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乡村夜校---蹉跎岁月回忆录(五)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9134) |
-- 作者:知足长乐 -- 发布时间:2009/5/25 8:27:18 -- [原创]乡村夜校---蹉跎岁月回忆录(五) 乡 村 夜 校 ---蹉跎岁月回忆录(五) 大家对“夜校”一词应该不陌生,我们知青当年在生产队还主持开办过一所乡村夜校哩! 话说生产队的新公屋建成后,晚上除了开会、学习之外,大多数时间是闲置没用的。当时,生产队有七、八个12—16岁的男女伢儿们在家务农挣工分,有的还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如老队长特别光照的那家困难户的大女儿才15岁)。由于“文革”动乱,他们没读什么书,一般只有初小文化水平。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便向生产队建议:开办一所夜校,教授一些文化知识。老队长全力支持:“这是好事,大家马上办!”于是,生产队为夜校添置了黑板、马灯、桌椅板凳。我与堂弟商议:他负责教数学,我负责教语文,每晚各上一节课,授课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按教科书照本宣科。 夜校开学的那天晚上,虽然没有举行什么开学典礼,但生产队的大人、小孩都来了,气氛甚为热闹。首先,老队长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过去,我们老一辈人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现在,知青老师给你们上课,生产队花钱为你们创造学习条件,你们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听知青老师的话,好好学习。”
在当时那种“突出政治”的大环境下,我教语文以背诵、默写毛主席语录和最新指示为主,还教他们如何写信、打借条、收条、请假条等实用知识。这样,不用备什么课,拿一本红宝书就可以“架场”,批改作业也只有那么几本。堂弟教数学,则以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珠算为主,用不着X+Y和乘方、开方。特别是珠算,孩子们兴趣大,家长要求也强烈,希望他们能算清自家的工分。所以,我们的夜校还是受欢迎的,但只办了几个月,因为我与堂弟后来都到青山工地修建水利工程去了。 办乡村夜校的时间虽短,但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回忆。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5/25 9:15:33 -- 长乐君的《乡 村 夜 校》也使我想起上夜校得往事。 记得那是我师范毕业,才到公社中学那一年 ,应该是1972年冬季吧。公社决定现在公社机关干部中开展文化学习。 因为我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就要我教学汉语拼音。第一天晚上,我往讲台上一站,下面的“学生”就在窃窃私语。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来看,好像在议论我。使我本来就忐忑不安的心,更加紧张了。 我壮着胆子说了几句开场白,就开始教韵母a、o、e。我一开口 a:“学生”就打趣“阿姨”;o:“公鸡喔喔叫”;e:杀了白鹅下酒菜……笑声充满了教室 ,哪里还上得了课啊。我抱着教案灰溜溜的跑下讲台。 第一节精心备的课就这样惨败收场。 虽然,后来是成功地开了课,但是没过多久,夜校就虎头蛇尾地不了了之了。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5/25 11:55:34 -- 这是六十年的农村照片,讲述的是当时发生在农村兴起学文化的热潮。图中,桐乡县虎啸公社李家坝大队的农民们,在下乡知识青年的指导下,正利用农闲时间在夜校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 这个乡村破败的教室,简陋的设施和这个下乡知青认真的教学、“学生”刻苦求知让人心动。他们在如此环境中却依然露出欢畅的笑容人人有所触动。 六十年代的农村,充满着风云变幻。他们在农闲时如饥似渴地进夜校识字学知识,当时大批下乡知识青年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为普及农村文化知识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当然,那不再是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他们也不再是年纪幼小、领悟能力强的适龄学童;他们更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完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但,那精神奕奕的脸膛作证,一丝不苟的神态作证,求知若渴的双眼作证,即使面对的只有麦秆扎成的“墙壁”支撑着的小块黑板,即使只有忙完农活后的一小段时间,即使只有十几人围坐一团的简单“课桌”……没有人不满、嫌弃,没有人喧哗吵闹,更没有人漫不经心。不管是黑板前耐心讲解的“老师”,还是专注于课本、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们是如此想把书中的文化知识全部学到手。 |
-- 作者:毛先生 -- 发布时间:2009/5/25 13:08:29 -- 我们下放在华容集成垸,那里地处偏僻,四周是长江,当地许多青年农民,尤是女性,几乎是文盲。当年长沙知青也曾那里办过夜校,时间虽短暂,但深受农民们好评。 |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9/5/25 23:39:51 -- 特殊时代,特殊对象,特殊场景,也就产生了特殊的学校,哀怨心酸,全在心头涌动。以此史为鉴! |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5/26 7:10:40 -- 以下是引用东方之河在2009-5-25 23:39:51的发言: 特殊时代,特殊对象,特殊场景,也就产生了特殊的学校,哀怨心酸,全在心头涌动。以此史为鉴! |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5/26 7:33:17 -- 以下是引用夜深人静在2009-5-25 11:55:34的发言: 这是六十年的农村照片,讲述的是当时发生在农村兴起学文化的热潮。图中,桐乡县虎啸公社李家坝大队的农民们,在下乡知识青年的指导下,正利用农闲时间在夜校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 这个乡村破败的教室,简陋的设施和这个下乡知青认真的教学、“学生”刻苦求知让人心动。他们在如此环境中却依然露出欢畅的笑容人人有所触动。 六十年代的农村,充满着风云变幻。他们在农闲时如饥似渴地进夜校识字学知识,当时大批下乡知识青年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为普及农村文化知识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当然,那不再是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他们也不再是年纪幼小、领悟能力强的适龄学童;他们更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完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但,那精神奕奕的脸膛作证,一丝不苟的神态作证,求知若渴的双眼作证,即使面对的只有麦秆扎成的“墙壁”支撑着的小块黑板,即使只有忙完农活后的一小段时间,即使只有十几人围坐一团的简单“课桌”……没有人不满、嫌弃,没有人喧哗吵闹,更没有人漫不经心。不管是黑板前耐心讲解的“老师”,还是专注于课本、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们是如此想把书中的文化知识全部学到手。 一群饥饿的年轻人,渴望精神粮食. |
-- 作者:知足长乐 -- 发布时间:2009/6/2 9:25:57 -- “夜深人静”版主说我像图中的老师,“估堆”不错。当年缺衣少食、营养不良,身体也就单瘦。只是当年没有戴眼镜,因为虽有实际需求、却无购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