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 纪念杨小凯(杨曦光)逝世五周年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4474)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7/14 11:25:30

--  [原创] 纪念杨小凯(杨曦光)逝世五周年

    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杨曦光(杨小凯)和《中国向何处去》的人恐怕很少。他本名小凯,进中学后改名曦光,十年牢狱出来后,又改回小凯。

    杨小凯在经济学上的成就,我是外行,一窍不通,不过从他在2002和2003年两次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恐怕是蛮有点分量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把杨小凯所提出和研究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称为当今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可惜小凯英年早逝!一转眼,他的去世竟有五年了!

    在这个时候,杨小凯纪念文集《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历尽磨难,终于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篇纪念文章也有幸忝列其后。我把它发到知青网,和所有知道杨小凯,熟悉杨小凯的朋友,一起祝他在天堂快乐!



少年之家的那一截日子

    我这里说的少年之家,并不是由政府部门办的那一类儿童们的娱乐场所,而是由省总工会专门为本单位的职工子弟办的寄宿“学校”,在学校上加引号,是因为这个少年之家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校,它没有教室,也不上课,只提供食、宿。那时的省总工会的干部们经常要“下去”,常年在外,无暇顾家,子女的起居饮食自然就成了问题,于是省总工会就有了一个少年之家,为职工的子女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至于学习,原来是哪个学校的还是去哪个学校上课。所以少年之家没有“老师”,只有“阿姨”,专管我们的吃喝拉撒。没有了家长的管束,孩子们的生活毕竟自由多了。

    我就是在少年之家认识了杨小凯。

    一个炎热的夏天正午,寝室里孩子们睡得正酣,小凯却悄悄地卷起自己床上的草席,不声不响出了门。我不记得为什么我也没睡着,看到小凯古怪神秘的举动,就尾随他溜出寝室。小凯往楼上走,我跟着。我没问,他也不作声。小凯本就是个言语不多的人,和其他的孩子都不大交往,所以“群众关系”算不上好。我们俩默默无言的一直爬到大楼顶层的平台,他摊开草席,接着脱光了衣服,只剩一条裤衩,把自己裸露的身体摆平在炽烈的阳光下!

    我惊讶,也有点震动。我不记得问了他什么,他答了什么,或许,我们都什么也没说。我也不记得我是怎样一个人下楼的了。后来我跟谁也没提起过这件事,它很快就沉入了我的记忆深处。

    好多年之后,我在乡下读俄罗斯小说《怎么办》,看到里面有一个睡钉子床的革命者拉赫美托夫时,脑子里出现的,正是小凯在刺目的烈日下那泛出油光的脊背。那时他该还没超过 12 岁吧。

    少年之家成立之际,正逢“苦日子”铺天盖地的来了。大人们忙着搞“瓜菜代”,在附属农场里种大白菜、长萝卜(又甜又脆的“洋姜”晒满了整个篮球场),在机关里研制人造肉(闻起来像臭腐乳)、小球藻(一股尿骚气)。孩子们也没闲着,找来各种各样的玻璃瓶,从大人那里弄来一点小球藻,一天到晚拎着这半瓶碧绿的液体,时不时用一根小管子往里面吹气,据说吹进去的是二氧化碳,有助于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小球藻是越来越绿了,可是究竟该怎么吃它,把它变成我们急需的营养,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想去知道,因为小球藻已经是我们的“宠物”了。当然,后来我们还是吃到了掺有小球藻的绿馒头。

    小凯大约是很少的、不养小球藻的孩子中的一个。

    有一天放学回来,看到小凯在少年之家的窗外挖地。锄头下去,咣铛乱响,土里尽是断砖碎瓦,挖起来很是吃力。围着看的孩子们越来越多,谁也没想到要上去帮小凯一把,因为谁也没挖过地,没使过锄头,也没有锄头。小凯不啃声,也不抬头,动作熟练利索,在我们眼里,俨然就是一个老农民了,其实他只比我大一岁,真不知他在什么时候学会挖土的。一片长条形的土翻了过来,小凯又不知从哪里找来筛子,终于有一个稍大的男孩上去帮忙了,两个人一起把翻过来土敲碎、过筛、平整,一块像模像样的菜土在平地上凸现出来。

    第二天,又见小凯把地整成一垄一垄的,往地里撒着我们几乎看不见的细小的种子。又是那样熟练,那样利索,那样象个老农民。他从哪里弄到的种子?播完种,洒过水,天已蒙蒙地黑了。

    几天后,那块地里浮起毛茸茸的一层淡绿。

    渐渐地,绿漫过黑,长成一张绿得让人心颤的地毯。

    于是,每天放学后,或拔去从绿地毯里钻出来的杂草,或找来水壶给绿地毯轻轻浇水,或在一旁静静地凝视那越来越厚实的绿地毯,就成了一些孩子的第一道课外作业。

    当地毯厚到一尺多时,碧绿的叶片中间渗出了紫色,我们终于知道,小凯种的是苋菜。

    苋菜越来越高,叶片越来越大,紫色又逐步从中间向外流淌,直到每片叶子都紫得透亮,只剩下一线细细的绿边时,收获的季节到了。

    在孩子们、还有阿姨们的欢呼、赞扬中,小凯立于一派蓬蓬勃勃的紫色中,拔起一株接一株肥硕高大的苋菜,他那总是显得老成的脸,绽开了孩子的笑,和得意。那时小凯确实还是个孩子。

    前面说到,小凯的“群众关系”算不上好,公认他有些“鸟”(音diao,入声),也就是有点“傲”。他和我们这些同龄的孩子们往往谈不来,当然我也不知道,他喜欢和谁谈,和谁谈得来。所以他在我们中显得沉默寡言,偶尔一开口,又往往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因为他说的总是离我们很远,我们听不懂,使他显得荒谬。于是,“鸟”就渐渐成了孤傲。

    或许,小凯在他以后的研究中,也象他的种苋菜,他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这实在是一种孤独,若没有内心深处的骄傲,孤独和寂寞都是很难熬过去的;还加上晒太阳的那种近乎自虐的自我磨练,他只有独自一人默默地劳作。终于有一天,他成功了,大家这才发现了他,理解了他,帮他除草、浇水,分享他来之不易的果实。

2004.08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9/7/14 13:00:14

--  

  世上有些人确实聪慧过人,小凯就是其中一位。然而时代的潮流戏弄了他,让他将智慧浪费在无谓的斗争之中。杨小凯在文革中的表现是尽人皆知的,他那“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的犟劲可惜用错了地方,最后招致自己的牢狱之灾。这不能怪他!设想如果没有文革运动,杨小凯会不会是大陆学者中第一个获取诺贝尔奖的人呢?时代造就英雄,时代也毁灭英雄。



谢谢艾木地的好文!以前那个省总工会大院是长沙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  作者:仁义士
--  发布时间:2009/7/14 13:38:33

--  
是开福区红墙巷内那个省总工会吧、小时候看它有点高深莫测的样子。我知道《中国向何处去》这本书、但不知作者己逝、向小凯致敬!


--  作者:痴眼睛
--  发布时间:2009/7/14 15:09:51

--  

     杨曦光的母亲是原省总工会主席陈素,艾木地的母亲易秀娟是我在《我的祖母肖瑞云》一文中提到的影响我姨娭毑、我姑革命思想的地下党员,解放以后易老是省总工会干部,所以艾木地有过和世界名人杨曦光在“少年之家的那一截日子”。

    通过《少年之家的那一截日子》,我们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天才,杨曦光的举世瞩目、不同凡响在他少年时便已露端倪:你看别的小孩酣睡,他扒开裤子吸收阳光;别人盲从吹气养小球藻,他偏抡起锄头种蔬菜;天才的他是幼苗,当时他哪里懂得政治、经济、群众关系;他不苟同,自然生存,吸收天地之灵气,心有灵犀,茁壮成长,蔚成大树。

    我早就听易姨讲,杨曦光被打成反革命在建新农村伏狱之初,十分苦闷,几欲自尽,幸有一位同在服刑的老教授不忍英才早逝,教他英语,使他很快摆脱了自己的精神枷锁,为以后走向世界打好了基础。

    通过艾文,再联系杨曦光艰难的成名之路,使人感叹天才确非同凡人,当初种菜的小孩如果是一般人家子弟,到现在只能是在街头巷尾多见的讨价还价的买菜或卖菜的老翁,而绝非影响世界的经济学家啦!你可知杨曦光的父亲杨第甫先生文墨俱佳,是共产党的秀才,在当湖南省农业厅厅长时,基层的同志只要听说他来作报告,便早早地在会场坐好等待。也可能你会说我这是在传播“天才论”、“血统论”,可是只要论及天才透支精力,天才往往早夭,打伐之声可能会嘎然而止了。

    最后,我要感谢艾木地的这篇文章!能深刻揭示人生真谛的短文,实在是难得!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7/14 15:42:42

--  

       一代天骄,不识弯弓射大雕,只认真理倔不抛。

  谢谢毛弟让我们认识年“幼”的天才杨曦光先生。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与曦光先生从小就受到杨弟甫,陈素俩老的优良家教有关。陈素女士曾是周总理的机要秘书,睿智沉稳,机警大方。曦光先生受母亲影响很深。

              曦光先生是一代人的骄傲和荣光。


--  作者:陌生鱼
--  发布时间:2009/7/14 16:14:06

--  
时常有个问候,友谊就会起航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7/14 16:30:05

--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生不逢时,十年动乱中被碰得“体无完肤”,东北吉林人,跟着父亲南下,在长沙长大。杨小凯上小学时,父亲就请姑爹在家里教他读《论语》。 其父湖南省委高级干部,1959年和彭德怀一样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62年平反,66年文革父母因认同刘少奇的观点又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杨小凯自然成了黑鬼的家庭,受到歧视。

   从艾木地文章里看到杨小凯小时候的怪异行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总是与众不同。

   文革期间参与“夺军权战斗队”,属于“省无联”组织被抓,后被释放出来以后,写了很多大字报,包括《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调查报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向何处去?》,主张中国实行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体,这篇文章被当时省革委会筹备小组的第二把手指示将《中国向何处去?》进行定性,报送到了中央文革。江青说:“那个什么‘夺军权战斗队’,让它见鬼去吧!”从此大祸临头杨小凯被抓进监狱,关押了一年多后,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押送到岳阳洞庭湖建新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他的篇文章不仅让自己身陷囹圄,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灾难。母亲多次批斗,手被用墨汁涂黑并被强迫跪着示众。不堪羞辱而悬梁自缢。父亲被关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妹妹下放到湖南西部的山区,另一妹妹跑到山西去投靠亲戚,哥哥被开除公职赶到乡下。

   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杨小凯,在关押期间,读完《世界通史》、克思的《资本论》, 在监狱里学数学,把马克思的和古典的关于分工的思想数学化,然后慢慢就有了一些想法。由于当时自己也不相信官方的政治经济学,在劳改队,推导出“戈森第二定律”(每一块钱的边际效用相等)、层级理论、纳什议价模型以及劳动分工理论。

   刑满释放以后很系统地学了新古典经济学,经常到大学去听课,到北京图书馆去借书,参加过计量经济学的培训班,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理论、运筹学的东西,作一些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计算一些影子价格,翻译了一本经济控制论的教材,出版了《经济控制论初步》和《数理经济学基础》,大概是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水平,当时还很新。后来他碰到很多人到国外去读书的,都说当时他们在国内对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了解就是看杨小凯的这两本书。

   1982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讲师,教授数理经济学和经济控制论课程。出版了《经济控制理论》和《数理经济学基础》,这个时候开始准备出国留学。83杨小凯平反宣告无罪,同年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留学。1987年去了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的博士后。88年到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系教书,89年升任高级讲师,92年成为正教授,93年当选为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2000年升任讲座教授。98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

   杨小凯短暂的人生,坎坷与精彩的传奇经历,天才哟。




--  作者:然哥
--  发布时间:2009/7/14 16:40:19

--  
    如果杨曦光的那一篇《中国向何处去》放在今天,应该没有人会说它是反动文章。通篇充满爱国激情,虽然当时它的出现显得不识时务。然而,真理和缪误在不同时期会用不同的天枰衡量,故而,杨曦光等等无数人,在忍辱负重、悲愤难平之际,均欲以结束生命来抗争,这是何等无奈!在谈论天才的时候,往往是他们在生之年,受尽屈辱和贫困;而在死后,溢美赞扬不绝于耳。这种宿命,是为“人之悲也”!谢谢艾木地!
--  作者:青青杨柳
--  发布时间:2009/7/14 16:52:22

--  
<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一书哪有卖的,很想收藏拜读。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7/14 22:13:10

--  
“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杨曦光(杨小凯)和《中国向何处去》的人恐怕很少。”——确实,文革时我最爱看的文章就包括杨曦光和一中红卫兵组织的文章和大字报。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9/7/15 7:07:06

--  
他是得肝癌去世的,坎坷和奔波可能也是积劳成疾,时年五十五,实在可惜,天才总是容易夭折
--  作者:尾巴
--  发布时间:2009/7/15 14:00:09

--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记杨曦光容易。

他的成就是在文革后,特别是他出国后,曾获诺贝尔奖提名?

他的文革著名文章《中国向何处去》,对我们非常熟悉,对世人则不然,因为文革本身就是一场闹剧。

他后来信教,特别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我曾经郑重收藏<<南方周末>>纪念他的大版文章,也不知弄到何处去了。

他妹妹是我大学同学,不苟言笑,与当时家庭处境有关?他患病最后阶段他妹妹曾出国陪他。

他从内心希望宽恕,希望去天堂,很值得汲取。所以我曾在<<茶座>>跟帖,希望一网友不耿耿于怀于坐过牢。不知对否?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7/15 16:55:43

--  
以下是引用青青杨柳在2009-7-14 16:52:22的发言:
<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一书哪有卖的,很想收藏拜读。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目前有《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这本书网购的网站有:

北发图书网:http://book.beifabook.com/Product/BookDetail.aspx?Plucode=750861536
中国图书网:http://bookschina.com/3978200.htm
王府井书店:http://www.wfjsd.com/list.asp?id=750861536
中国人民大学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n/scrp/bookdetail.cfm?iBookNo=334415

书店不知道是否有卖?


--  作者:新燕地毯
--  发布时间:2009/7/15 20:46:19

--  

读过小凯杨教授的《牛鬼蛇神录》。教授的生日是:1948。10。23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7/15 21:11:53

--  
以下是引用新燕地毯在2009-7-15 20:46:19的发言:

……教授的生日是:1948。10。23

我刚刚查了《杨小凯年谱,他出生日期是:1948.10.06。


--  作者:师嫣
--  发布时间:2009/7/15 21:43:09

--  

  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此文是老艾上湖知网以来,写得最好的一则网文,它用一种带着童真的诉说,抑或是质朴的白描,写出了"我们这一辈"中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杰出人物。不要说那只是儿时纪事,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此文刚上贴我细读了一遍,而读过晓芒的文字后再读,心潮涌来,眼前竟开始模糊起来——也许,我们真的步入伤感的晚年了?

  可以理解某些顾忌,但我想悄悄地问一下几位茶座的斑竹,将此文点为精品,有什么困难呢?

  我想要说的是,为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老艾此文,当是极好的纪念,且也是湖知网理所当然的精品!

  谢谢艾老师!


--  作者:尾巴
--  发布时间:2009/7/15 22:20:22

--  
以下是引用师嫣在2009-7-15 21:43:09的发言:

  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此文是老艾上湖知网以来,写得最好的一则网文,它用一种带着童真的诉说,抑或是质朴的白描,写出了"我们这一辈"中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杰出人物。不要说那只是儿时纪事,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此文刚上贴我细读了一遍,而读过晓芒的文字后再读,心潮涌来,眼前竟开始模糊起来——也许,我们真的步入伤感的晚年了?

  可以理解某些顾忌,但我想悄悄地问一下几位茶座的斑竹,将此文点为精品,有什么困难呢?

  我想要说的是,为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老艾此文,当是极好的纪念,且也是湖知网理所当然的精品!

  谢谢艾老师!



很久前,读师嫣兄的一篇记他自己儿时(?)文章,感慨良久。湖知网上竟有如此文章,难得,当时我想。

今读艾文,我并不感什么大的感触,但读师嫣兄的这跟帖,却倒又使我感慨良久啦。

"它用一种带着童真的诉说,抑或是质朴的白描,写出了"我们这一辈"中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杰出人物"。---是啊!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杰出人物"被写出了"我们这一辈"中?

"为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老艾此文,当是极好的纪念,且也是湖知网理所当然的精品!"---是啊!岂不也是湖知网理所当然的精品,且纪念真当是极好的吗?

"但我想悄悄地问一下几位茶座的斑竹,将此文点为精品,有什么困难呢?"---是啊!将为冲击世界顶级诺贝尔奖提名者撰写的网文点为湖知网精品,真会有什么困难呢?

哈哈!


--  作者:毛先生
--  发布时间:2009/7/15 23:01:31

--  
我相信,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会像传递接力棒一样,将小凯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传下去。
--  作者:白云悠悠
--  发布时间:2009/7/15 23:06:07

--  

杨曦光,文革中的知名人士。他的《中国向何处去》,当时被打成大毒草。依稀记得他写这东东的一些事情,当时是lwy帮他刻钢板的,lwy写得一手方方正正的字,后来学着草一点后就更漂亮了。那时中央首长说,年轻人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是背后有人。我们同学马上就说,我是亲眼看着他写的,没有人指使他。

因为他是知名人士,所以我对他印象深刻。正如牛哥所说:“世上有些人确实聪慧过人,小凯就是其中一位。然而时代的潮流戏弄了他,让他将智慧浪费在无谓的斗争之中。杨小凯在文革中的表现是尽人皆知的,他那“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的犟劲可惜用错了地方,最后招致自己的牢狱之灾。这不能怪他!设想如果没有文革运动,杨小凯会不会是大陆学者中第一个获取诺贝尔奖的人呢?时代造就英雄,时代也毁灭英雄。”

他从小受革命教育,也学着模仿领袖为革命锻炼身体,学习革命前辈坚持真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认为他是坚持真理,所以我觉得那不是“犟劲”,是坚持真理的表现。因为好像是列宁说过:“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杨曦光凭着他对党、对人民,对革命无限的虔诚,坚持着他认为的真理,以至于引来了牢狱之灾。他只是那个时代里悲剧的 一例。

杨曦光是个人才,可惜英年早逝,真是可惜了。谢谢艾木地好文。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7/16 6:25:16

--  
   读过杨曦光的《中国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