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华容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0)
---- [分享]节日趣闻之——端午节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39308)
|
-- 作者:庄弟
-- 发布时间:2009/5/26 21:01:25
-- [分享]节日趣闻之——端午节
端 午 节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端”即阳的意思。我国古代农历月份按干支排列,十一月为“子月”,轮到次年的五月恰好是“午”,“午”与“五”同音,又是单数属阳,所以端午即五月初五,又叫端阳。为什么要把“端午”称作“端阳节”呢?这是因为我国古代习惯把月数与日数相同又逢单数的都定为节令,如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都是定为节令。只有十一月十一日,大概是因为超出了十位数而未被定为节令。 农历五月在古代是最不受人们欢迎的,因为五月雨水多,湿度大,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流行病症多,同时又是黄河、长江的汛期,常有水灾发生。我国民间流传一句俗话“五月一天不完,祸害一天难免”。但是由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是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汨罗江的缘故,人民为了悼念他,纷纷把粽子、包子投入江中祭他,划龙舟纪念他,把端午节和悼念屈原联系起来了,慢慢改变了对五月的看法,到了唐朝,端午便被正式规定为大节,每年端午节,我国各地都要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插艾叶以示纪念。 赛龙舟。“龙舟争快楚江边,吊屈谁知特怆(同“创”音)神。”这是北宋政治家、诗人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的诗。这诗反映了我国一千多年前,民间就有了赛龙舟、吊屈原的习俗,相沿至今,长久不衰。赛龙舟的方式在我国各地有所不同。在我们湖南就有多种赛法:在资水流域沿河村镇,赛龙舟分红、白、蓝、黄四队共同商定一个终点,谁先到就是胜利者。竞赛时各条龙舟均听鼓下桡,龙舟似箭,两岸观众摇旗呐喊,燃放鞭炮助威,声震云霄,十分热闹。胜利者,观众纷纷敬酒、挂红、放鞭炮,表示祝贺。湘江中下游和其支流的村镇,则分上流下流和东岸西岸或南岸北岸组织竞赛。竞赛时,各舟奋勇争先,谁抢在前面谁就是胜利者,通称“抢水”。各个村镇的观众为本村镇的龙舟吆喝助威,呐喊之声不绝。 龙舟都有木雕的龙头龙尾,每逢端午,将木雕的龙头安置船首,龙尾安置在船尾,便成了龙舟,但湖南沅水中上游的龙舟则与其他地方的龙舟不同,无龙头也无龙尾。相传很久以前,沅水中上游的龙舟也有龙头和龙尾,有一年端午龙舟竞赛时,划在最前的龙舟昂首翘尾,宛如一条真龙在水中疾游,两岸观众欢声喝彩,鞭炮不绝,锣鼓紧催,那条龙舟更是兴起,向前猛冲,突然一声长吼,龙舟不见了,但闻江底有击水之声。人们恍然大悟,龙舟变成了活龙,入龙宫见龙王去了。人们不见亲人回来,十分悲伤,向江哭拜,祈祷龙王保佑。从此以后,大家商定龙舟不再设龙头龙尾,以免再次变成真龙潜入龙宫。所以湖南沅水中上游的龙舟是无头无尾的。 龙舟竞赛在我国已经成为全国性的节日竞技活动和体育活动。解放后,这项活动受到国家的重视,1984年,国家体委把龙舟竞赛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成立了“中国龙舟协会”,从那时起,全国性龙舟竞赛已经举办了多次。近十来年,龙舟竞赛在国外也发展起来了,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比赛活动连年不断,其中日本、新加坡还举办过多次国际龙舟赛。从1991年的端午节开始,我省在岳阳市举办“中国湖南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每年的龙舟节,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州的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几十个代表队、上千名运动员参赛,几十万中外来宾参观一年一度的龙舟节活动。端午节那天,岳阳的南胡公园人声鼎沸,天上有高空跳伞表演,水中有龙舟竞赛,摩托飞艇竞技,大批的游船游湖,文艺演出,龙跃人欢,盛况空前。龙舟节融体育、文化、科技、贸易、旅游活动于一体。以龙舟为媒,以文促贸,龙舟节商交会每年的成交金额由1991年的十亿元逐年上升。 吃粽子。粽子又名角黍,端午吃粽子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唐代皇帝李隆基曾有诗:“四时花竞巧,九子棕争新”之句,可见在公元700多年前我国端午吃粽子之风就已形成。粽子的来由有个神话:相传在汉朝时,汨罗人何俊在江边行走,忽见屈原迎面而来,面黄饥瘦,愁眉苦脸。何俊问屈原:“三闾大夫!您怎么成了这个模样呢?”屈原回答道:“你们祭我,投入江中的米饭、菜肴都给蛟龙吃了,我无法吃到,所以饿成这个样子。以后饭菜可以用芦竹叶包裹,灯心草捆紧,蛟龙就不敢吃了。”后来人们就据此做成了粽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粽子逐渐花样百出:有裹肉的荤棕,也有不裹任何东西的凉棕,还有用八宝饭包的八宝棕和用花生、瓜子、莲子、芝麻、核桃仁包的五仁棕。形状上有三角椎体形、四角枕头形、斧头形、尖角形等等。 挂菖蒲、艾叶。端午这天,我国民间家家户户门窗上都要挂上菖蒲、艾叶。传说唐乾符二年(公元874年),黄巢随王仙芝起义,第三年起义军进入江西。一天,黄巢带领一队人马来到一个村庄,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村里人都跑光了,到处找不到吃的。正在为难时,忽然看到村边一间茅屋里有炊烟冒出,黄巢马上来到那间茅屋里,只见一个老婆婆在灶上煮粥,黄巢问老婆婆哪里有吃的?老婆婆说:“村上的人走了,吃的都带走了,你饿极了,就把我的粥吃了吧!”黄巢见老婆婆是个极其善良的人,不忍吃她的粥。老婆婆心想,人言黄巢是个凶神恶煞,见人就杀,并非如此哟!倒比本村地保、财主要好。她便告诉黄巢:“我看你们不象杀人不眨眼的恶魔。饿得发慌,见了现成的粥都不吃,你们也是顶善良的,那就告诉你们吧,村子中那栋大瓦屋是地保的,他听说你们会来,把粮食都藏到房子下面的地窖里了,你们赶紧去挖吧。”黄巢立即命令弟兄们照老婆婆说的去挖。结果挖到了大批粮食,解决了大家吃的问题。不几天,黄巢的队伍要到福建去,临走时,黄巢告别老婆婆,并对老婆婆说,明年端午节我们起义军要打到长安去,您到时候采些新鲜的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我的弟兄见了,就知道您家是好人,不会伤害您老人家的。到第二年端午,老婆婆按照黄巢的话要全村的人们都在门上挂菖蒲和艾叶,果真黄巢的起义军路过这个村子,秋毫无犯,全村人平安。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到处传遍了。从此 ,每年端午节千家万户的门窗上都挂满菖蒲和艾叶,这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端午节除了上述传统习俗外,各地还有不尽相同的风俗。如:江浙有些地方过端午节,年轻姑娘们喜欢偷偷地用凤仙花瓣染红手指甲(凤仙花俗称指甲花就是因此而得名),当然,现在用指甲油了。姑娘们三五成群说悄悄话,互吐自己恋爱或婚姻的“秘密”。在东北依春、延边等边远地区,端午节这天,人们要举行晨游。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出门,边走边采树叶、蒿草,用蒿草上面的露水搽抹眼睛,据说可以明目去邪。在湖南湘中和滨湖地区,人们将菖蒲头切片,加上大蒜瓣,艾叶杆等用丝线穿成12公分长一串,给儿童配挂在胸前,还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上写个“王”字,以御病邪。
|
-- 作者:行者无疆
-- 发布时间:2009/5/26 21:13:41
--
谢谢庄弟兄,好帖,我顶!

|
-- 作者:尾巴
-- 发布时间:2009/5/26 21:47:01
--



|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9/5/26 21:52:20
--
庄弟:祝你端午节快乐!祝你身体健康!
|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5/27 9:56:48
--
每逢过节,都能看到庄弟的问候和好帖。谢谢庄弟,祝你节日快乐!
|
-- 作者:庄弟
-- 发布时间:2009/5/27 22:07:45
--
谢谢行者、谢谢笨笨牛,谢谢尾巴和蔡家湾!祝你们端午节快乐!明天早上多吃几个粽子。 祝华容家园的知青朋友们节日愉快,合家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