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华容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0)
----  [分享]节日趣闻之——元宵节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29466)

--  作者:庄弟
--  发布时间:2009/2/8 22:27:33

--  [分享]节日趣闻之——元宵节

节日趣闻之——

  元   宵   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日,叫做上元,古称“上元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欢庆高潮;这天晚上又称“元夜”和“元宵节”;还因为这天晚上按照“除夕火,元宵灯”的习俗,家家户户点上各式各样的灯和相互串联观赏,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始于汉朝。据说,汉高祖死后,吕后勾结她娘家的兄弟、子侄(称诸吕)篡权。吕后死后,忠于刘皇朝的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等人杀掉诸吕,拥汉文帝刘恒为主。肃清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夜晚,后来每逢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便举国上下点彩灯、悬社灯以示庆祝。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定为“元宵节”。至唐宋时,民间庆贺元宵节已达极盛。唐文学家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绘出一幅唐代元宵佳节灯火璀璨、游人络绎不绝,狂欢达旦的情景。《水浒》第66回,对宋代元宵佳节的盛况有这样一段描述:“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可见庆祝活动多么壮丽。

    元宵节相沿到今,已经成为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节日。每逢这天,广大城乡人民都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玩龙耍狮。解放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玩龙灯耍狮子的文娱活动,从正月十四日起出灯,到十五日子夜前息灯,要闹整整两天两夜。那时的龙灯狮子分两种,一种叫“神龙”、“神狮”,统称“庙灯”,这种灯是以庙(旧社会农村周围三、四里地就有一座庙,叫庙王庙)为单位组织的,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一种叫“客灯”,即本庙区的庙灯到外庙区去表演或外庙区的庙灯到本庙区表演都叫做“客灯”。本庙区的庙灯在本庙区表演,必须户户走到,当庙灯到达一户人家的门庭时,这户人家首先要设香案、摆祭品、放鞭炮,作揖打躬迎接,待迎接仪式结束后,“神龙”、“神狮”才开始起舞。舞毕户主要打发红包、赠香烛、放鞭炮欢送。对待客灯就没有迎送仪式,只要打发红包、放挂鞭炮就行了。庙与庙之间的龙灯、狮子灯还常常比阔气、赛热闹,每条龙灯有大鼓、大锣、大钹、大号和龙牙彩旗助威,狮子则另有小乐队伴奏。龙、狮舞起来,锣鼓震天,大号长鸣,一会儿金龙倒海,一会儿彩狮出林,龙逐火珠,狮滚绣球,非常壮观。

    解放后,玩龙灯耍狮子革除了旧习气,完全是以娱乐为目的。表演时间一般在正月初四就开始了,到正月十五日这天已是高潮,各村镇的龙灯都要汇集在一起举行表演赛,玩耍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采。

    放灯、观灯。元宵节放灯、观灯,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要在元宵节夜放灯呢?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汉武帝在元宵节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五夜火,焰红通夜。”汉武帝吓得满头大汗,便惊醒了。未等天明就命太监击鼓上朝,臣子们个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急忙忙来到殿上朝见皇上。汉武帝将梦中之事告诉臣子们,并说长安城将要遭到天火烧毁,如何是好?要臣子们赶紧想办法,献计策。顿时满朝文武官员议论纷纷,有的说干脆迁都!有的说,皇上和皇后暂时到外地躲一躲。汉武帝不知哪个的意见好。正在发愁,这时,侍臣东方朔冷静地说:皇上不必发愁,臣有一个办法,能平安渡过这场灾难。汉武帝深知东方朔精明能干、足智多谋,便叫他快快说来。东方朔说:“火神爷降灾放火一般都在人们入睡之后,乘人不备之时降灾的。我们可在十五日夜晚初更之时,赶在火深爷放火之前,在长安城内悬挂红灯,燃放爆竹,点放焰火,造成长安城内城外火球飘舞,炮声震天,再令全城男女老少穿街走巷观灯、护灯,不让灯火熄灭,让它燃烧到天明。这样就可以瞒过坐在南天门督火的火神爷,以为长安城真的烧了一夜,已经烧毁了全城。而我们则可以避免这场灾难。”汉武帝一想,觉得是个好办法,便传旨全城按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初更时候,全长安城便灯火辉煌,火球飘舞,满天通红,炮声震天,全城官民走街串巷,闹了一整夜,长安城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传旨以后每年的元宵夜,都要挂灯笼放焰火、燃爆竹。时间长了就相沿为习流传下来。南北朝时,放灯、观灯是元宵节的一项主要娱乐活动。到了唐宋年间,元宵放灯、观灯已是壮丽空前,南宋诗人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一词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关于元宵节放灯,还有一句成语来源很有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粉饰太平,往往强迫老百姓放灯、观灯。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有一则故事:有个叫田登的州官,自以为是一州之长,作威作福,不准他的下属人员和老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要是有谁讲了或者写了“登”字,就要以触犯名讳,侮辱长官的罪名惩处。于是这个州的老百姓都不敢用“登”字,连“登”字的同音字也不敢用。例如:“元宵放灯”就只能说“元宵放火”。到了元宵节,照例要放灯3天,州衙门先要发布告,通知州民作准备。写布告的官吏不敢写“灯”字,只好用火字代替,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州民看了这一布告,不禁啼笑皆非。并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样一句话进行讽刺和表示不满。后来这句话便成了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元宵节放灯、观灯习俗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在我国北方,元宵节有冰雕、冰灯观赏,在南方则多为纸糊竹扎和用现代材料制作的花灯。正月十五日这天,除老百姓自发的悬挂花灯外,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也会悬挂红灯笼,还要组织元宵灯会和各种各样的演出活动,燃放焰火,尽情欢乐。
    吃元宵。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全家团圆,圆满幸福。正月十五日为什么要吃元宵?民间流传下来这么一个故事:唐朝大将郭子仪,他从天宝至至德年间(公元742-769年)带兵打仗,平定了安史之乱,击退了外来侵略,建立了不少功劳,可就是没有在家安安乐乐地度过一个春节。唐永泰元年(765年)扑固怀恩等叛乱,联合回纥、吐蕃兵攻打长安,他领兵镇守绛州,单骑进入回纥兵营进行劝告,说服了回纥首领反戈助唐,平息了叛乱,大破了吐蕃兵。这时正是春节,他又未能在家过年,当他得胜回到长安时,已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了。皇帝李豫想到郭将军屡建大功,得重重犒劳他一番,决定设宴做点特殊风味的奇异食品来招待郭将军,便传旨御膳房照办。厨师们接到圣旨,个个急得冒汗,什么是奇异食品呢?连见都没见过,怎么做呢?不做吧,违抗圣旨要掉脑袋!大家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时,一位老厨师低头边沉思边剥熟鸡蛋,剥着剥着,眼睛一亮,霍地站起来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大家一齐围拢来问老厨师有了什么?老厨师说:“你们看,鸡蛋外面是白的一层,里面藏了个小红球,我们可以照鸡蛋的样子来做,把糯米磨成粉,以白糖、红枣、核桃仁等拌上香油做馅子,用糯米粉包起来煮熟,这不就是奇异食品了,皇帝从来没有吃过这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新奇的。”大伙一听都说,不错,这是个好主意。谢天谢地,我们的脑袋能保住了。老厨师接着说:“明天就是正月十五日了,我们就动手来做吧!”于是,大伙七手八脚一鼓作气干了个通宵,做了上千个雪白雪白的圆小球蛋。正月十五日这天,唐皇请郭子仪进宫赴宴,还请了魏征做陪客。厨师们把煮熟的圆球蛋端上桌,皇帝一看,碗里一个个圆溜溜的白团团,比鸡蛋小,比鸡蛋圆,从未见过,举起筷子夹了一个往嘴里一咬,里面有红有黄,甜蜜蜜香喷喷,连声赞道:“别有风味,好!好!”又对郭子仪说:“郭将军,这是我命御膳房特意为你做的奇异食品,请吧!”皇帝边吃边问:“这叫什么名字?”老厨师忙回答,叫白面团。魏征觉得“白面团”这名不好听,连忙说:“这白面团个个圆溜溜的,象征着大唐天下统一,国土完整,百姓家家团圆,安居乐业,就叫‘唐圆’吧。”皇帝点头说:“妙!就叫‘唐圆’!”皇帝正月十五日吃“唐圆”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全国都知道了。从此,过元宵节吃“唐圆”就成了传统的习俗。因为这种食品是水煮的,而且带汤,后来人们就叫它“汤圆”。
    猜灯谜。猜灯谜是随着元宵放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游艺活动,即人们把谜语条贴在花灯上面,供认猜射。这项活动在南宋时广为流行。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灯谜的描述:“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到清代制谜猜谜已成为达观贵人、文人墨客的专好。《红楼梦》第22回也有对贾府庆元宵,贾母、贾政参与宝玉和姊妹们制谜、猜谜活动的生动描写。相传。猜灯谜的来由有这么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李姓地主,癞痢秃头,戴条假辫子,被罢了官还爱摆官架子,平时不是穿红袍就是穿绿袍,横行乡里,欺压穷人,对佣人稍不如意便破口大骂,甚至故意刁难、克扣工钱,佣人们极为不满。有年元宵节,照例又要制灯谜、放灯了。长工刘福是个极聪明的小伙子,他想借此机会报复一下地主,便不声不响的自制了一个很大的花灯,在上面端端正正写了4句话:“头顶栽根毛,爱穿红绿袍,心黑肝黑肠子黑,冒起火来跳得高。”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他把这个灯笼挂在地主家大门前的一棵树上,灯笼又大又亮,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姓李的地主也出来观灯,刚跨出大门就看到一大堆人在围观那树上挂的灯谜,他走近一看灯上的4句话,气得脸皮发青,连忙责问这灯谜是谁挂的,刘福笑着走来“恭恭敬敬”地回答:“老爷!是我挂的。”李地主大声吼道:“好大胆的穷鬼,竟敢骂起老爷来!来人呀,给我捆起来!”刘福不慌不忙地说:“老爷,我怎么了?我怎敢骂老爷呢?”“你还敢抵赖,这灯上写的不是朝我骂的吗?”李地主气呼呼的说。刘福面朝灯笼故意放声念出灯笼上面的4句话,笑嘻嘻地说:“我这4句话是个谜语呀!它是写的‘炮竹’呢!”围观的人们听了,个个哈哈大笑,拍手叫好,李地主气得干瞪眼,不好再逞威,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这事四处传开了,第二年,人们在元宵节那天便仿照刘福的做法,将灯谜写在花灯上,借以针砭时弊、讥讽坏人坏事。久之,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  作者:姑儿
--  发布时间:2009/2/10 7:33:26

--  
谢谢庄弟的好文章! 祝您牛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作者:点点
--  发布时间:2009/2/10 11:46:29

--  
庄弟笔头子一挥,我们又大长见闻、大增知识!辛苦啦哦!    
--  作者:小聪哥
--  发布时间:2009/2/10 16:01:20

--  

     庄弟;

          辛苦啦!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2/10 19:30:49

--  
以下是引用点点在2009-2-10 11:46:29的发言:
庄弟笔头子一挥,我们又大长见闻、大增知识!辛苦啦哦!  

庄弟一般不发帖,发帖就是过节了。谢谢庄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