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我的父亲李惕吾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4388) |
-- 作者:痴眼睛 -- 发布时间:2009/7/13 12:39:41 -- 【原创】我的父亲李惕吾 我的父亲李惕吾 2002年元月17日上午10时零8分,我的父亲—-李惕吾老大人,在株洲市第一医院终因肺心病久治不愈溘然而逝,享年76岁。父亲的文笔很好,本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大书特书,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写过自己的回忆录。灵堂正面挂上了我写的一对挽联,表达了我对我父亲无限的敬仰之情。联为: 我的父亲于1926年4月12日出生于株洲市三门镇(旧属湘潭县龙华乡)一户勤劳致富的家庭。他老祖父李南亭30岁时还是一个“穷单身”,幸喜遇着太平军打开南京捡了个逆江逃难来的“南京婆”,生得五个高大健壮的儿子和一个女儿,由是家境大发,先前在离三门镇几里外的戴家围子建了幢大屋场,我父亲的祖父尤其强干,在他手里买了栋三门镇上有院门的两层楼青砖房和一栋作粮仓的大瓦房。因是独子,我爹很得家里宠爱培养。 儿时的记忆是那么的遥远,朦胧,和美好!记得我和大弟李小叶还是市干三幼儿园穿白兜兜的托儿时,我父亲和一帮年轻“同志”带我们俩坐木划子,登水陆洲,过湘江,背我们上岳麓山,给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人性爱『米字符覆盖的是xing ai两字』。直到2005年我在编辑我家的老照片时,重蕴了当时的老照片,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我才幡然明白,那次坐木划子、过湘江、上岳麓山,时在1955年,正是全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解放,劲头十足忙建设的火红年代。后来我又进一步了解到,当时我爹在长沙行政学院学习,此后参加工作组在丝茅冲联系建湘油漆厂、热水瓶厂、制药厂等几家大企业,在那里他看到了表哥肖彦云(对国家有较大贡献的高级工程师)。那次活动的照片珍藏在我家的相册里,其中两张给我印象很深,一张是坐木划子过湘江,船上大概坐了一十多人,船尾是划桨的船夫的背影,船头站着的是面对坐着的同学在说话的父亲,父亲那时是多么年轻,仅仅29岁。而我在29岁还在长沙竹器厂当学徒工,但就是我29岁那年冬我参加了电大英语单科学习,从而开始了我长达7年改变命运的自学之旅。那次活动还有一张照片是在爱晚亭前的合影,背景的爱晚亭上首是毛泽东所题“爱晚亭”三字,和现在一样,我爹和他的同学共12人每人都穿着学生装,胸前都戴着的一个布质符号,穿白兜兜的我蹲在我爹的膝下。同来的叶弟为什么没有在照片上呢?我记起来了,他小时候很认生,哪知道他长大后通过农村的艰苦锻炼,竟然能在长沙公共汽车当上了指挥几百号人的车队长呢? 文化革命初期对知识分子干部的迫害变本加厉,我爹被带上“特嫌”,“逃亡地主”的帽子,受到公开斗争,并被关押反省达一个月,听说他被批斗得很厉害,曾几欲卧轨自尽。好在后来下到鹅颈洲鱼场劳动,才落得个清静。 1984年小弟李小建因撤团由岳阳调来株洲,从此父亲身边有了儿子,我妈也于1987年退休之后住到株洲,我爹独守一地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自从1958年3月可怜我爹离开长沙家人独自下放零陵始,到1987年3月他们夫妻在株洲团圆,这“弹指一挥间”竟整整达30年之久。 改革初期父亲便回到了郊区政府机关工作岗位,他被评上了湖南省第一批农业经济师(株洲市仅2人),他十分珍惜自己评上的这个职称,乃至当时长沙市人民银行为了解决他们夫妻分居的问题,决定调他回长沙工作,他因为调动不能保持职称而放弃了这次机会。但是因为精神的解放,笑容又重上他的眉头,青年时期的活力重返他那清瘦而又刚劲的躯干上。他常年下乡孜孜不倦,诲人不倦地进行财会辅导,财务审计。他负责职称评定,不循私情,大力举荐人才,而从不设卡子,卖关子,谋取私利。小建到株洲郊区工作后,就曾听到一位年轻干部讲到他得到我爹保荐方才获得经济师职称的经历,那位干部无限感激地说:“要不是你爹坚持以总分高低录取的原则,我的这个指标就是别人的了!” 我父亲的晚年是幸福的。他少年时学过武术,喜欢游泳,好打篮球、乒乓球,会吹口琴。1991年65岁的他退休以后,仍然醉心文体活动,他参加区里的老年乒乓球赛、象棋赛,总是当冠军。他最喜欢的运动还是打门球,他每天总是到当年的蔬菜基地现在的体育场打门球,不论寒暑,风雨无阻。就是在1992年以后几年,我家住在广济桥,他每次到长沙都带来门球棒,与林业厅的老年门球队的爷爷、奶奶们打得火热。他甚至还打趣地说:“这根门球棒让李盾退了休再用!” 在职时,我爹与单位同事游览过全国很多地方。他退休后的1995年,我带儿子陪他和我妈游览了北京、北戴河、天津、上海等市,拜会了这几处的亲戚,光顾了他阔别47年的母校—-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浏览了旅台校友捐赠给母校的亭园。 我爹一贯崇尚节俭,从来不事铺张,他在单位工作时从不告诉我们自己的出生年月,但是退休以后他日渐一日地重视人情往来,亲友聚会一类的事。我们每年春节都到株洲与父母团聚,拿他们给我们子孙的压岁钱、奖学金,吃团年饭,照全家福。1995年5月14日,我们全家三代老小以及亲朋戚友在株洲郊区机关餐厅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地为他老祝了七十大寿。1999年我进50岁,我在株洲宴请了我家和姑妈家三代人,爹爹当时肺气肿厉害,已难出门,但是那次他在家人的搡扶下,搭的而来,满意而去。 1990年, 我爹会到了失散40多年从台湾回家乡探亲的表弟肖伯昆。伯昆叔此行作了他毕生最大的准备,他腰部受过重伤,行走不便,他请了一位护士小姐陪护。他到云南省看望了他的两个胞妹以后回到盘石,又在肖希平、肖希正两兄弟的陪伴下看望了我爹,并同来长沙我家。于是我们一大班人陪同他参观岳麓山、马王堆出土文物展览,尔后我招待大家在南门口的酒家进餐,叙旧。我还按伯昆叔的要求,物色了几十件湘绣给他带回台北作礼品,伯昆叔很客气,他不但按价付款,还特地照低于市价的官价付给美金。伯昆叔回湘探亲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也使大陆亲人解除了一个不能割舍的悬念,我相信娭毑在天之灵也该为此放下心来。此后,相继有我爹的旅台同乡台湾高官刘贤甫、吴伯卿,原国民党湘潭县县长贺石生的女儿贺桂兰,移居大陆的苏本炎等人来访。并且,我爹与刘贤甫先生是校友、世交,此后他们保持了书信往来,前不久刘先生还给我爹寄来一本名人传记(我直到6月10日才看到),我在他们的交往中,协助我父亲尽了我微薄之力.两岸亲朋的幸会,乡土的情结,增添了我爹晚年生活的喜气。 注: (《我的祖母肖瑞云》、《我的父亲李惕吾》均摘自2002年春我写的回忆录《父亲引我人生路》) 欢迎光顾,图文链接如下: 1.我的娭毑肖瑞云(文)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4285&page=1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65&id=44289&star=1#44289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7/13 13:41:08 -- 当父亲离去,才有感受到父爱如山,父亲是一部家庭历史,皱纹里刻着屈辱,也有灿烂,当我们的父亲老了,才意识到父亲白发里藏着艰辛,给儿女以甘甜,那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托起的是儿女们辉煌的明天。 |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7/13 14:17:49 -- 一部厚重的家史,值得一读!具有文史价值。 |
-- 作者:毛先生 -- 发布时间:2009/7/13 15:01:29 -- 父爱如山……谢谢楼主的好文!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9/7/13 16:50:16 -- 为你父亲的早年不幸而悲哀,为你父亲晚年的幸福而高兴,你有个好父亲。 他在天国看着你,福佑着你,希望你过得越来越快乐。 |
-- 作者:痴眼睛 -- 发布时间:2009/7/13 20:28:06 -- 谢谢以上诸友对吾拙文的赏析! 现补充一段不应丢失的文字: 1984年小弟李小建因他所工作的岳阳地区歌舞团撤团,由岳阳调来株洲,从此父亲身边有了儿子,我妈也于1987年退休之后住到株洲,我爹独守一地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自从1958年3月可怜我爹孤身一人下放零陵始,到1987年3月他们夫妻团圆一地,这“弹指一挥间”竟整整达30年之久。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7/13 20:48:30 -- “直到很久以后,我也成了为人之父,才开始反省自己对父亲的不尊,才深深体会到:我们得到的父爱是声严色厉,这亦如我们得到的母爱是慈和温馨一样,都是引你成人的良药益方.”——肺腑之言,同感! |
-- 作者:痴眼睛 -- 发布时间:2009/7/13 22:29:03 -- 欢迎光顾,图文链接如下: 1.我的父亲李惕吾(文) 2.桔洲梦幻成真 父亲在天可知(照片)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44438&page=1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7/14 8:10:42 -- 父辈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7/14 9:41:27 -- 以下是引用笔架山人在2009-7-13 16:50:16的发言: 为你父亲的早年不幸而悲哀,为你父亲晚年的幸福而高兴,你有个好父亲。 他在天国看着你,福佑着你,希望你过得越来越快乐。 |
-- 作者:痴眼睛 -- 发布时间:2009/7/14 12:15:29 -- 再忆我爹 儿时的记忆是那么的遥远,朦胧,和美好!记得我和大弟李小叶还是市干三幼儿园穿白兜兜的托儿时,我父亲和一帮年轻“同志”带我们俩坐木划子,登水陆洲,过湘江,背我们上岳麓山,给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人性爱(米字覆盖了xing ai两字)。直到2005年我在编辑我家的老照片时,重蕴了当时的老照片,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我才幡然明白,那次坐木划子、过湘江、上岳麓山,时在1955年,正是全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解放,劲头十足忙建设的火红年代。后来我又进一步了解到,当时我爹在长沙行政学院学习,此后参加工作组在丝茅冲联系建湘油漆厂、热水瓶厂、制药厂等几家大企业,在那里他看到了表哥肖彦云(对国家有较大贡献的高级工程师)。那次活动的照片珍藏在我家的相册里,其中两张给我印象很深,一张是坐木划子过湘江,船上大概坐了一十多人,船尾是划桨的船夫的背影,船头站着的是面对坐着的同学在说话的父亲,父亲那时是多么年轻,仅仅29岁。而我在29岁还在长沙竹器厂当学徒工,但就是我29岁那年冬我参加了电大英语单科学习,从而开始了我长达7年改变命运的自学之旅。那次活动还有一张照片是在爱晚亭前的合影,背景的爱晚亭上首是毛泽东所题“爱晚亭”三字,和现在一样,我爹和他的同学共12人每人都穿着学生装,胸前都戴着的一个布质符号,穿白兜兜的我蹲在我爹的膝下。同来的叶弟为什么没有在照片上呢?我记起来了,他小时候很认生,哪知道他长大后通过农村的艰苦锻炼,竟然能在长沙公共汽车当上了指挥几百号人的车队长呢? |
-- 作者:陌生鱼 -- 发布时间:2009/7/14 16:23:07 -- 以下是引用公社社员在2009-7-14 8:10:42的发言: 父辈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拜访,是一份真挚的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