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苍狼向月
-- 发布时间:2009/6/12 6:54:15
--
诸葛亮在其执政期间,为了完成“先主之遗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频频发动准备不足,以卵击石的战争。由于蜀汉人力、物力和魏国相差过于悬殊,不但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使蜀汉背上一个沉重包袱,并且影响了他的继承人姜维,姜维空耗国力的九伐中原,使蜀汉百姓的生活坠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诸葛亮说过;自己明知事不可为,频频逆天而动,乃是为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为报“先帝之恩”就要将千千万万好儿郎推入战争的火坑,使千万个家庭坠入亲人离散的悲傪的深渊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本是儒家最高思想境界,但如果代价不是其自身,而是万千子民,试问阁下;作何感想? 诸葛亮那“伟大的军事家”的称号,不敢苟同。在儒生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军事天才,“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葫芦谷”等均是其军事天才的表现。可惜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全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 诸葛亮用“亲征”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证实其“隆中对”的正确。诸葛亮“运筹帷幄”,但却上演了“决败千里”的悲剧。把国家葬送在了庞大的 “面子工程”里。结果透支了国力,导致了蜀汉政权的日渐衰落。他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称号,不攻自破。《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诸葛亮自已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责。一人者谁?诸葛亮自身也。 诸葛亮伐魏战争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不顾国力和百姓的疾苦,穷兵黩武。兵越打越少,从最初的三十万军,到六出岐山时也只能出十万人马了。这一深层的原因决定了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六出祁山,六次败北,且屡败屡战,最终殁于军中,兑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也把蜀国拱手送给了曹魏。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形势果真如他说得那般严峻吗?事实上,在诸葛亮六次北伐期间,魏国仅于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日,魏军撤退。可见曹魏并非是好战之国。 诸葛亮最擅长的是短线投机,依靠别人的失误来获利。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长线投资者曹魏。曹魏深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对于蜀、魏出兵攻击对方都是一样的。几十万大军穿越蜀道击敌,是要用超出几倍于平原作战的人力和钱粮的。而精明的曹魏的决策层,任凭你雷霆闪电,我自岿然不动。你不打啦,我还派兵去打你,激怒你,诱使你来打我。而曹魏用最少的损耗,换取了蜀国的衰亡。 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军事智慧及谋略远远超过诸葛亮。(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笑道最后的胜利者是魏国,即使到了蜀国无力再战的程度了,魏仍不愿意采用诸葛亮愚蠢的战略。而是采用偷袭的战术,用最少的战损换取最大的利益。虽然偷袭战冒险,但冒这个险值。魏军的轻轻一击,就灭掉了蜀国。 千百年来被儒生们津津乐道的木牛流马之说更是荒谬,试问一个没有任何动力来源的机器怎么运动。永动机的论调,早被嗤之以鼻了,如果真有这种神奇的木牛流马来运粮,诸葛亮怎么会几次北伐都因粮尽而还呢?蜀国根本就不具备发动战争的条件,在兵源不足,钱、粮不备的情况下,强行发动战争,虽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 人们常以“扶不起的阿斗”极尽讥刺之能事,其实我们不应该苛责刘禅。在诸葛亮这个独裁者,独断专行的家长式作风的淫威下,刘禅能作什么。诸葛亮只要作出决定,刘禅要稍加反对,诸葛亮即哭哭啼啼的搬出“先帝”以协迫刘禅就范。诸葛孔明生前,“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得不到锻炼机会。相父既殁,刘禅亲政,但时时笼罩在“相父”的阴影下,想进行改革,人人都可搬出“丞相在日,如何如何”来劝阻。刘禅处处掣肘,自然伤透了心,除了吃喝玩乐外,他还能做什么呢?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不正说明他在蜀的那种郁郁不得志的的愤懑之情吗?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的疲弱,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导致亡国。这不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是什么呢? 诸葛亮独揽大权,举轻若重,事必躬亲。不仅透支了自己的健康,还给自己的后继者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他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的微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但是据吴史载;吴使者出使蜀国时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蜀国百姓人人面露饥色,个个垂头缄言不语。吴使谓孙权曰:蜀近亡矣。天府之国,膏膄之地。在孔明的治理下,竟饿殍遍地。关中平原,歌舞之乡,竟人人垂头不语。 《三国志》中的记载,我相信。蜀汉建国初期,诸葛亮想发动战争,必然要使国家强盛起来。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是要耗费人力、财力的。二战后,世界上不管是战胜国、战败国无不陷入经济危机之中。伊拉克、伊朗之间八年的战争,尽管他们地下有取之不尽的石油,百姓的生活还是从战前的富有,沦入了貧困的境地。川蜀一州之地、人口仅200多万,在221年~263年的四十年中,战争连年不断。刘备猇亭的一败涂地,两年的平叛、南征,六出岐山到九伐中原。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可想而知了。 孟达降魏其因出于彭漾,彭漾发了几句牢骚:“老革荒悖,吾必有以报之!”马超立即深夜告密。刘备问孔明,孔明曰:“ 漾虽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祸”彭漾终被毒死狱中。马超乃西凉太守马腾之子,勇冠三军。堂堂国之大将,本该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投奔刘备后却成出卖朋友,背后告密之小人。如果不是诸葛亮高压囚禁,特务政治,马超怎么会蜕变至斯!三国之中,魏.吴均有史官,独蜀汉没有,也佐证了诸葛亮特务政治和高压政策。正是诸葛亮的排挤,打击才迫使孟达降魏。 世人敬诸葛亮是敬其相才及个人操守勤俭,和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但是我想个人操守,和兵戎之事比起来,毫无分量。因为,一个人再俭省,也省不出万千子民的身家性命来。刘备攻占时益州时蜀国总人口有220多万。而蜀国灭亡时户部统计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221年~263年)。四十年的时间人口下降了一半还多,如果国泰民安人口应当是上升的,可见蜀国的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至于他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着实令人心寒。执著的六出祁山,空耗国力、民财仍无寸土之功。 如果诸葛亮领导、发动的是反侵略战争,那么人民应当义无反顾的投入其中。如果曹魏政权是;似秦国,东汉般的暴政和腐败透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葛亮率正义之师去解放他们,其实即使是“正义之师”我们也要量力而行吧。曹魏的百姓不但没解放出来,自已的百姓倒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了。那么诸葛亮如果不是个愚蠢透顶的夯货,就是个为自已名利而为的冷血的混蛋。因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满足自己的对权力欲望的追求。 世人历来崇拜英雄,而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高大全”的,容不得半点瑕疵。英雄都无不有着严格的勤俭的操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而且英雄越不幸他们的人格就越伟大。 罗贯中不愧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他用“瞒和骗”的手法,绕开真实的事实,把诸葛亮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的典范,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替代了百姓的疾苦。再加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悲剧,使得诸葛亮成为中国人心中无可替代的人物,看来这种“乾坤大哪移”的法术自古有之。 蜀中有童谣云:三个臭皮匠,抵过诸葛亮。后世儒生为了掩盖其对诸葛亮的丑化,便将此童谣异化成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想想,童谣中干嘛非用臭皮匠来比喻呢?其实是童谣是在讥讽;合三个臭皮匠之恶臭,才能臭过一个诸葛亮。 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形成晚于曹魏、孙吴。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蜀汉和才多将广,和人才聚集的曹魏相比,差之远矣。诸葛亮不思进取,一味的追求以战争手段平定中原,其国力日渐衰败。而曹魏则采取得力的改革措施,发展经济,国力日益强盛。魏主曹睿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评价。 全文完 苍狼向月 2009.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