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分享]转播五一节"北京卫视"知青视频特別节目:"与共和国同行"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6646) |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9/4/30 18:06:47 -- [分享]转播五一节"北京卫视"知青视频特別节目:"与共和国同行" "北京卫视"知青视频特别节目: 《与共和国同行》 精彩解说词: 《与共和国同行——知青四十年大聚首》 (上集)
《与共和国同行——知青四十年大聚首》 (下集)
中央电视台网站北京卫视专用直播: http://tv.cctv.com/beijingweishi/index.shtml 央视网今日为您推荐《知青40年大聚首大型晚会》大型晚会。
|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4/30 18:37:56 -- 看不到,广东没有这个频道。 |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9/5/1 7:28:52 -- |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9/5/1 7:44:44 --
《北风那个吹》剧组《五星夜话》 追忆知青岁月 <-- 正文内容 begin --><--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闫妮(中)和马苏(右) <--br>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编剧高满堂 大家齐唱《北风那个吹》 新浪娱乐讯 在3月5日21:35北京卫视播出的《五星夜话》中,主演闫妮、马苏,编剧高满堂等《北风那个吹》主创团队来到演播室,共同追忆那一段既动人又美好的知青岁月。 闫妮:“牛鲜花”就是生活中的自己 大多数人认识闫妮都是通过她在《武林外传》中饰演那个风情万种的“佟掌柜”,而在《北风那个吹》中出演性格刚烈的“牛鲜花”则让不少观众“大跌眼镜”,甚至在最初挑选演员时导演安建都对闫妮的“毛遂自荐”感到发怵:“那会制作人和满堂老师都推荐闫妮出演‘牛鲜花’,我当时就一蒙实在无法把‘佟掌柜’和‘牛鲜花’联系到一起,不过在某咖啡馆和穿着棉袄、带着墨镜的闫妮接触后,她的自荐打动了我让我觉得她就是‘牛鲜花’的不二人选。” “哎呀,我的神呢……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苏修和美帝……”尽管除了用“佟掌柜”的语调念出《北风那个吹》里面的台词外全场都比较寡言,但闫妮在回答代班主持文燕“她和‘帅子’谁更像‘鲜花’”的问题时给出了自己独到的答案:“‘牛鲜花’很像我生活中的自己,她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生追求爱情、相信爱情。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帅子是鲜花,因为我觉得他帅、有知识,但是当我看到一个画面——‘牛鲜花’带着三个孩子,特别悲壮的在一起生活的时候,我觉得她是鲜花。因为人性的那种大爱、那种朴实善良战胜了一切,她更像鲜花。” 高满堂:写“北风”比《闯关东》、《家有九凤》轻松 如果说《闯关东》是因为自己祖籍山东,《家有九凤》是因为自己媳妇姊妹九个且排行老九,那么《北风那个吹》则是编剧高满堂根据自己插队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作品:“当我们到老年的时候,那段回忆是我们的阅读,是我们的伴侣,是我们永远忘不了的一段生活。《北风那个吹》比起《闯关东》和《家有九凤》我写起来要轻松许多,因为里面除了爱情不是我的,其他一切生活基本上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但那个时代有一个本质上的美好——一种很质朴的浪漫。我希望所有观众都能从这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或者父母的影子。”除了双眼润湿回忆了那段难忘的经历外,高满堂还讲述了自己在知青点靠给别人讲《红与黑》“熊吃熊喝”、积累生活的有趣故事。而父母就是知青的马苏则在现场讲述了在片场和夏雨“尴尬初吻”,以及“交叉感染”轮流被送去医院的惨痛回忆。现场来的不少知青朋友也分别讲述了自己和自己朋友的真实故事,回忆泪水也一次次成为了节目录制现场的主旋律。ljb/文 |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9/5/1 8:44:28 -- 回貞夜深人静: "看不到,广东没有这个频道。"怎么办? (1)中央电视台网站北京卫视专用直播: http://tv.cctv.com/beijingweishi/index.shtml 央视网今日为您推荐《知青40年大聚首大型晚会》大型晚会。
(2)可看新浪网新浪北京卫视直播: 24小时直播:北京卫视http://video.sina.com.cn/tv/tv/20080528/4777.html 24小时直播北京卫视。 1998年1月1日,北京卫视一套节目通过亚洲卫星2号向亚太地区播出,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以新闻节目为主体,同时汇集全台精品节目,全面展示北京卫视的整体风貌,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2006年,实现24小时播出。 |
|||||||||
-- 作者:甜蜜的笑 -- 发布时间:2009/5/1 9:19:21 -- 一定要看!也一定会去看我们知青们自已的节目。 |
|||||||||
-- 作者:蓝天秋水 -- 发布时间:2009/5/1 13:00:26 -- 今天上午已经看了上集,我觉得很不错。谢谢厚哥! |
|||||||||
-- 作者:笨笨牛 -- 发布时间:2009/5/1 14:21:39 -- 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的知青都留下了不少的史料,唯独中部省份像湖南湖北江西等这些不东不西的知青似乎被人遗忘。其实他们占了1700万知青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9/5/1 14:45:00 --
|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9/5/1 15:02:29 -- 回牛哥: 这个节目是北京卫视和中国知青网等合作在去年12月份录制的,共有六百多北京知青参加录制,主要是纪念几十万北京知青下乡四十周年,所以到场北京知青共有四个方阵,分别身着黑、红、黄、绿四色统一服装,他们分别代表着来自黑土地(北大荒)、红土地(云南周边)、黄土地(陕西、山西)以及内蒙大草原的众多知青。 |
|||||||||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9/5/2 7:48:31 -- 我很投入的看完了北风那个吹剧组的专题视频. |
|||||||||
-- 作者:厚哥 -- 发布时间:2009/5/2 8:35:18 -- BTV《五星夜话》五一特别节目再现知青情怀<-- 正文内容 begin --><--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与共和国同行——知青四十年大聚首》现场 <--br>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主持人濮存昕和春妮 名导张纪中 李春波在节目中唱《小芳》 新浪娱乐讯 由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栏目倾心制作的大型晚会《与共和国同行——知青四十年大聚首》,将作为五一特别节目隆重推出。具体播出时间是:北京卫视5月1日11:05播出该节目的上集,5月3日23:25播出该节目的下集,每集大约50分钟。而在周四21:35晚播出的常规节目中,马未都、白明等陶瓷专家、收藏大鳄做客栏目组,为您揭开围绕元青花的重重身世之迷。 这台晚会由知青代表濮存昕和知青的女儿春妮主持。整台节目从主持人、晚会嘉宾到台下观众几乎都由知青组成。晚会分“亲情篇”、“友情篇”、“爱情篇”、“乡情篇”和“豪情篇”五个篇章,每一篇章都由“情景剧”、“嘉宾访谈”和“知青艺术团自带文艺节目”三个板块组成。到场知青共有四个方阵,分别身着黑、红、黄、绿四色统一服装,他们分别代表着来自黑土地(北大荒)、红土地(云南周边)、黄土地(陕西、山西)以及内蒙大草原的众多知青。 四十年前,一代年轻人用青春热血书写了那一代人的传奇经历;四十年后他们再聚首,畅谈独有的人生感悟。知青出身的嘉宾濮存昕、张纪中、聂卫平、孟凡贵、周岭、周秉和以及当年知青的典型邢燕子等,都在现场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多细节催人泪下;北大荒合唱团、草原恋合唱团、北京牧人合唱团带来的组歌,引发全场近千名观众的共鸣;因抢救大火而被烧伤的老知青仝幼华和老伴相濡以沫三十年的故事,以及在节目中头一次向身患癌症的老伴喊出“我爱你”三个字的老知青纪漫华的故事,在现场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孟凡贵:把蚊子尸体寄回家害得母亲连哭几晚上 知青离开家乡的那一幕谁都不会忘记。著名相声演员孟凡贵和周总理的侄子周秉和都是1969年离开北京的。比起很多在火车站离别时就落泪的同学来,两位当时都忍住了泪水。但是当抵达各自的“第二故乡”,望着荒芜贫瘠的土地时,他们还是禁不住黯然泪下了。 每当想家时,孟凡贵总是和知青同伴们一起“精神会餐”,从天桥开始聊起前门大街的老字号:“比如门框胡同的卤煮火烧、东方红小吃店里的爆肚、豆汁……我们把这些当作一种精神的慰藉。” 在周秉和讲述了周总理送给他一个半导体的故事后,孟凡贵讲到北大荒的蚊子非常之大。那时候不懂事,他把一只大蚊子的尸体放在信中寄回家,害得母亲连哭了好几个晚上。这个让孟凡贵内疚了一辈子的故事,也让现场观众唏嘘不已。而当李春波现场演唱《一封家书》的时候,更是唱出了当年知青家庭的浓浓亲情。 聂卫平:陈毅送的围棋被知青们当作“暗器”打飞了 棋圣聂卫平曾戏称自己插队之前棋力非常一般,自己返乡之后却莫名其妙地高涨,甚至横扫整个棋院。在这台知青晚会上,当主持人春妮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聂卫平说是上山下乡磨炼了自己在困境中战胜一切的意志,正是这种意志让他在围棋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说到上山下乡时的围棋故事,聂卫平说:“我当时以为一辈子在黑龙江扎根了,就把陈毅元帅送给我的一套围棋带去了那里。闲暇时我经常自己摆棋,知青们知道我放棋的地方。结果有一次打架时,他们把我的棋子当‘暗器’使用,最后棋子都被打光了……”这段回忆让老聂懊悔不已。 濮存昕、周岭、李春波共唱《小芳》 在离开北京插队去各地时,知青们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懵懂的青春也会有惆怅和温馨的故事。在濮存昕心中,爱情像花朵一样必然绽放:“在那个时候爱情是被压抑的一个词。但是我觉得生命是压抑不住的,爱情是压抑不住的,年轻人的眸子里面闪现着对人生的渴望,人生的光芒。” 濮存昕和八七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一起,在节目现场各自讲述了自己埋藏多年的下乡时的爱情故事,两个人在节目中还和李春波一同唱起了《小芳》。 张纪中:乡亲们的安慰让我至今深受感动 著名导演张纪中在山西一共待了三十年,在拍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后才正式调回北京。在山西农村的六年让张纪中受益匪浅。谈到这段经历时,张纪中用了“朴实”二字:“我在插队时恰好有一个机会考到了忻县文工团,负责看门的我因为得罪了军管会主任的家属,结果我被请回了农村。回到农村时,乡亲们对我非常热情,没有一个人问我原因。这避免了我的尴尬。大家对我的安慰让我至今深受感动。
|
|||||||||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5/2 9:02:26 -- 谢谢厚哥全方位的报道。 |
|||||||||
-- 作者:陌生鱼 -- 发布时间:2009/5/2 9:49:08 -- 以下是引用蔡家湾在2009-5-2 9:02:26的发言: 谢谢厚哥全方位的报道。 |
|||||||||
-- 作者:尾巴 -- 发布时间:2009/5/2 19:16:10 -- 简单聊几句凑凑热闹。 1.该节目标题为《知青40周年大聚首》。而"录制了一台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的纪念节目",只是中国知青网论坛网友阿元图文的话。 2.侯隽,现提法侯隽曾任"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副组长。1974年后,她身陷政治漩涡",无下文。其实,侯隽因四人帮问题被羁押两年。 在“回望大寨 情系农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活动开幕式上,侯隽代表知青讲话。她说,正值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也时逢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 她想说但不说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这就是现实,也就是历史。 3.濮存昕,担任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拍了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片更出名后,一段时间多次拍企业产品代言广告。三鹿问题后,法律抓紧对名人拍虚假产品广告连带责任,濮存昕出来为名人申辩。 不禁不使人对同担任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同拍了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片的彭丽媛肃然起敬。 4.于蓝,近年来活动多多,有次在电影颁奖会上她太兴奋还真令人担忧她身体。 值得一提的是,更被官方肯定的张瑞芳、田华深居浅出。而作为被国人公认的老电影艺术家秦怡,则更是集人性、母爱于一身的伟大母亲。 5.我没看过《北风那个吹》,不评。但是,"共同追忆那一段既动人又美好的知青岁月"。恐怕对所有知青难说既动人又美好。 我最近想去插队地,有同行者的话,访访留守知青不知其动人又美好不? 也在中国知青网论坛见(转贴)"《北风那个吹》:一部误导青年的电视剧",不知他如何评的。他说"严肃的主题思想也在叫好声中走样了,年轻观众被误导了,老知青提抗议了"。http://www.chinazhiqing.org/bbs/dispbbs.asp?boardid=38&Id=17363 6.我有点不明白,有原知青起劲为自己树传,要想抒豪情啊,要认定那顶天青春啊。其实,那年代那年龄都去上山下乡啊。很普通么。 近段,央视二台热播<<寻宝>>,倘若遍地皆有,何为宝。 |
|||||||||
-- 作者:孝歌 -- 发布时间:2009/5/2 20:29:49 -- 错过收视机会,谁收集了此视频文件。请在湖知网放下,谢谢。 |
|||||||||
-- 作者:尾巴 -- 发布时间:2009/5/2 20:52:24 -- 说白了,邢燕子、侯隽、董加耕、柴春泽等人企望新瓶装旧酒,谈何容易。 |
|||||||||
-- 作者:荷塘秋叶 -- 发布时间:2009/5/2 21:21:45 -- [转帖]把知青的真历史留给后人
《中国知青史》,定宜庄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中国知青史》,包括我写的“初澜”和刘小萌写的“大潮”两部,初版于1998年。弹指间11年过去,这一代人也从四十多岁的中年逐步进入老年,无论是个人的心境,还是在社会上的影响,都已盛况不再。人们心里都明白,知青这代人从历史舞台上退出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尽管任何一代人,最终都会有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但是在行将谢幕的时候,对自己作一番梳理,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留给后人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我想还是必要的。这也是我愿意将这套《知青史》一书再版的原因。 不是随便哪一代人都会从“代”的角度来关照和思考这个问题的,虽然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人的问题,都会有由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造成的困惑、坎坷和痛苦,但一般地说,处于不同阶级、不同环境的人,处境和记忆往往迥然有别,他们留给后人的,往往具有更多个人的或仅仅属于那个特定阶级、特定群体的色彩,后人包括历史学家,也往往是从这些不同的个人和群体,来分别地认识和评判他们,然后再从整体上来看那个时代的。但知青一代不同。 知青的共同经历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他们作为“知识青年”的所谓“知识”的由来。他们完完全全是在那个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下成长起来的。有关17年教育,学者们做过各种各样的总结与反思,结论固然是有褒有贬,但有些特点是为世所公认的,那就是教育的一致性、一元性,从办学体制上说,不再有民办、私立等各种办学形式存在,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从教学内容上说,受到严格控制,不允许任何所谓“封资修”的东西进入。于是所有的学生,都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他们习惯以一个群体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方式思考和表达。第二是他们有过共同的知青经历,这突出地表现在“文革”十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当“文革”爆发之前存在于中学生中的一切鸿沟和差距,诸如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之间、高干子弟与平民子女之间、优秀学生与落后分子之间,以及“文革”时的“造反派”和“保皇派”之间等,都在顷刻之间烟消云散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知青。这种特殊年代出现的特殊的一致现象,的确为其他任何一代人所未曾体验与经历,知青们也便因此而具有一种认同感。张口闭口动辄就说“我们这代人”,也是在其他人中间很少出现的现象。 知青一代的整体形象问题就是这样产生了,这当然不是小事,在我看来,它关乎的是这一代人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之后,对于这个群体因此而导致的伤害和缺陷是否有所思考,有所反省,是否能够将自己认真严肃的思考和反省留给下一代,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再在我们的土地上、在我们的子孙后代身上重演的大问题。 这里涉及的问题其实有三个,第一个是对这场运动的评价。 迄今为止仍有当年的知青典型在拼命叫嚷对这场运动不能否定,由于年轻一代对那段历史缺乏常识,这种声音势必会造成年轻一代思想认识上的某种混乱。而我们认为,这项政策的出台与新中国成立后特殊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都紧密相关,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以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迄今为止,我仍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历史性的悲剧,无论是在“文革”前还是“文革”后,也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尤其要强调的是,这项政策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老三届”及其前后的1700万城镇知青和他们的家庭,还涉及到与他们同时代的、比他们的人数多出不止一倍的农村回乡知青,而且涉及程度之广之深,绝不亚于城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知青看作是整个的一代人,而不仅仅是其中家居城市的那一小部分。也正因如此,这场悲剧的含义才远远超出了“老三届”悲欢离合的故事。 第二个问题,是知青能否正视和总结这场悲剧给自己带来的教训。 经历了特殊的知青岁月的这代人,具有比上一代以及下一代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有对基层社会和民众的了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了这杯酒,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他们既然比其他代的人吃过更多的苦,便理应比其他代人更优秀,他们期待着“劫后辉煌”,这便是“青春无悔”这个口号能够喊出来的背景,也是下一代人批评我们这代人“自恋”、“神圣化”的原因。而事实上,所谓的“劫后辉煌”,只是安慰自己的一个神话而已。“劫”本身就意味着毁灭,如果劫后还有辉煌,那他遭遇的就不是真正的劫了,苦难这杯酒,更不是能够化解生活中一切难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如此急剧的这几十年。这代人在理当读书求学的年龄被送到偏远贫瘠的山乡去接受“再教育”,在教育上、在人格的形成上造成的缺失无法弥补,导致他们回城后对急速发展的社会难以适应,也导致社会上各个领域尤其是科研文化等领域上出现严重的断层。这种缺陷还直接影响到知青的下一代,这些负面影响,随着时间的延续,还会不断地暴露出来。 十多年前我曾经期待,随着知青一代人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对自己那段人生经历的反省会不断深化,但现状却令人遗憾,原因主要是客观的,但也不能排除主观因素。知青中的大多数人对往事留下的只是回忆,而不是思考,即使思考,很多也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认识上,尽管“青春无悔”的口号已经很少有人再喊。 这就要提到第三个问题了,那就是我们是不是也该想一想,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形象留给后人?有人说,砍掉历史就是砍掉未来,这话发人警醒。如今这代人正在逐渐走向人生的边缘,不是已经有很多人对这段历史保持沉默态度,甚至宁愿将其故意遗忘么? 我半生致力于史学研究,深深体会到任何一段史实、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无论当时的影响多大,如果没有被讲述、被记录,就进入不了历史,就终有被遗忘的可能。尽量真实客观地记录下那段历史,记录下这一上山下乡措施给一代人带来的创痛,是作为一个史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写这部书的愿望就是,但愿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但愿我们的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更有人性、更有尊严、也更有文化的社会中。(定宜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