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逃缅国民党残军纪实(之十七)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9277)

--  作者:江程浩
--  发布时间:2009/9/9 23:47:53

--  [原创]逃缅国民党残军纪实(之十七)

                              南国风雨路
                                     ——逃缅国民党残军纪实
                                                      江程浩
            
                                                    第十七章
                                       风冷雨寒,残军落草泰北
    

                                                   (一)

       喧闹一时的“湄公河之春”战役结束了,残军在柳元麟的率领下,成功地摆脱了解放军的越境打击,逃到老挝境内。一个王南昆围歼战再次让缅甸政府军领教了残军的厉害,要不是解放军进军速度太快,缅甸政府军上万人的精锐部队也许已经葬身湄公河的鱼腹了。柳元麟不愧为黄埔的子弟,整个撤退行动安排得有条不紊,上万人的残军部队,基本没有受到解放军的正面打击。
       在中缅联合作战中,残军第一军由于不听柳元麟的指挥,受到解放军的打击损失较大,第二师师长蒙保业被击毙。撤到老挝以后,柳元麟即撤了第一军军长吴运暖的职,以从台湾派来的特种部队副总司令兼孟百了守备区司令胡开业少将为第一军新任军长。
       残军第一军基本是以九十三师的人为骨干组成的。胡开业此人与九十三师毫无联系。在第一军没有什么影响力。九十三师在大陆时虽然是国军嫡系部队,但自1941年以来就驻在云南与缅甸交界之地,已经在滇缅边境活动了二十年之久。到1961年时,留在残军中的九十三师人员大都年届四十,而且多数在缅甸取了当地掸族女人为妻。滇缅边境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纯朴的百姓,还有缅甸掸族女人那温柔风流的滋味,都让这些九十三师的老人难舍难弃。何况台湾那个地方是否有这些老兵的容身之地还很难说。听说又要撤台,首先是第一军的人为难了。
       就在这个时候,闲居泰国数年的九十三师元老吕维英看准了机会,他凭着自己在九十三师深厚的人缘关系和广泛的号召力硬是从不足一千人的第一军部队中拉出了三百多人的子弟兵。
       “湄公河之春”战役最大的受益者是缅甸政府,经过中缅两国军队的联合打击,残军全部退出缅甸境内,缅甸成功地实现了国家领土完整的神圣大业。战役结束以后,缅甸政府着实风光了一下子,军事强人吴奈温总统在这场大战之后获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此后不久,他就发动军事政变,把老政客吴努赶下了台,自己以总统之职总揽全国政权。
       残军部队虽然受到解放军的追击逃到老挝,但还有近万人的实力,在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南半岛,各国军事实力都十分弱小,残军部队象一个火球一样,滚到哪里哪里都不得安宁,那个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就会彻夜不得安枕。弱小的老挝政府军明显不是残军的对手,面对万余人的残军部队,有缅甸政府军数次战败的前车之鉴,老挝政府军绝对不敢与残军轻易言战。打又打不赢,走又不肯走,老挝政府如芒在背。残军虽然离开了缅甸国土,但仍然盘据缅老边境,东跨一步是老挝,西跨一步是缅甸,深受其害的缅甸政府还是极不放心。
      万般无奈之下,老挝与缅甸两国政府再次使出了行之有效的外交手段,联手在联合国对台湾大告其状,强烈要求将残军部队撤回台湾。蛰居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经过十来年的埋头建设,岛内经济已经开始起飞,而且明知反攻大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不如专心于台湾建设,对残军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为了息事宁人,台湾对缅、老两国政府的要求迅速作出了反应。残军1961年1月底才撤到老挝,3月即开始撤台行动。从1961年3月17日开始到1961年4月13日止,台湾以C-46及 C-49两型运输机飞行356架次,将残军官兵和眷属共4296人撤回台湾。 到1961年4月底残军撤离行动已经基本结束。并对外宣布,“在缅甸和老挝的国军部队已经全部撤回台湾,留在缅老边境的其他部队与台湾国民党政府已经没有关系。”






--  作者:江程浩
--  发布时间:2009/9/9 23:51:21

--  

                                                        (二)

      台湾的第二次撤台令到达以后,残军各部反应十分复杂。第三军李文焕本来就是云南地方土豪武装,与国军正规部队毫无关系,李文焕明白地知道,台湾根本没有他的位置,撤台的命令对于李文焕的第三军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第五军段希文部是以滇系第五十八军和九十三军回乡军人为基础组成的,也几乎全部是云南子弟。在逃缅国民党残军五个军中,第五军人数最多,实力最为强大,但第五军却不属于国民党黄埔的中央系统,所以第五军从来只听老段的。云南是第五军的家,但台湾却不是。第五军离不开缅甸,更不愿意远离云南撤到那个人地两生的台湾去。
      撤台命令到达之后,柳元麟专门去了一趟段希文的第五军军部驻地。柳元麟来找段希文并不是对第五军还抱有什么幻想或是好感,而是觉得第五军与自己在缅甸同甘共苦这么久,还是有些割不断的情感藕断丝连着。如果五军不能同他一道去台湾,留下来只能成流寇了,柳元麟还是有些于心不忍。至于那个第三军李文焕嘛,他本来就不是什么正路军人,六年来,李文焕什么都跟着老段跑,拉住了老段,也等于就拉住了李文焕。如果他李文焕实在不愿意去台湾,随便去哪儿柳元麟都不会在意。
      段希文的第五军和李文焕的第三军驻地离得不远,与距柳元麟的总部有二十多公里,这天柳元麟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带了几个随从,骑着马跑到段希文那儿。
    进了段希文的军部,一个老挝当地的土司家。只见段希文没有穿军装,而是一副当地傣族人装束,坐在屋内逸然自得地在吸烟。他的第五军也显得静静悄悄的,完全没有大部队要移动之前的忙碌。
      “希文兄,此次撤台,第五军如何行动?”
      柳元麟挨着段希文坐下来,言词里透着几分诚恳,完全没有在江拉当总指挥时的威严。在缅甸五六年,虽然柳元麟对第五军从来就没有直接指挥过,但他柳元麟对段希文还是挺尊重的。段希文对部下关爱有加,作战上也挺有一套的,作为一个军人,这都是柳元麟从心里佩服段希文的地方。
      段希文吸了一口烟,慢慢地吐着:
      “天凤兄出身于黄埔正统,又是蒋总统身边的人,去台湾以后政府肯定不会轻怠于你。除了五军和三军以外,其他各军也都是中央系的人。我等是云南地方军出身,我们到了台湾,也许连个搭棚子的地方都没有。我五军数千弟兄如何安生?”
      段希文没有正眼看柳元麟。他一边与柳元麟说话一面把整个脸部深深地埋入一根云南人特有的粗大竹烟筒内吸着。段希文的话明白的告诉柳元麟,他的第五军不准备去台湾。
       段希文早就想好了,他不会去台湾,他也不会留在这个缅老边境地区,段希文丢不下滇缅边境那个地方,因为那里是他的家。
      但柳元麟还是想再劝劝:
      “希文兄差矣,我等在缅甸浴血奋战十年有余,为党国立下赫赫战功,于情于理政府断然不会不闻不问,只要希文兄率领五军与我一同去台湾,我保证总统绝对会以党国功臣相待。何况令尊克昌大人与总统私交甚笃,现在台湾仍然身居高位,政府对仁兄的安排断不会太差。”
      “天凤兄的好意我明白,但我想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五军的弟兄。所以天凤兄不必再说,我的出路我自有安排。”
      段希文说话时面无表情,说完之后,他去那根巨大的竹烟筒内深深地吸了一大口烟,然后徐徐地让烟从口中漫漫逸出。
      段希文一边吸烟,一边在脑子里把自己这二十余年来的情景细细地过了一遍,觉得太天真了,也太不值得了。抗战胜利之时,自己以三十二岁之青春年华,已列国军少将师长之位。当时日寇已败,与鲁军长代表政府在九江接受日寇投降,那是何等威风,何等壮烈。剿共战争开始后,雄心壮志的段希文本想在战场上为党国再次创建功勋,没想到面对那些由几枝破汉阳造和三八枪装备起来的土八路,国民党竟败得如此之快。还没认真打上几仗,就一路败退到了广西。五十八军二万多人的部队在广西竟遭全军覆灭,嗨!这个仗真的不知道败在哪儿。
      1950年时,逃到香港的段希文经不住云南老乡李弥力邀,又来到缅甸。不足四十岁的段希文之所以接受了李弥之邀,其实还是想在战场上为自己再找一找感觉,再打几个漂亮仗。没想到仗是打胜了,但却屡屡败在外交之上。如今正值第二次撤台的紧要关头,手下这数千弟兄,却有国不能报,有家不能回。不论去与留其实都是十分痛苦的。
      段希文不是不想去台湾,因为这些年来在缅甸他实在已经呆烦了,呆腻了,心也彻底冷了,缅甸根本没有前途。自己如果去了台湾凭着父亲段克昌在台湾的地位,为他谋个一官半职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段希文是个重感情的人,自己手下这两千多弟兄大都是冲着他段希文才从大陆跑出来的,现在已经跟随自己十余年了,丢下他们自己跑到台湾去享福,他段希文根本做不到。在第五军段希文有绝对权威,如果他要把五军全部撤到台湾,弟兄不会不听指挥。但撤到台湾后弟兄们怎么安排,又何时再能回家?
      柳元麟见段希文一脸的深沉,不知道自己说的话他段希文听明白了没有。柳元麟见与段希文说不到一起去,觉得已经尽到了职责,人家不想走,硬拉也没用,就起身离开了。
      撤台行动开始后,段希文带着他的第五军离开了,李文焕的第三军也跟着走了,吕维英拉着他的三百多九十三师子弟兵也走了。残军总指挥柳元麟对这些部队的离开无可奈何。
      西盟军区马俊国部是由从云南逃出来的土豪地痞恶霸组成,听说要撤往台湾,这些本来就是乌合之众的人随即一轰而散,有的投了第五军和第三军,有的留在缅甸经商做生意,成为缅甸境内众多华侨的一部分。剩下少数人为台湾情报机关收编,组成“滇西行动纵队”专门从事武装特务活动,从此脱离了残军系列。


--  作者:江程浩
--  发布时间:2009/9/9 23:53:27

--  

                                                    (三)

      1961年的雨季已经开始了,成天的瓢泼大雨,让行进在丛山峻岭之中的第五军段希文部受尽煎熬。残军主力撤到台湾以后,老挝政府军的打击接踵而至,段希文不得不选择返回滇缅边境。段希文指挥部队一边打一边走,好在老挝政府军从来就没想与这些久经沙场的军队作正面交锋,只是远远地跟在后面,一付“只要退出老挝,一切都好商量”的姿态。
      在渡过湄公河进入缅甸以后,段希文收到了柳元麟发至台湾的一封电报:
      “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五军段希文少将:你部须得听从国防部之命令,决意全部撤回复兴基地台湾,不得有误。接电之后五天以内于老挝南塔机场附近待命,否则国防部将撤销你部番号。”
      段希文把电报交给骑马走在身边的参谋长雷雨田:
      “雨田老弟,你看看吧,要撤销我们的番号。撤销番号意思很明确,就是说今后台湾不管我们了。”
      雷雨田看过后说:
      “希公,咱们弟兄听你的,你说怎么办都行。不过希公,依本人看来,台湾那个地方不见得有咱们的安身之处。云南才是咱们的家,咱们还是回到滇缅边境去吧,那儿离家近,咱们有基础,凭这两千多弟兄,不信就立不住脚。”
      “是啊,故土难离,但异国却难容。雨田老弟,我们今后的日子会是很艰难的。”
      (雷雨田,原名张秉寿,1918年生,云南曲溪(今建水曲江)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宪兵学校,历经抗战八年,在滇军中历任排长、连长、云南省昆明宪兵队长、授宪兵少校军衔。解放后的1951年逃到缅甸,自那时起即跟随段希文,深得段希文信任。历任残军第五军参谋长、军长、总指挥等职。)

      返回缅甸是段希文的意思,但在滇缅边境能不能立住脚,段希文却没有把握。如今的缅甸与1950年时已经有所区别,缅甸政府与大陆的共产党关系密切,而且掸邦那个地方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罗兴汉和坤沙两个贩毒集团势力不小,缅甸共产党的势力也在那里发展壮大,再加上大陆解放军,滇缅边境已经是数支力量争夺混战的焦点,如果自己把部队带到那里,能否站得住脚到不去说他,缅甸政府军视残军如猛虎,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失去后勤和后方基地的支持以后,能否到得了那里还是个未知数。
      段希文骑在马上,看着从身边缓缓走过的部队。其实这群人已经不完全是部队,而是一个拖儿带女的庞大家庭,而他段希文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他要为这个家庭找到一个安身的地方。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干扰,没有逃亡的地方。他的部队虽然还有两千人的实力,但他手下的这些士兵都已经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看着他们一个个瘦弱的身材,还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在滂沱大雨中艰难行进着。此情此景使他最终放弃了回到滇缅边境的想法。因为那个地方实在太复杂,他几乎无法保证眼前的这支老弱病残的部队还能够战胜最近几年在滇缅边境纷纷崛起的众多武装力量。
      段希文领着他的第五军进入缅甸之后,立即遭到缅甸政府军的围追堵截。段希文一边指挥部队与缅军作战,一边四处寻找安身之处。段希文的部队就象在一片黄土上泼下的一盆荡来荡去的水,每荡一次,就会被黄土吸掉一部分。部队中的青壮年纷纷离开另谋出路,只有那些老弱者和有家室拖累的人继续跟着段希文漫无目的地走着。
      “究竟应该往何处去安身?”
      一段时间以来,段希文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滇缅边境是回不去了,别说不能回去,就是想回去,遥远的路途,凶险的战斗,那里鱼龙混杂的环境也不容许他回去。第五军就象一只丧家之犬一样,豪无目的地在缅甸和泰国的交界之地游荡着。
      第三军李文焕的处境与五军几乎一模一样。但李文焕深知一条道理,他作战方面不及老段,实力更不及老段,两军联在一起,也许还可以互相照应,一旦分开,势必被缅军各个击破。所以段希文走到哪里,他李文焕就跟到哪里,总是与五军保持三天的路程。段希文也不拒绝,任由李文焕跟着。因为他们终究都是云南人呀,而且两军部队之中亲戚乡亲不计其数,在这个风凄雨冷,天荒地生的地方,老乡是个让人感到多么亲热温暖的词汇呀。
      雨季已经快要结束,也就是说,段希文的第五军和李文焕的第三军在缅甸东部已经流荡了五个月之久。好在部队基本没有遇到过象样的大战,除了逃散一部分之外,整个部队元气未伤。在缅军的堵截之下,段希文率部又走到了泰缅边境,远远地尾随于后的缅甸军队,见段希文似有进入泰国的趋势,便在后背发起攻势,希望一举将残军赶往泰国,这样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了。段希文没有办法,他的部队已经不能作战,进入泰国是唯一的选择。在残军跨过缅泰边境的那一刻,缅军就很知趣地脱离了尾随。
      几个月来,缅军也被拖苦了,正面交战又不敢,撤离回家又不行,茂密的森林,连天的大雨,泥泞的道路,艰难的运输。给养尊处优惯了的缅军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残军队部进入泰国,终于使缅军松了一口气,欢呼雀跃着回家去了。


--  作者:江程浩
--  发布时间:2009/9/9 23:54:37

--  

                                                            (四)

      部队进入到泰国最北部的清莱府境内一个小山村,这里是纵惯泰国整个北部的坤丹山脉一支余脉,叫龙帕山脉,山不高,向东越过这座山就可以看到湄公河流域及几条支流冲击而成的河谷平原。小山村只有十几户人家,而且三面环山,易于防守。 终于走出了一望无际的大山,看到了平原,整个部队如同重新回到文明社会一样高兴,有些妇女和孩子都哭出声来。段希文看到部队的这个状况,知道是没办法再走了。他下了马用马鞭指着这个小山村说:
      “就是这里了,死也不走了。我们就在这里扎下来。”
      段希文叫参谋长雷雨田带些礼物立即起程去泰国清莱府向当地官员拉关系,要求容留部队在此安家,并保证不给当地制造麻烦。至少要做到不派军队来进攻。
      雷雨田走了,段希文指挥部队砍树造房,并把此地改名叫“美斯乐”。泰语的意思是“和平之村”。
      段希文的第五军在美斯乐安了家,紧随其后的第三军李文焕部也在第五军以西三十多公里一个叫“塘窝”的地方安下家来。
      为了稳定住泰国政府,安顿下来的三、五两军联合仍然在老挝的吕维英重新打出了“东南亚反共志愿军”的旗号。
      “东南亚反共志愿军”总指挥段希文。
      副总指挥吕维英,兼第一军军长。
      段希文兼第五军军长。
      李文焕为第三军军长。
      总体实力大约三千五百人左右。
      其中第五军二千人,第三军一千人,第一军五百人。
      从1950年7月残军第一次击败缅甸政府军并接受台湾正式番号以后十一年了,这是残军第一次在没有了上级,没有祖国,没有后方,一切都没有的情况下,仍然固执地再次打出了“反共”的旗号。但是沦落为流寇的段希文内心十分清楚,他领导下的这支实力弱小的“东南亚反共志愿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反共”的能力,对中国大陆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段希文的这支队伍的力量已经微弱得如同一只小小的臭虫。之所以还打这个旗号,只是想告诉泰国政府,本军的目的只是反共,而对泰国政府并无丝毫敌意。其实“反共”也只是个空头旗号,最终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要在泰国北部这块地方活下去。
      自1950在李国辉带领千余人的残军以流寇的形式逃到缅甸以后,在台湾国民党的支持下,经过了十一年顽强的所谓“反共复国”窜扰大陆的风风雨雨;在与缅甸政府军的较量中曾经几度辉煌,十一年后的今天,这支残军最终再次沦落为泰国北部山区的一支流寇。但这支流寇的领导者却是一个在中国大陆抗日战场立下战功的国民党正规军少将。
(二00九年八月一日。本系列文章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和出版)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9/10 0:30:24

--  
    一支万余人的残军虽成了中南半岛小国的“心腹大患”,但他们未来的日子已经日薄西山了……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9/12 0:37:30

--  
看完,好看!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9/12 10:27:18

--  

        得空将全文看了一遍,觉得江兄有了不起的文史功底,光这些军史资料,就够人眼花撩乱,加上细腻精致的文字,江兄不简单,真有点匪夷所思,你是如何了解到这麽祥细的资料的。看样子你是一位军史专家,非此不能理解。湖知网因你的到来,平添一份精彩和沉思。


--  作者:江程浩
--  发布时间:2009/9/12 12:48:10

--  

永明兄过奖了。本人也是一个知青,而且是受同学之荐来这里的,所以为“湖知网”捧场是吾辈知青们的责任。

我不是什么军史专家,只是一个普通军事“发烧友”。只是喜欢就军史问题写一点文章而已。又由于本人对此一段军史十分热爱,所以才投入很大精力去找资料,去写。目的就是想对那批逃到缅甸的国民党热血军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度挖掘,并给于重新塑造。

我从来不认为国民党军队内部就没有爱国、爱党(这个党就是国民党),有同情心,会带兵,愿意为国效力疆场的热血军人。国民党军人也是中国人,也有一份中国军人的衷心。正确理解他们塑造他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9/12 17:20:16

--  

楼主的逃缅国军残部纪实确是可读性很强的好文,在资料搜集与整理上下的功夫不一般。

不过觉得既不是小说而名之“纪实”,最好在文末列出所引资料略表,这样更便于读者参考,文章也更有份量。仅为一得之见。

本人以前也偶尔接触过一些关于逃缅国民党残军相关文字,散见于我80年代至90年代长期订阅的《纵横》杂志、《南方周末》及网络。如楼主此完整系列乃难得作品。


--  作者:李姐
--  发布时间:2009/9/14 8:29:55

--  
以下是引用永明马灯在2009-9-12 10:27:18的发言:

        得空将全文看了一遍,觉得江兄有了不起的文史功底,光这些军史资料,就够人眼花撩乱,加上细腻精致的文字,江兄不简单,真有点匪夷所思,你是如何了解到这麽祥细的资料的。看样子你是一位军史专家,非此不能理解。湖知网因你的到来,平添一份精彩和沉思。

拜读了江程浩朋友的前几篇,种种原因没有系统拜读,但我已经收藏慢慢仔细拜读.

逃缅国军的故事原在一杂志上读过,全没有程浩朋友的系统全面.军史资料\\细腻精致的文字不可以囫囵吞枣,这香茗要慢慢品,品出其香与味.

谢谢!谢谢江程浩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