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靖县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3)
----  [原创]印尼纪行(一)——万隆印象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3&id=28078)

--  作者:陈词滥调
--  发布时间:2009/1/21 21:50:37

--  [原创]印尼纪行(一)——万隆印象

印尼纪行


00八年十二月下旬,应印度尼西亚教育部的邀请,受国务院侨办的委托,我们一行四人赴印尼进行华文教师的培训。历时一个月,行程一万多公里,辗转印尼的三个大岛,先后在四个城市举办华文教师培训班,培训的当地华文教师近四百余人。

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虽然出发前也做了一些案头工作,上网查资料,但收效甚微,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将要到的城市的名字。在一成不变的观念里,印尼是与海啸、火山,与反华排华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零星的印象是在工作之余写下的。

万隆印象

亚非会议旧址博物馆

在万隆,我们住的酒店就位于亚非会议旧址博物馆旁边,也是当年会议代表下榻的酒店。五十多年过去,亚非会议旧址成为供人参观的博物馆,也有点像国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当地的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对印尼这个刚刚独立的国家来说,召开亚非会议,是国家形象的体现,直到今天他们仍为此而感到骄傲。2005年,为纪念亚非会议五十周年,在万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一百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我们去时正好遇到一群来自穆斯林学校的学生在参观,一百多名学生齐刷刷地坐在大厅里,听老师的讲解。女孩子一律包着白色的头巾,真的很好看。

然而,五十多年过去了,那会场,那街道,那酒店还是老样子,从纪念馆的照片就可以看出来。当年最豪华的酒店已经陈旧,街道由于汽车的增加而变得狭窄,却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会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参观的伊斯兰教女学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会议旧址外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周总理当年下榻的饭店

昂格隆

印尼有个民族叫巽它族,巽它族的民族乐器叫“昂格隆”。这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乐器,当地华人就简单地把它叫做“竹筒音乐”。 “昂格隆”虽然原料只是竹子,却可以组成庞大的乐队,加上打击乐器,如鼓、木琴,再加上一个低音贝斯,就可以演奏任何乐曲。“昂格隆”可以组合起来,每组八个,就是八个音。若干组合在一起就象钢琴的琴键,一个人可以演奏两三组。“昂格隆”又可以拆开来,每人演奏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音。我们去了万隆一个有名的“昂格隆”表演场,主人是这种专业表演的第二代传人,观众几乎半数是外国人。听音乐之前,主持人向大家介绍这种乐器,同时每个人得到一个“昂格隆”,我拿到的是“6”(拉)。大家一起先学演奏的方法,有短音和长音,手法也就是打击和摇动。指挥者用手势代表“多来米发梭拉西”等七个音,用手势的高低位置代表高八度或是低八度。根据指挥的手势,全场观众(约二百人)就可以演奏出简单的曲子,甚至最后演奏出了有四个声部的印尼曲子,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接着是儿童表演的“昂格隆”,几十名儿童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一个或两个“昂格隆”,且奏且舞。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是个可爱的小男孩,音乐一响,马上跟着跳起来。后来是青少年演奏的几支曲子。演出结束时,全体小演员跑上观众席,邀请大家一起跳舞,在集体舞中结束了演出。这种歌舞表演是东爪哇地区的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下午演出一场。观众中外国游客居多。他们根据客人的国籍,演奏不同国家的音乐。我们也听了“昂格隆”演奏的中国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据说能演奏这种乐器的印尼人已经不多了,倒是一些西洋人体会到了的“昂格隆”奥妙,学会了演奏的方法,把它带到了西方。

离开时,买到了“昂格隆”演奏的CD,准备回国好好欣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孩子们演奏“昂格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拿到的“6”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少年演奏的“昂格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全场合奏的曲子

荷兰街

离所住酒店约五分钟路程就是有名的荷兰街。这是一条仅长约三四百米的街道,两旁建筑是西式的,大多是当年荷兰人所造。两旁主要是古董店、艺术品店、面包店、咖啡吧。商店外面的行人道上摆满了街头艺术家们的油画,既有西方的宗教题材,也有印尼本土的传统工艺画。当有路人停下来关注时,他们就会立刻出现,热切地推荐自己的作品,并且会一路把价钱降下来。印尼曾受荷兰长达三百五十年的统治,到处可以看到当年殖民者留下的痕迹,荷兰街就是其中之一。直到现在,还是有一些怀旧的荷兰人会回到这里,喝上一杯咖啡,买一两件艺术品。据说这条街也是保持了当年的老样子,其实不是刻意地去保持,而是没有变化罢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荷兰街





--  作者:雨后斜阳
--  发布时间:2009/1/21 23:10:51

--  

咯种乐器是奇怪,不知怎样演奏的。


--  作者:信马游缰
--  发布时间:2009/1/22 9:15:33

--  

  

  尽管这种装扮有些压抑,但好喜欢这种意境,一种静态的美!

   谢谢陈词姐!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1/22 10:54:24

--  

印度尼西亚——一个熟悉而生疏的国度,一个邻近而遥远的地方。我们母校原来有许多印尼华侨,是避难回国的,现在也不知道都到哪儿去了。只记得那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摇篮曲》、《星星索》、《哎哟,妈妈》……。

    谢谢陈词网友的照片和介绍,只可惜太少了,可以多发点上来给大家欣赏吗?


--  作者:寨牙老团
--  发布时间:2009/1/22 11:59:34

--  
以下是引用犟牛在2009-1-22 10:54:24的发言:

印度尼西亚——一个熟悉而生疏的国度,一个邻近而遥远的地方。我们母校原来有许多印尼华侨,是避难回国的,现在也不知道都到哪儿去了。......

   我们上中学时(六十年代),学校也有很多从印尼回国的华侨学生——是因为当时印尼排华时回国避难。1998年,印尼再次发生排华事件,对在印尼的中国华人实施了极不人道的屠杀。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1/22 12:53:29

--  

第一次听到这种乐器和演奏,长了见识,谢谢!!

     少年演奏的“昂格隆”


--  作者:艳山红
--  发布时间:2009/1/22 13:32:15

--  
谢谢陈词的精彩报道,让我们大开眼界!
--  作者:春英
--  发布时间:2009/1/22 14:28:20

--  
谢谢陈词的精彩报道,让我们大开眼界!听导游说印度的路不好走,是因为土地都是私有的,不好开发。
--  作者:陈词滥调
--  发布时间:2009/1/22 21:44:59

--  

    “昂格隆”应该是这样拿的,请见下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拿到的“6”是曲子中出现频率最低的,所以总是没事干。拿到1、3、5的朋友很忙。任何新手演奏“昂格隆”都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是这种乐器的魅力所在。

     等我学会了上传音乐,就会把CD中的曲子传上来请大家欣赏。



--  作者:pengje
--  发布时间:2009/1/22 23:19:26

--  

我记得文革前领导人出国访问的记录片中有这个东西,演奏的方法主要就是抓哒一顿摇哒。

有一个场面是,其他的领导人都是在按要求摇动着,陈毅抓哒一顿乱摇。

网上找到的《鹦鹉》,摇起来是也还好听!





--  作者:向北挺进
--  发布时间:2009/1/22 23:34:50

--  

见是竹子做的,联想到笛子,还以为是吹奏乐器。联想错哒。

谢谢陈词姐姐的介绍!谢谢陈词姐姐的美文!


--  作者:天浪子
--  发布时间:2009/1/23 10:55:09

--  

    陈词你好潇洒,又跑到印尼玩去了。认识万隆是从万隆会议和《哈罗,万隆》这首歌开始的,这首歌最适合男声小合唱,当年好像刘教授还配了合声。

    印尼华人众多,距离又不远,可知之甚少;她又遥远,又亲近;又熟悉,又陌生;又神奇,又鬼异……望陈词多多介绍喔。


--  作者:夏橙
--  发布时间:2009/1/24 22:48:49

--  

谢谢陈词姐姐的介绍!谢谢陈词姐姐的美文!

让我们大开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