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记忆中的早上北门囗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30970)

--  作者:麟敏女
--  发布时间:2009/2/24 11:51:31

--  [原创]记忆中的早上北门囗
窄窄的街,长长的巷,被踩踏得光滑滑的麻石铺路,卵石嵌两旁,青瓦叠仄,木门格窗,青砖透着苍桑,料峭寒意,春雨润物细无声,这小小的早城没有喧哗。只有那挎着竹编菜篮撑把红油纸伞的女人们,随着“吱呀”门启声款款走向北门城口。

   这里街两旁早已摆满了各色蔬菜,绿油油,白嫩嫩,红鲜鲜,翠青青,洗得干干净净,放置于那方方的菜担篮框内,招人惹爱。附近的农人自已种的,价钱便宜,一杆称,朴实厚道的做着生意。

    吃得油光滑脸的屠夫,随着人们的指向,操刀习习,卖火焙鱼的小竹篮内只见手指轻拣。

   自然,妇人们还会端上几分钱的水豆腐回家。

   蒸包子的热气、炸油条、糖油粑粑的香气弥散。

   戏院和电影院的两块黑方木板各悬挂在一方墙上,每天早上必会有人来更写新的一天戏名。当然也会引来几名好者围观。

   常有会议召开的慈善堂时有哨声响起,那表口袋里插支钢笔干部模样的人出出进进。

   学生们去学校晨读,从这些买菜和卖菜人前穿过,孩子的嘻闹声,讨价算价声,熟人招呼声,把个北门口搅得煞是有点热闹。

   这是我少年时记忆中早上的北门口。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2/24 12:06:57

--  
写得生机盎然,请问麟敏老师,这是长沙的北门口吗?
--  作者:晓泛
--  发布时间:2009/2/24 12:13:29

--  
描写得真仔细,好亲切。谢谢麟敏女的好文。


--  作者:董二老板
--  发布时间:2009/2/24 12:26:49

--  

      你的文章,使我回到童年。那时我就住在兴汉门,今天又听到北门口感到格外亲切,正是那孩子的嘻闹声,讨价算价声,熟人招呼声,把个北门口搅得煞是有点热闹使我留念。


--  作者:麟敏女
--  发布时间:2009/2/24 12:30:00

--  

   谢斜阳班竹和晓泛君。

   这是浏阳北门口,但我妈住长沙北正街,我去过那里,好象两处场景相差无多。

   写写这些,是近日的沉阴天气,让我老往往事想。

   想必这旧日市井图大家都不陌生,为一点共忆吧!


--  作者:雨晴
--  发布时间:2009/2/24 13:32:02

--  
  谢谢楼主的好文章,让我回忆,让我留念。
--  作者:金麦彭姐
--  发布时间:2009/2/24 15:24:57

--  

长沙北正街,浏阳北门口都是楼主最亲切的记忆所在。

随着岁月的流逝、儿时的住所、儿时的伙伴、学习过的学校等等也都让我每每回忆。那种感觉是由衷的、痛楚的、但也有的是愉快的!

谢谢楼主诗一般的短文!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2/25 8:16:41

--  
还有春雨缠绵之时,那麻石路定是湿漉漉泥泞不堪,路上间或有穿着木屐撑着油纸伞的长者行过,很是一道风景。那木屐声缓缓地、有节奏地,得、得的声音在麻石路的雨巷里徘徊,有一种从容的韵律感。
--  作者:雪落无声
--  发布时间:2009/2/25 9:06:24

--  
又看到麟敏女姐姐一篇好文章,漂亮!
--  作者:pengje
--  发布时间:2009/2/25 11:52:58

--  

去过两次浏阳,不过方向还冒搞得清。

小时候住得长沙的北门外的麻园岭,听老班子讲起那边,多是“北门城门口”、“吊桥”、“城门口”这样的地名,这些东西我们当然都没有亲眼见过,常在那条南北向的麻石小街里跑来跑去,可能接触较多的还是何记粉馆,以及工人文化宫的电影院。


--  作者:夏橙
--  发布时间:2009/2/25 12:19:22

--  
以下是引用晓泛在2009-2-24 12:13:29的发言:
描写得真仔细,好亲切。谢谢麟敏女的好文。


      
--  作者:陌生鱼
--  发布时间:2009/2/25 12:3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