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安彤
-- 发布时间:2009/10/12 17:57:37
-- [原创]“2009金秋笔会”之我见
“2009金秋笔会”之我见 安彤
“最是一年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江永栏目”主办的“湖南知青2009金秋笔会”,第一次和“湖知网”的笔杆精英们在美丽的“瑶池山寨”相逢了!秋天把金色搂在她的怀里,我也把每一位与会者们的精彩发言认认真真的记在了小本里,更把对“江永栏目”主办者的感恩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里!我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一边翻阅知青老作家陈广生当场赠送的新书《点亮你心中的灯》的前言。我突然被其中的两句话深深叩动了心扉:“我认为,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亮度。”“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可以选择生命的结局,这就是我的信念。”我禁不住在心底为这两句“广生”格言尽情喝彩:广生哥,您说得太好了!您一个小学文化且年过花甲的“半盲人”,尚在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开辟出了自己生命的绿洲,活出了别样的美丽,让我们从您的身上看到了草根崛起的力量!相比之下,怎不令我这个具备大学本科文化且四肢健全的小知青扪心自问羞愧汗颜啊! 不知为什么,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顿时让我悟到:我们加入“湖知网”重要的不是渴望“湖知网”赐予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为湖知网、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了什么!人来到这个世界,不只是为了欣赏别人的风景,更应该让自己也成为一道风景。如果我们已经得到了别人爱的温暖,那么,我们为何不让这温暖亮成一盏灯,去照亮另外的人呢?我快乐,使别人快乐,我也更快乐啊! 因此,我说:“2009金秋笔会”就好比让我收获了整个红叶如火的秋天,就好比佛家常说的有醍醐灌顶。而让我再次深切感受到“湖知网”的魅力,这魅力就在于时时能给你带来一种新的心灵感受,有厚重的醍醐让你常思、常省、常励,让你去领悟人生意义的真谛。 因一上午笔会发言十分踊跃,以至12点半还未散会。江永版主永明马灯对我说“真抱歉,没时间让你发言了。”我笑道:“不发言更好,我还求之不得哩,我正要回个总贴答谢近一个月来各栏目网友们的积极跟贴留言,现在我这篇未发言的稿子不就正好成了我要写的总回帖吗!” 下面就让我借花献佛,把“江永栏目”版主们安排我发言的这篇讲稿,奉献给近期各位跟帖留言的网友们吧,安彤特借此文深深向您们鞠躬了!
(安彤 于2009.10.11夜) “2009金秋笔会”发言稿(未发言): 我为什么要写一部知青话剧 . 安彤
我为什么要写这部知青题材的话剧?应该说,触动我写这部知青话剧的创作动机,首先源自“湖知网”。 自今年4月22日网友“红烧肉”发贴“请帮助一位<站在这里”的服犯人>”之后,湖知网网友们在长达半个月的投票过程中,纷纷伸出大爱的援助之手,每天坚持轻点鼠标,为弟弟写下一条又一条救赎灵魂的感言,为陷入绝境的弟弟点亮一盏生命的心灯。我做梦也没想到,在这个罪人最不值得爱的时候,知青网友们会伸出亲人般的双臂来爱他,因为那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啊!是的,正如光良的那首歌:“爱可以点亮整个世界,透出了光线,就像星星永远伴随着黑夜......”从那以后,这份来自湖知网的爱便让我和湖知网结缘了。也在我心头留下了挥之难去的印像,留下了深入骨髓的生命感悟。 “山中一夜雨,树杉百重泉。”那么,我拿什么来回报湖知网对弟弟的救命之恩呢?正在这时,我从报上看到一篇“编外知青和他的知青博物馆”的纪实报道。讲述黑龙江黑河市政协官员刘树新,在他14岁父母双亡后被当地知青收养,长大后他与大5岁的知青姐姐结了婚。曾经官至副市长的他,为了报答知青们的养育之恩,决定自筹资金3790万,要在三年之内盖一座知青博物馆。2009年8月1日,知青博物馆终于正式开馆了!看到这里,我被感动了,心想:湖知网同样对我和弟弟有深厚的救命之恩,我何不借助我的笔杆和专长,来写一部知青话剧,以此完成我强烈的报恩心愿呢?乌鸦尚懂得反哺,我为什么不去把这颗受到感动的心,去积极反哺救命恩人,去感动更多的中国观众呢?!这是其一。 其二,迄今为止,我国戏曲舞台上尚无一部知青戏曲,话剧舞台上仅演过一部知青话剧《叫你一声哥,我泪流满面》,是国家话剧院排演的,据说仅演出三场就刀枪入库草草收兵了。直到今年,上海话剧演出中心才推出第二部知青话剧《1977》,目前尚不知演出效果如何?我琢磨,知青下乡40年过去了,仅推出2部话剧,难道知青戏剧就真的那么难写吗?当年,全国3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影响着千万家庭,涉及亿万国人,那段历史同样应是中华民族历史殿堂中不可缺少的瑰宝啊!我认为这块瑰宝不但要永存于刘树新筹建的知青博物馆里,它同样也应该而且可以通过戏剧舞台的演出形式去打动无数观众的心,并让它能永存于中国话剧的史册! 这就是我为什么想写一部知青话剧的创作动机。那么,这部话剧的主题写什么才好呢!我想写的是知青情感的失落与回归。 知青这段历史过去了,但历史留下的知青恩怨情结却无法抹去。当年知青群体是一群飘移的部落,下到农村,农村没有他们的家,回到城里,城里也没有他们的家。若干年后离乡返城的知青各奔前程时,他们相互之间又因种种利欲冲突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纠葛,也由此而带来了知青情感的破裂与失落......如同80年代初曾在知青群体中流行过的一支电影“人证”插曲:“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的那顶草帽,很久之前,失落了。它已飘向深深的山坳。啊!妈妈,它是我珍爱的无价之宝,就像你给我的生命,失去了,再也找不到了!"......是的,知青一代曾经失落的无价之宝的确是今生今世再也找不到了..... 那么,如何通过这部话剧的感人故事去化解知青群体身上这种难以被人察觉的失落感呢?如何才能抹去在知青们渐渐老去时,阻碍他们活得更健康、更开心、更长寿的这道根深蒂固而很难拔除的心灵暗伤呢?我觉得,这部话剧应该是一剂中药,可以医冶人的心灵,可以救赎人的灵魂,可以让剧中人物随着剧情的深入推进而进行自我灵魂的拷问:今天我们应反思什么?忏悔什么?回味什么?追寻什么?怎样从失落中走出来,让这种情结升华成一种动力。 正如网友古潭静子说的:天堂的门永远是开着的,只要我们找到了开门的金钥匙,用真善美去认真引导,相信所有人的灵魂定然会生出向上的翅膀!我希望这部话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双飞向天堂之门的向上的翅膀!它既无法让我们忘记当年知青群体战天斗地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向上的精神一点也不弱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激情燃烧!同时,它也要让我们懂得如何以宽人宽己的博爱胸怀,去拆除人与人之间内心深处的栅栏,去抹掉他们大脑里丑恶区域的信息储存,让坏东西越存越少,好东西越存越多,越存越纯。直至剧终,让他们曾经失落的焦虑生恨的心态,回归到心静如秋。就像知青们当年栽下的那片裸露的树林,彼此散发着赞美的气息。 总之,这部话剧要告诉我们: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遗忘,学会包容。要让观众看到,最后剧中人物的心境都改变了。是的,当人的心境变了时,一切都会随之改变! 这就是全剧的主题走向。剧中要揭示的不仅仅是伤疤,而是被伤疤所掩盖的美好的细节。然而,难就难在创作的关键是要塑造好人物,而写好人物的关键是细节要生动,故事要精彩! 我虽期望这部话剧成功,却不想让它对自己造成压力。我只想以“玩”的心态轻轻松松地“玩”出这个东西来,玩得不累,玩得身心健康,玩得不去急功近利,不去刻意为文,不虚饰,不矫情,要写,就用心灵写作,让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有如鲜花绽蕊,自自然然地吐出芳香,绽出艳丽,直至硕果盈枝。而这种诗意境界、诗性化的具有艺术美感的写作心态,也正是我所追求的艺术人生。我始终认为,在这个讲求物化的时代,写文也好,写戏也罢,都是在享受一种贫穷的欢乐,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谋心。否则,我宁可不动笔。 最后,请容我借此机会向湖知网和今天到会的网友们再次致以深深的感谢!感谢你们给我和弟弟胡晶宇送来的人间的温暖与厚爱!有一首诗说的好: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去留,却朝夕相伴;风景从不向眼睛说出永恒,却始终美丽;星星从不向夜空许下光明,却始终闪烁.....而我们在座的每个知青与湖知网的关系,真的好比白云与天空,好比风景与眼睛,好比星星与夜空!我相信:湖湘知青永远会感谢湖知网,而湖知网也会永远把湖湘知青牵挂! (安彤 于2009.10.10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