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55583)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11/23 17:24:16 -- [原创]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全国上下一种最普遍的宣传组织形式。当时几乎是工农兵学商各条战线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当然农村基层也有,全国八亿尧舜共唱八个样板戏。宣传队唱革命样板戏1,同时宣传国家政治、时事、政策,那种形式也是当时平民百姓唯一的娱乐活动。 每至农闲季节,我们二十几人必被召到大队部去排练文艺节目,分管知识青年工作的大队副书记贵财哥最热衷此事。每年的春节或春扦完成后到双抢开始的这段时间,前后总有十天半月去大队排练文艺节目,然后到十几个生产队去轮流演出。因此每年我们会有两个多月劳心而不劳力的日子。贵财哥不演戏,他的台面对不住观众,只当文艺宣传队的政治指导员。其实,他是一名高中毕业的回乡知青,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只因根正苗红,加上有文化,当然基层革命的政权就是要传交给他们这样的人来接班,公社让他当大队副书记是要历练历练他。他在宣传队的工作是到本大队(有时也去别的大队)所属的各生产队去组织演出,安排演出场地、灯光(煤气灯)、布景、道具,还要负责与生产队打交道,安排宣传队员的晚饭和住宿。 我们这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伍,当时在区里还属小有名气。从成员结构上看,稍胜人家一筹。我们大队有两名省戏校68级的回乡知青,一个习武生,一个学小生,同时还有一个会拉二胡,一个会吹笛子。还有一个66级高中毕业女回乡知青,这在当时的农村简直就是女秀才了,她常常扮演李奶奶、沙奶奶等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她弟弟是才子,会将政策、时事、上级的精神很快地编写成快板、三句半、小剧本及时宣传,京胡和二胡也都拉得不错,算是乐队的主力。我也可算台柱子,铁梅、小常宝、阿庆嫂等角色常由我演。演丑角的二牛,排练时肯定不会很认真,他总马马虎虎地走过场,好像台词也不怎么背,用他的话说:“反面人物,那几句台词,不重要的,形似神像就行……”可正式演出时,他总会出其不意地投入,令你五体投地地佩服。一次,他演一个叛徒,在舞台上他突然“扑通”跪下,战战兢兢地向正面人物求饶,表演得活灵活现。由于排练时从来没有这样表演过,演正面角色的演员差点没笑出来,连正面人物的高大全形象都差点演砸,好在大家平时熟悉他这一套,戏还算顺利演了地下去。“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有这么五、六个常在的人做主力,相对稳定,对宣传队的训练也极有利。宣传队中每个人都得干几样活,你在台前演,我就在台后伴奏,我在台上跳舞,他在台下唱和声。其实这在当时有个十分恰当的名字叫“文艺宣传轻骑队”。 到各生产队去轮流演出,一年中也就轮上两次,每个生产队总是想方设法热情款待我们。尽量让晚餐丰盛些,做出十碗八碗,小菜都是些时令新鲜的,很多时候有肉,没有肉至少有鸡蛋,有一样菜是每队都有的——“盐豌豆”2。吃饭时我们总舍不得吃,随便找一张纸将其包起来,捅进口袋里,等演出空隙时当零食吃。 演出场地也非一致。靠大队部近一点的几个生产队常常在大队礼堂演出,条件还凑合;有的队有一个高一点的土台,架两根竹竿,挂一块大布权当幕布;有的队什么也没有,拼八十张大饭桌,算作戏台,跳舞、翻跟头可得小心了。 有一年,我们竟壮着胆子将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全本排练了,并到十几个生产队去演出,居然蛮受欢迎。那应该是一九六九年的春节,知识青年还没有大招工回城,那年春节前,我们组织了一个五十几人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宣传队演出时,杨子荣、参谋长、小常宝、坐山雕等的角色单独唱段倒不成问题,个个算是有板有眼,集体的表演和道具则使我们大伤脑筋。在缴匪一场中,开场有一大段集体舞蹈,为跳得整齐,排练时候费了我们不少功夫。并且还要整齐的服装,那件白色的斗篷,在整个舞美设计上肯定是要突出林海雪原中革命队伍的革命豪情。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添置服装,不知是谁提议用蓑衣作披风,演出时群众演员真的是披着蓑衣上场,这种古怪打扮的二十几个人,在台上穿来舞去,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那一次我扮演小常宝,自己看不见,也想象不出来,反正台下看戏的贫下中农乐翻了天,这就达到目的了。如果当时江青知道我们如此糟蹋她呕心沥血培育的样板戏,我们将是怎样的“反革命”? 还有一次,我们去陈家生产队演出。通常演出只带必要的演出服装,那服装是最简单的,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红卫兵服。也不带道具的,临时到生产队上找,准能找着,还凑合。那天演“红灯记”细说革命家史一折,从一个社员家借来一盏方形玻璃马灯当李玉和的信号灯,当我举着灯唱到“……定要把它好好保留在身边”,做最后一个亮相造型时,我的手没能将那“红灯”高高举起,而是失手将那盏马灯打碎,急得饰演李奶奶的演员不断地喊:“拉幕布,拉幕布。”那个被打碎灯的社员心痛极了。那时我们也要讲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损坏东西要赔,那盏灯我是赔不起,贵财哥说:“灯由陈家生产队赔,廖家队扣化石三天的工分。”三天工分的分红买不到一盏马灯,算是给我长了个记性。 为了迎接县里的文艺汇演,区里决定组织一次大型的调演比赛活动,为期三天,优胜者参加全县的汇演。我们这支宣传队,代表康王公社去区里比赛。宣传队翻山越岭,走了二十几里山路才到梅溪区。安顿下来后,我们去看场地,这一去不打紧,倒是被一支全副武装的队伍吓着了。那是区高中的学生宣传队,身着统一的服装,二胡、提琴、月琴……所有的乐器都用琴盒提着,大鼓还带鼓架,这在当时绝对是超高档、超豪华的装备了,哪像我们这般寒酸。他们几十个人浩浩荡荡,昂首阔步地从我们身边走过,那气势已把我们镇住,连两名省戏校的回乡知青也有些胆怯。 晚上演出时,他们的表演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精彩,或许是因为他们还太小,过于稚嫩。那晚我们表演得格外认真,每个演员也都发挥得很好,我们的演出成功了,区里决定由我们这宣传队去县里参加汇演。因为后来要报考学校,复习功课,我没能参加县里调演的排练,以后也再没有机会参加大队宣传队的活动了,那晚算是最后的一次,想想时隔几十年了的事情,还像发生在昨日一样。 1 革命样板戏: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奇袭白虎团、海港六个京剧,和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两个芭蕾舞剧,统称八个革命样板戏。 2“盐豌豆”:我们下放的当地,豌豆的一种特别吃法。先将豌豆炒熟,然后放少许油再下锅重炒,重炒时用盐水喷激一下,激后豌豆有了盐味,还变松,吃起来松脆可口。 |
-- 作者:知足长乐 -- 发布时间:2009/11/23 17:32:36 -- 如此看来,你们当年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真可谓人才济济,难怪小有名气、参加汇演!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23 20:43:56 -- 我仿佛看到你们宣传队精彩的演出哒,那耳熟能佯八个样板戏的旋律在耳边回荡……欣赏啦、谢谢! |
-- 作者:包子馒头 -- 发布时间:2009/11/23 23:02:30 -- 借常乐的发言:如此看来,你们当年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真可谓人才济济,难怪小有名气、参加汇演! 我们下乡时每天都在为生计奔忙着,好象没有看过什么文艺演出,大队似乎也没有什么“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倒是没有下乡时个个红卫兵团都有自己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节目也大致相同,样板戏自然是主打节目,最流行的还有口号舞什么的。看了楼主的文章,那些久违的节目又都在眼前浮动。谢谢了!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11/23 23:26:41 -- 当年下放在祁剧之乡的祁阳,也是每个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连我辈没有文艺细胞的知青也在“三甲疤”中扮跑龙套小兵(“三甲疤”是当地土话,意为“三块疤”,当地农民对许多知青与农村青年排祁剧移植“沙家浜”拿工分不满贬词)。农村青年中其实有不少埋没的人才,今日看演郭建光的继洛唱念做打功夫不比县祁剧团名角差,还有客串沙奶奶的某老汉,那老旦腔调也不一般,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有造诣的票友……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11/27 14:24:21 -- 以下是引用知足长乐在2009-11-23 17:32:36的发言: 如此看来,你们当年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真可谓人才济济,难怪小有名气、参加汇演! 除了我,其余的都还行……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11/27 14:30:57 -- 以下是引用隐士安在2009-11-23 20:43:56的发言: 我仿佛看到你们宣传队精彩的演出哒,那耳熟能佯八个样板戏的旋律在耳边回荡……欣赏啦、谢谢! 八个样板戏,一提,我们就有感觉! 可现在的伢妹细崽,就不了解啦。 当年,八个样板戏,单是单调了点,可都是“精雕细琢”而成。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11/27 14:34:05 -- 以下是引用包子馒头在2009-11-23 23:02:30的发言: 借常乐的发言:如此看来,你们当年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真可谓人才济济,难怪小有名气、参加汇演! 我们下乡时每天都在为生计奔忙着,好象没有看过什么文艺演出,大队似乎也没有什么“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倒是没有下乡时个个红卫兵团都有自己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节目也大致相同,样板戏自然是主打节目,最流行的还有口号舞什么的。看了楼主的文章,那些久违的节目又都在眼前浮动。谢谢了! 我们参加大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是算出工,也是为生计。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11/27 14:37:11 -- 以下是引用老灯火在2009-11-23 23:26:41的发言: 当年下放在祁剧之乡的祁阳,也是每个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连我辈没有文艺细胞的知青也在“三甲疤”中扮跑龙套小兵(“三甲疤”是当地土话,意为“三块疤”,当地农民对许多知青与农村青年排祁剧移植“沙家浜”拿工分不满贬词)。农村青年中其实有不少埋没的人才,今日看演郭建光的继洛唱念做打功夫不比县祁剧团名角差,还有客串沙奶奶的某老汉,那老旦腔调也不一般,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有造诣的票友…… 我也是被“拿嗒黄牛当马骑”。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