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 瑶池笔会随感(上.中.下)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52656)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18 14:21:59 -- [原创] 瑶池笔会随感(上.中.下) 知青文学的生命力 ---瑶池笔会随感(上) 2009年10月11日的烈士公园瑶池山寨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里要举行“湖湘知青2009金秋笔会”。与4月26日在此举行的“沅江知青2009踏青活动”时隔半年,那一次的大聚会整整到了160多人,尽管沅江栏目负责人竭力控制,最终还是“爆棚”了。无独有偶,这一次由江永栏目策划的活动又出现了上一次那种热闹欢腾的情况,原本只打算举行几十人的小型笔会竟变成了一次作家、书法家和知青写手等各路精英云集的中型盛会,正是“三湘聚会福地湖南知青网人气日涨;四水汇合宝域知友黄昏情愈来愈浓”。 本次笔会的主题是围绕讨论“知青文学”的走向和发展,“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我觉得改成“知青文学的生命力”为好)就是开会前曾经拟具的一个座谈讨论题。针对于当前知青作品并不很繁盛的状况,许多人提出了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的疑问。依我个人的看法,这种提法未免悲观了一点。我曾在前不久的一次十来人的湖知网友小聚会上说(当时也是一位网友在餐桌上突然谈起这个问题):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取决于我们自己——即取决于我们自己所写的知青作品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知青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具有生命力,那么知青文学就能立足于社会,就完全能够走下去,这是丝毫不应该怀疑的发展趋势。所以,诸位同仁请不要担忧,知青文学的生命力正方兴未艾,它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变化(这一点是前提条件)在历史的文艺长廊里占有光荣的一席地位的。 知青文学之所以能立足并发展下去,主要是因为知青文学的对象所决定的。知青是什么?它是数千万在文革中蛮撞乱干一番后,再被“流放”到天南地北山区湖乡的所谓“知识青年”庞大群体(包括文革前下放的那批“血统论”最早受害者老知青)。在我的印象中,自上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后的“伤痕文学”以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叶辛和梁晓声两位知青作家的作品。前者以《蹉跎岁月》和《孽债》给我们这一代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青春美梦失落后的反思;后者以《年轮》唤回了我们记忆良知中无论怎样都抹杀不去的成长年华的情感。之后的九十年代,各种知青题材作品接二连三,但不知怎么总感到有点“过眼即忘”和“大同小异”之嫌。特别是目前又有什么“边缘人”、“后知青文学”之说(我不太看这些理论文章,故知之甚少,写得更少),总之一句话,都认为至今还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的作品。 很久前就曾经看到一种比较权威的论点:描写解放前各种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基本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我们这些后来者也多是赞同的);而描写解放后,特别是文革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首先是我们这些当事人都没有“通过”)——我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合乎客观现实。知青文学当然是归入文革时期的,而我们就是文革的当事人。我想:我们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现在对所有描写文革,特别是描写下放运动的作品基本是不满意的,为什么不满意呢?大家一时也说不清个子丑寅卯……这就恰恰印证了我上面列举论点的后一种情况。也许,正因为没有能使我们共同认可的作品,所以,大家就对应该将我们这一代人的坎坷命运和心路历程有一个艺术交待成果的诞生出现了怀疑(其实是还没到出现里程碑式作品的时间),从而发出了“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的诘问。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呢? 在这次笔会上,有几位的发言都对今后知青作品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如枫林过客从理论上提示:“只有将知青文学置于文化大革命和社会转型期这两大时代背景下审视……”。张老三在调侃中引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牛哥从情感上关注:“我们要努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蒲哥则在最后总结:“真正的知青文学还未到来,还在后面……”——这一切当然有待时日了!但我绝对相信会有这么一天,也许我们不一定能看到,但它的出现是必然的。最简单最直观的推断就是:知青已经成为苦难的代名词;知青文学就是描写整个知青一代人的磨难旅程和坎坷一生的悲剧作品。苦难是文学的母亲,苦难也是文学的沃野;悲剧是艺术的宠儿,悲剧也是艺术的顶峰。试问:在今日仍能清晰地听到从遥远历史天幕下回响轰鸣着我们当年那英姿焕发时发出的激情呐喊;仍能依稀地看到在无情岁月沧桑席卷过的时空原野上流淌着我们青春血汁和黄汗画面的时候,我们难道还要怀疑不会出现真正的知青文学作品吗?我们难道还认为知青文学不能走下去吗……当然,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靠艺术虚构才能实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其的庄严使命。因为只有虚构才能将蕴涵着深刻社会主题的大作呈现在世人面前(主要是小说);只有虚构才能塑造出打动读者心灵的不朽艺术形象。若然,现在我们湖知网上那些“饱蘸着知青兄弟姐妹的真情实感”(落霞孤鹜语)的层出不穷的文章就正是在为此打基础,这也许是对我们这些垂暮之年仍辛勤笔耕的知友们的一种慰藉吧! ——瑶池笔会随感(中) 瑶池笔会随感(下)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10/18 14:32:45 -- 瑶池山寨相聚首,平凡的知青不平凡的日子,孟晓君说得极是,祝福大家,来年金秋我也来!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18 14:42:50 -- 以下是引用夜深人静在2009-10-18 14:32:45的发言: 瑶池山寨相聚首,平凡的知青不平凡的日子,孟晓君说得极是,祝福大家,来年金秋我也来! 来年金秋君若来, 湖知网友乐开怀。 君若万一来不了, 兄弟姐妹眼望穿。 |
-- 作者:峭壁松 -- 发布时间:2009/10/18 20:02:09 -- “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靠艺术虚构才能实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其的庄严使命。因为只有虚构才能将蕴涵着深刻社会主题的大作呈现在世人面前(主要是小说);只有虚构才能塑造出打动读者心灵的不朽艺术形象。” 孟晓兄关于文学的论述十分中肯。确实,几乎所有中外名著都是以小说体裁流传于世。其体裁最大特点是能塑造人物,人物描写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不少人认为,知青题材的写作要绝对写实才有价值,也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当然,如果仅从史学观点看,这不可否认。但如果从文学角度看,却难免偏颇。文学作品如果囿于写实,局限于个别人个别事,可说很难甚至不可能出震撼之作! 还有人认为,艰难困苦,频遭磨难的知青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完全真实的记录下来,比小说的震撼力更大,小说是虚构的,没真实性,难以真正感动人。其实这是对小说的误解。小说的人物描写虽然是塑造甚至虚构,但必须是以真实为前提,不能脱离真实,闭门造车,任意虚构。否则,作品是绝无生命力的。 期望知青题材的震撼之作出现在你我他中! |
-- 作者:双江 -- 发布时间:2009/10/18 20:18:33 -- 总之一句话,都认为至今还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的作品。 期待着!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18 21:06:37 -- “孟晓兄关于文学的论述十分中肯。确实,几乎所有中外名著都是以小说体裁流传于世。其体裁最大特点是能塑造人物,人物描写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不少人认为,知青题材的写作要绝对写实才有价值,也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当然,如果仅从史学观点看,这不可否认。但如果从文学角度看,却难免偏颇。文学作品如果囿于写实,局限于个别人个别事,可说很难甚至不可能出震撼之作!”——峭壁松兄弟所言切中肯綮!因为在文学的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四种体裁中,只有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最大;与此同时,也是其中所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至今仍在感动着我们(这是根本无须举例的)。 “还有人认为,艰难困苦,频遭磨难的知青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完全真实的记录下来,比小说的震撼力更大,小说是虚构的,没真实性,难以真正感动人。其实这是对小说的误解。小说的人物描写虽然是塑造甚至虚构,但必须是以真实为前提,不能脱离真实,闭门造车,任意虚构。否则,作品是绝无生命力的。”——确实是误解,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就论述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区别关系。所以艺术中的人和物终究比生活中的人和物要美,因此艺术作品才能长久地流传于世…… “期望知青题材的震撼之作出现在你我他中!”——兄长的美好祝愿是对的,写解放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那些参加了当年革命斗争的人写出的,相信我们这个群体中会有人来完成这个扛鼎之作。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18 23:05:41 -- 以下是引用双江在2009-10-18 20:18:33的发言: 总之一句话,都认为至今还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的作品。 期待着! ——谢谢双江!我与你一样也在期待,但我以为:这种作品的出现就像种子需要适宜的阳光一样,它也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才能生根开花成长。也就是说:经典作品的出现不但需要作家的主观条件,而且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应该会在我们的等待中来临的,很可能像峭壁兄所说的一样:在我们知青群体中总会有人来完成这个任务的,以前那些写红色年代的大作品绝大多数就是当年参加革命的人士完成的。 |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10/18 23:16:30 -- 愿意洗耳恭听各位高见。知青当事人群体自己这一代能出反映自己经历的作品最好,不过我相信,知青的后代一定会有人为“知青”这个20世纪60——70年代特有的社会现象出作品的,当然,也许会用他们那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性的“知青”二字。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19 20:21:47 -- 以下是引用九澧山鬼在2009-10-18 23:16:30的发言: 愿意洗耳恭听各位高见。知青当事人群体自己这一代能出反映自己经历的作品最好,不过我相信,知青的后代一定会有人为“知青”这个20世纪60——70年代特有的社会现象出作品的,当然,也许会用他们那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性的“知青”二字。 ——我基本赞同山鬼兄的看法,但我认为知青自己这代能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比第二代来写肯定要好,所以,我们自己写出来的可能性更大,这只是一个时机的问题。也许就在大家感到疑惑的时候,一篇大作就应运而生了。谢谢你点评! |
-- 作者:包子馒头 -- 发布时间:2009/10/19 21:39:07 -- 确实,几乎所有中外名著都是以小说体裁流传于世。其体裁最大特点是能塑造人物,人物描写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不少人认为,知青题材的写作要绝对写实才有价值,也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当然,如果仅从史学观点看,这不可否认。但如果从文学角度看,却难免偏颇。文学作品如果囿于写实,局限于个别人个别事,可说很难甚至不可能出震撼之作! ------------------------- 金玉良言!我与峭壁松的看法颇为相似。目前的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流于回忆苦难的过去,确实如兄所说:从文学角度看,却难免偏颇,要想创作出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这样的题材太有局限性。加之知青经历虽然特殊,但这只是中国的国情所至,在世界其他国家看来却是不可思议。 我想,如果以知青为主角,用小说形式写,不但要写他的知青岁月,还要写他在新时代中的创业伟绩,这样的人在知青中其实很多,或许可以写出一两部震撼之作也不一定。粗浅之见,仅供参考。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19 22:35:30 -- “金玉良言!我与峭壁松的看法颇为相似。目前的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流于回忆苦难的过去,确实如兄所说:从文学角度看,却难免偏颇,要想创作出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这样的题材太有局限性。加之知青经历虽然特殊,但这只是中国的国情所至,在世界其他国家看来却是不可思议。”——包子说的不错:如果仅仅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当然只能留知青生活素材;如果要从艺术上升华,则必须虚构加工,而且非常有挖掘开拓的深度,这应该是有志于知青文学创作的作家的目标。 “我想,如果以知青为主角,用小说形式写,不但要写他的知青岁月,还要写他在新时代中的创业伟绩,这样的人在知青中其实很多,或许可以写出一两部震撼之作也不一定。粗浅之见,仅供参考。”——这说明你的思维力能够前瞻,我也是这样想的:确实是应该这样去构思。这样就能把知青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来,他们是知青这本人生长书中最夺目的精彩之页啊! |
-- 作者:包子馒头 -- 发布时间:2009/10/19 23:06:48 -- 如果要从艺术上升华,则必须虚构加工,而且非常有挖掘开拓的深度,这应该是有志于知青文学创作的作家的目标。——孟晓说得不错,人物和故事尽可以虚构加工,但这应该以真实的经历为基础,揉和多人的故事在内的一个主人公,他是虚构的却又是真实感人的。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20 21:03:12 -- “……孟晓说得不错,人物和故事尽可以虚构加工,但这应该以真实的经历为基础,揉和多人的故事在内的一个主人公,他是虚构的却又是真实感人的。”——所以说,虚构比单纯的记叙困难多了,特别是要塑造出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就更不容易了。 “……确实如此,因为毕竟知青生涯只是人生路的几分之一,而更长的则是回城之后的人生路,但同是知青人生之路却走得各不相同:有人活得精彩、有人活得不如意、有人活得穷困……这就构成几条线,可以交错描述,就使得小说人物众多,主线不会单一,一号主人公就是揉和多人的故事在内的那个虚构的人物。”——回城肯定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部分,如果说我们求学的无忧时光是知青人生长书的绿色扉页;那么青春血色的黎明则是这本书的红色章节;而回城后在生存竞争中的拼搏就是书中那些被岁月沧桑一页一页汗蚀的蜡黄纸张……谢谢包子构思周密! |
-- 作者:然哥 -- 发布时间:2009/10/20 22:11:42 -- 这类话题很有趣,乐闲把知青作家梁晓声的话引用:“但我在《雪城》下部,不但尽力摒除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水份,甚至巳进行着调侃、跺踏和摧毁了。在上部我怀着真情实感塑造的人物,在下部我将他们推翻在地,并且‘踏上了一只脚’。//就我的眼光看,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正从当代人的生活之中逸去。//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调头而去,想要到别处去寻找。//我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将脸更凑近生活,看一看同时还消失了些什么,又嬗变出了些什么,滋生出了些什么。//这样看,也会从平凡之中,看到另外的种种不平凡甚至惊心动魄的东西来。//您也不妨这么看一看的。//更不妨这么写一写”。 当我们在翘首以盼的时候,或许,惊人之作就在身边。只不过,文学的价值,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眼里,不尽相同。能做到不人云亦云,已经不错了。看引用的这段话,十分模糊,又非常清晰。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20 22:39:35 -- 然哥:我已从与乐闲的谈话中感到,她对文学其实是非常热爱的(至今如此)。虽然叶辛的作品看起来比梁晓声的作品情节更吸引人更感动人,但梁晓声的思辨能力和评论文章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却赢得我真心的尊敬。 “文学的价值,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眼里,不尽相同。”——这倒确实,正印证了“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那句论断。谢谢! |
-- 作者:然哥 -- 发布时间:2009/10/20 22:45:47 -- 我就知道你心里有杆秤! |
-- 作者:包子馒头 -- 发布时间:2009/10/20 23:44:19 -- 回城肯定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部分,如果说我们求学的无忧时光是知青人生长书的绿色扉页;那么青春血色的黎明则是这本书的红色章节;而回城后在生存竞争中的拼搏就是书中那些被岁月沧桑一页一页汗蚀的蜡黄纸张……谢谢包子构思周密! ---------------------------------- 说得精彩!回城后在生存竞争中的拼搏就是书中那些被岁月沧桑一页一页汗蚀的蜡黄纸张……这该有多少故事可以写啊,只要走出了仅限于当知青时的人与事的圈圈,就能海阔天空,任我遨游了。这不是包子的构思周密,而是知青的人生路太过坎珂曲折,这才会有知青文学大展身手的故事发生。我期望会有人写出类似雨果《悲惨世界》那样的名著来。那人会是你吗?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21 22:59:05 -- 以下是引用然哥在2009-10-20 22:45:47的发言: 我就知道你心里有杆秤! ——然哥心里也有一杆秤,而且非常精准。这些共同点使我们一见如故,话题相投。 |
-- 作者:云儿飘飘 -- 发布时间:2009/10/21 23:20:54 -- 知青题材的文章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不断涌现,去年我看到的都梁著的长篇小说“血色浪漫"(改编同名电视剧)的第一部主要是写知青生活,第二部则着重描叙回城后的拼搏及生活的坎坷,十分感人。今年播放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也浓墨重彩地描叙主人公的知青经历及回城后的艰难创业,但知青情结贯穿全剧,赚去我不少眼泪。我觉得,知青文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才能有所突破。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一代人的知青经历早已被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取代,这也是大部分知青未过多关注知青网、知青文章的主要原因,在湖知网,知青经历最长的十三年,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这一代空前绝后的知青历史或许只是一个细细的漩涡、一朵小小的浪花,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青文学不能局限在知青回忆录里,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会有生命力,而历史会记住我们的。 谢谢孟晓君的美文,期盼你更多的精彩!祝福你!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10/22 0:46:19 -- “说得精彩!回城后在生存竞争中的拼搏就是书中那些被岁月沧桑一页一页汗蚀的蜡黄纸张……这该有多少故事可以写啊,只要走出了仅限于当知青时的人与事的圈圈,就能海阔天空,任我遨游了。这不是包子的构思周密,而是知青的人生路太过坎珂曲折,这才会有知青文学大展身手的故事发生。我期望会有人写出类似雨果《悲惨世界》那样的名著来……”——在《年轮》里就已经描写了知青回城后的生活,其实我们回城后的生活经历太有内容了,它也是知青酸甜苦辣五味人生的重要部分。如果将我们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再从农村回到城市的整个坎坷过程艺术地表现出来,而且能在作品中蕴涵社会问题的深刻思想性和充分展现出人性美,名著是有可能出现我们的期待中……谢谢包子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