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词滥调
-- 发布时间:2009/2/4 22:24:10
-- [原创]印尼纪行(四)——麻埠印象
麻埠是巴里巴班(Balikpapan)的中文名,是当地华人用的名字,难怪去之前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这个地方。麻埠位于印尼加里曼丹岛的东部,是个三面临海的小城。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北部属马来西亚,另个还有个文莱国也在其中。 与在印尼看到的机场相同的是,机场很小,甚至比长沙的长途汽车站小许多,既没有机场常见的舷梯,也不需要在停机坪内载客的大巴。一出登机口,几步就可以走到到飞机下面。机场只是个热闹的小站,装修却是极民族化的。每个机场都有本地的特色,就象麻埠机场便是以木雕为主装饰的。柱子高大而精美,外形也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在印尼,由于岛国的地理环境,只要出岛,便免不了要乘飞机。从麻埠到雅加达飞机只须一个多小时,坐海船则要三天两夜,且价钱也差不多的。有趣的是,机场不论大小,必设祈祷室。作为一个90%人口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这也是必然的。
在麻埠住的酒店是一位华人开的,他本人也是华文教育的积极支持者,特别欢迎中国老师到酒店住。酒店很新,装潢也漂亮。但是——到达的第二天一早就被什么声音吵醒,打开手机看了一下时间,四点四十五分。这是一种吟诵的声音,男中音,音质不错,很悠扬,可惜不是欣赏的时候。声音之大,能穿透完全封闭的窗户(开着冷气)。好生烦恼,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完结。直到五点半,声音戛然而止。我却再也睡不着了,等待着天明。早上打开窗帘,首先观察声音到底是哪里来的。晨曦中,我发现一个小小的清真寺近在咫尺,离房间的窗户不超过三十米。高音喇叭赫然悬挂其上,声音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第一个冲动就是要去酒店投诉。但很快就明白,这是没有用的。酒店在这儿已经三年了,难道没有其他客人被吵醒过吗?后来才知道,穆斯林一天要做五次祷告,早晨五点左右的这一次是早祈祷。做穆斯林也真辛苦,5点钟睡意正浓,却硬要爬起来做什么早祈祷,不知道他们是在睡梦中完成了祈祷,还是在祈祷中做完了美梦?宗教的力量就是伟大,从一开始就把现实和虚幻结合起来,使人终生置身于两个世界之中。
第二天早上依然如故,我很快适应了这种作息时间。原来这座清真寺的阿訇至少有两个,因为可以分辨出一个男高音和一个男中音,不知当清真寺的长老是否对诵经的音质有所要求?每天早上五点前醒来,听完祷告继续睡。以至于以后到了下一站北干,已经没有高音喇叭的干扰,还是会在早上五点准时醒来。从第一站万隆开始,我就为这里遍地的清真寺惊奇。所到之处,几乎每隔一百米,就必然见到一个清真寺,其密度之大,超过任何其它功能的建筑。小的清真寺则必定安上高音喇叭,音量之大,方圆几公里都可以听见。在梭罗上课时,每到下午三点,学校旁边清真寺音量巨大的高音喇叭就响起来,开始我惊愕得张大了嘴,惹得学员大笑起来。这时便只得停课休息,虽然教室里也用话筒、扩音器,但终究敌不过高音喇叭。 在印尼,每个公民都必须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否则便会被认为是GCD。在苏哈托统治时期,华人只得选择信仰佛教,年轻一代则大多数选择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在瓦希德担任总统期间,开始允许华人信仰自己的宗教:孔教。这是一个在其它地方都没有的宗教,虽然中国也常常出现儒教这样的说法,但毕竟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学术派别或学术思想。汉武帝时期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在各地设立孔庙,也许这就是孔教的原型。近十年来,印尼华人信仰孔教的人数增加了,各地可以合法地设立孔庙。初一、十五是祭孔的日子,也是华人聚集的日子。我们参观了麻埠的一座孔庙,叫“崇德庙”。这是完全由华人捐钱捐物修建起来的,每月有两次大的祭拜活动,庙里还免费提供中餐。去参观的那天正好是08年最后一次活动,主人让我们也尝尝庙里的食物,印象最深的是烤乳猪,也是这里做得最好的一道菜。 广德庙供奉着几乎所有中国的神圣:孔子、老子、关公、观音菩萨、太上老君……。据说来这里朝拜完全是各取所需,拜自己愿意拜的菩萨。其实,这里更是华人聚会的场所,有了这样的孔庙,华人才算是有了合法的交流、沟通的机会。
广德庙 比起梭罗的街道,麻埠似乎更无章法,行人被摩托车逼到了路旁的水沟边。我们终于走到了能看见海的地方。来到千岛之国,我们除了在飞机上看到大海,至今还没有闻到过海的气息。被称为beach的地方,虽然只有二百米左右的海滩,那也够让人兴奋的了。身后是椰树婆娑,眼前是碧蓝的海。脚下白色的细沙有些烫人,小螃蟹急匆匆地从洞里进进出出。游人寥寥无几,海滩旁开放式的餐馆更是门可罗雀。同事见到这么好的沙滩和海水,兴奋地扑进海里,游起泳来。只是上岸后别说冲淡水浴的地方,连洗手洗脚的地方都找不到。可惜了这么好的地方,难怪本地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冒冒失失跳下海去的游泳爱好者。
印尼是石油的出产国,但石油的开采权都卖给了外国的大公司。在麻埠,外国的石油公司占据了依山傍海的地盘作为办公区和生活区,那可是禁止本地人随便出入的。接待方的主人中有一位是法国公司职员小孩的钢琴教师,带我们进入石油公司的地盘转了一圈。在错落有致小山包上,散落着一幢幢式样朴实的小房子,老的有五十多年了,屋顶甚至盖的是木头做成的瓦。只见到一些本地的工人在打理着草地,面积远远大过房子的草地。直到现在,在这样的生活区,面包、牛奶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是每天用专车配送的。从五十年代起,外国的石油公司就在这里经营,当时有很多华人担任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现在美国公司、法国公司,还有中国石油都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因为国内没有加工能力,只能出口原油,再进口成品油。好在汽油还不太贵,供得起满街跑的汽车和摩托车。
石油公司的职员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