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周末茶话】(5.1 )有这样一个知青组(系列短篇)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5883)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4/21 16:09:12 -- 【周末茶话】(5.1 )有这样一个知青组(系列短篇) 有这样一个知青组(一) ……之学习生活 昨天,他们还是叫“同学”。今日,他们就叫“农友”了。他们组合在一起。男生:文子、京子、衡子、女生:珍子、玲子、华子。用当地农民朋友的话说:正好配成三对! 可是,那时他们还太小,只有十五、六岁,不懂得“早恋”,也不敢“早恋”。因为,他们自身都难以照顾好自己,怎能担当得起“小家庭”的责任! 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您猜猜会是哪个呢? 从学生——农民身份的转换,对于我们来说是始料不及的。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这种转换,就得必须学会担负“大家庭”的一切琐碎事务了。 例如:每天的柴、米、油、盐、菜的需求;每日出工劳作与家务事的分配等; 还有六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如何相处,如何能磨合,融洽等,都是巨大的考验。 然而,我们学着接受生活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虽然难免碰碰苛苛、蹒蹒跚跚。但是毕竟还是勇敢地走着走着…… 我这知青组长的“官”,不记得是怎么产生的,是民主选举?还是生产队队委会委派?真的想不起来了。 既然是“一家之主”,就得做点事儿吧。我首先提出了,在“家”:学会烧火、学会煮饭、学会洗衣;在外:学会插秧、学会挑担、学会锄地(浏阳人叫铲地)。口号是提出来了,可是真正要做好、学会,还真得下功夫呢。 就说“学会烧火”吧; 以前在家都是使用藕煤。在做妈妈帮手时,也多少学会一点生炉子,换藕煤什么的。可是现在浏阳农村,要点燃炉灶里的柴火并非易事啊。 首先说那灶台,高度差不多齐我们的腰了,宽度怕是一米见方都不止呢。一口巨大的铁锅,要踮起脚才能炒到锅底的菜;一个巨大的锅盖,要双手才能拿起来。在家用的锅铲是直柄的,可现在的锅铲在木柄和铲子的接头处是弯曲状,像使用锄头挖地一样,每次炒菜把锅底挖得“铛铛”直响呢。 最开始烧火时,好不容易把火点燃了,就赶紧加柴火。结果把整个灶都塞得满满。大股大股的浓烟,一个劲儿往外冒,呛得我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跑出灶屋。住在邻舍的罗婶子赶紧跑过来告诉我们:柴火首先要干燥,要横一根竖一根地交错重叠放在灶里,而且一次不要放得太多。俗话说:人要真心,火要空心,就是这个理儿。柴火燃烧也要空气…… 记得有一次,正是我烧火,烧着烧着,突然“崩……崩“几声巨响,我和正在炒菜的同学大声喊道:“有阶级敌人放炸药了”。说时迟那时快,我们一个箭步冲出灶屋。尖利地叫声引来了隔壁的罗婶,她跑到灶门口一看,差点笑得背过气去了:“妹子呀,这哪是炸药呀,是你们把没有劈开缝的竹子丢到火里烧了,怎么会不爆炸……?” 一场虚惊,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笑起来。若干年以后,同学们说起此事,还那我开涮逗乐呢。 到后来,我们基本上能掌握烧火技巧了。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冬天农闲时,屋外寒风呼呼,雪花飘飘。我们和前来互相串门的知青一起围坐在灶台前,望着灶炉里熊熊燃烧的柴火,一边取暖,一边东南西北地唠嗑时,好温暖,好惬意。再后来,我们还学会了留有炭火,放在烤火箱里烤火呢。 再说“学会做饭”吧: 开始,我们是把米放在铁锅里,直接用柴火煮饭。不是煮成全黑的焦糊锅巴饭,就是放多了水烂得像稀饭;后来,我们也学着社员大婶一样用蒸桶蒸饭。可是,怎么也掌握不住饭在锅里要煮到什么程度,蒸出来的饭才好吃。不是饭煮的时间短了,饭一粒一粒硬得夹生;就是饭煮的太烂,簸箕沥不过米汤,饭成一桶饭糊糊。 吃了一桶又一桶的夹生饭和糊糊饭以后,我们摸索出了米在锅里煮的火候了。把米煮开水沸腾几分钟后,用手捏一捏,米有软中带硬的感觉时,就把米捞起来,放在准备好的簸箕里过滤,而后再放在蒸饭桶里去蒸。 再后来,我们终于可以吃上由我们自己做出来的香喷喷的红薯丝米饭了。哪怕是只有米汤放点盐当菜吃,也能吃上两大碗呢。 说到每餐的下饭菜,那真的是难过,每年有一半日子的餐桌上,只有米汤加盐,或者是没有油“红锅”红薯叶、红薯藤、米豆腐(我们还自己学着做米豆腐呢)。餐桌上下饭菜比较丰盛的时段只有两个。一个是每年夏天,那季节我们自己种的蔬菜,品种好像比较多一点。再一个就是每次春节从家里各自带来一些熟食打牙祭。 未完待续……请点击连接 有这样一个知青组(五) ……京子[/url] ……文子 ……衡子、玲子 有这样一个知青组(八) ……华子 有这样一个知青组(九) ……江子 有这样一个知青组(十) ……再聚首 |
-- 作者:雨晴 -- 发布时间:2009/4/21 17:09:26 -- 我猜啊,你一定是最乖巧伶俐的那个一份“子”!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4/21 20:39:29 -- 谢谢!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4/21 23:12:44 -- 一个团结的知青组,一个知青兄弟姊妹大家庭,好羡慕。因为,我们同是同班同学,同样是三男三女组成的知青组,快活了2个月,女生说吃亏了,说男生吃掉了她们的口粮,于是,坚决分伙,没法子。如今,遗憾的是我那几个女同学都不上网,如果看到三点水的文,也许会有些内疚。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4/22 9:44:31 -- 知青那年代,年龄都太小,从来没有过过集体生活,有一点生分 ,是肯定的。 |
-- 作者:清风明月 -- 发布时间:2009/4/22 10:20:12 -- 一窝六"子",绝佳塔配. 我们组是七人,五男两女,为日常生活锁事也没少吵架,现在回忆起来,也是一种快乐。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4/22 14:32:07 -- 一起下去的那个大队,一浪就打去了60几个,分在10个生产队。 我们班同去了八个四男四女,别人也以为是四对,林佳士就是一个。而且是那60个人中间的八个高中生,其他的都是初中生。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4/23 12:13:36 -- 不错的短篇知青故事,给你连接了,便于顺序读贴!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4/23 20:56:02 -- 谢谢各位! 当年知青下乡的事儿,现在回想起来还蛮有意思呢。 |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4/25 18:55:27 -- 以下是引用山点水在2009-4-23 20:56:02的发言: 是蛮有意思的!
谢谢各位! 当年知青下乡的事儿,现在回想起来还蛮有意思呢。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4/27 8:30:04 -- 谢谢九澧山鬼兄的编辑。 |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4/28 14:40:23 -- 拜读完山点水的知青组系列1----6,写得朴实,流畅,感人,有苦有乐,有喜有悲,如实地反映出当年知青组生活。和我们知青小组有点相似,看完感到特别亲切,谢谢你的美文!还等看你下文!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4/28 15:04:32 -- 谢谢:游客晏生评点。 相同知青生活,相同经历。肯定有相同之处。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5/1 21:08:35 -- 知青岁月,一个知青一个故事!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5/2 18:04:40 -- 谢谢楼上各位的捧场! |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9/5/4 23:27:49 -- 全文十帖都欣赏了.山点水在平静与理智中将当年知青组的六人各个性格情趣都从特定的角度挖掘出来了,给我们很深的印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谢谢! 欢迎多回第二故乡走走! |
-- 作者:山点水 -- 发布时间:2009/5/6 11:05:31 -- 谢谢东方之河您的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