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 监考逸事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5604)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4/17 21:59:55 -- [原创] 监考逸事 监 考 逸 事 光阴似箭,又到段考。照例每人发一张监考表。 昨天晚上才仔细看这表,我被安排监第二(上午)、三、四(下午)堂。再仔细点,奇了怪了:第一堂结束于 9:50,第二堂开始于 9:20。蛮匪夷所思的。 今天一早连忙去问,才说是印错了。第二堂应是 10:20——11:20。否则真是奇迹了。 安心在家坐到 10:05。个把钟头的事,烟不带,水没喝。去教导处拿试卷,又被告知,第二堂是 10:10——12:10。天啦,奇迹竟然重复两次。 先前监考,或数学解难题,或作文打草稿,一张纸,一支笔,每每有收获。现在腹满脑空,干熬时光,能不烦? 这是一个所谓重点班,监考不费神。 领导多次交代,监考不准打手机、发短信。今天一人一间教室,我监学生,没人监我,就不管那么多了。和朋友三四猛发短信,让机器在口袋里震动,时间也就过得快许多。 忽然发现有两个学生在教室外面的地上拍“油板”,忙上前质问。 一个说,我们是不参加中考的。 我没反应过来,现在离中考还有两个月呢。 学生见我不懂,又说,我们和学校签了协议的。 我明白了! 学校、区教育局为了提高中考的升学率、合格率,不惜阻止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所谓协议,就是,学生必须声明“自愿”放弃参加中考的权利,学校和区教育局则担保发给他们初中毕业证。 比如我们学校,今年在读的初三学生有330余名,而报上去参加中考却只有270余人。这一协议,至少可以“提高”合格率20%。几多聪明! 望着还在专心致志拍油板的两少年,我能说什么? 下午第一堂监初二英语。非重点班,人人个个都想舞弊,防不胜防。好在试卷出了几处错,嬉笑中时间过得也快。 一是听力,某题五分,广播里读的和试卷上印的,风马牛不相及,学生茫然,我不急,要他们耐心等,会有人来改错的。果然广播里读第二遍时改了。也不说第一遍读错了。 二是某题十分,有九个空,却提供了十个选择答案,学生又急,我说,可能是印丢了一段。过后有人来说,第十个答案不做。同样不作任何解释。我替别人急,九空十分,这分怎么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哪一位? 三是某短文说,杰克·伦敦因为家里穷,出生(1876年)三年后(1879年)就到阿拉斯加挖金子去了。这倒没人急,也没人来更正。大约杰克·伦敦真的是神童吧。(后来到网上查杰克·伦敦,弄清楚他是21岁(1897年)才去淘金的。) 第二堂监初一地理,教室地不够宽,一组学生坐到教室外面,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场景,还是烦,只有两只眼睛,怎么看得过来?! 发试卷,一张两面,其中竟有五张只印了一面!过了好久才有人来补上,先做好了的一面,当然没人去重抄,别人交一张试卷,这五人得交两张试卷了。 有一个组明明是七个人,学生却硬说只有六个,正想发脾气,N个学生小声说,弱智。一看,果不然,坐在最后的那位女生,正埋头窃笑,时不时瞟我一眼。瞟得人心里打噤。仔细看,她人还是算端正,只是眼神不蛮正。 这也是非重点班,自然也是人人个个都想舞弊,防不胜防。吼了几次,也没多大用。算了。现在的学生,多是舞林高手,且从不以为耻。道德沦丧,我又奈何? 地理试卷上的地图印刷蛮模糊,好几个学生问我,某图上的“E”在哪里?我戴上老花镜,找了半天,仍不见踪影。就说,等下会有老师来说明的。再说,你的眼睛比我好,自己耐烦寻吧。可惜直到下考,并无人来说明。 在教室里巡视,走到“弱智”跟前,她一直在写,尽是数,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写了一版又一版。我问,这是什么?她答,字。我指一处:3280是什么意思?不答,依然窃笑。 看了半天,这密密麻麻的数字似无神秘之处,这小姑娘大约还不是白痴天才。这才安心走开。 后来才想起,领导说过的,这一届有六个弱智。以前好几届也难有一个。这是怎么啦?环境污染?人种退化?想不通。 不想也罢。 |
-- 作者:雨晴 -- 发布时间:2009/4/17 22:21:48 -- 这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新笑话。但心里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9/4/17 23:38:43 -- 试券出错了,学生考懵了,老师监疲了,何时不考了,大家都好了。 |
-- 作者:桢桢 -- 发布时间:2009/4/18 14:39:00 -- 以下是引用淮羽在2009-4-17 23:38:43的发言: 试券出错了,学生考懵了,老师监疲了,何时不考了,大家都好了。 艾老师哎,只想退休了吧?像我们眼不见心才不那么烦了.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4/18 20:14:10 -- 更正与补充: 一.我把“杰克·伦敦”误记为“马克·吐温”,已在原文处更正。 二.我在重点班监考时, 忽然发现有两个学生在教室外面的地上拍“油板”,忙上前质问。 一个说,我们是不参加中考的。 我没反应过来,现在离中考还有两个月呢。 学生见我不懂,又说,我们和学校签了协议的。 我明白了! 学校、区教育局为了提高中考的升学率、合格率,不惜阻止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所谓协议,就是,学生必须声明“自愿”放弃参加中考的权利,学校和区教育局则担保发给他们初中毕业证。 比如我们学校,今年在读的初三学生有330余名,而报上去参加中考却只有270余人。这一协议,至少可以“提高”合格率20%。几多聪明! 以上一段也已在原文中补上。 对不起大家了。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4/18 20:18:59 -- 以下是引用淮羽在2009-4-17 23:38:43的发言: 试券出错了,学生考懵了,老师监疲了,何时不考了,大家都好了。 因为体育考试已经列入中考,马上就有了体育补课,体育培训班也应运而生。 淮羽兄还指望“何时不考”,难啊!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4/18 20:45:20 -- 本人曾在数年前监考过省“注册会计师考试”,那是非常严格和难度极大的过关考试,完全没有上面这种“稀里糊涂的考卷”,根本没有现在这种“舞弊的氛围”——真是时过境迁啊! |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4/18 22:31:41 --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4/19 7:11:16 -- 前年,我与一个从某高校退休的表兄聊天,他问我:“还上课不?”我答:“还上。除了专业课,还有选修课。”“你上课还那么有热情?”“是。”“你不烦?”“遭急!学生不来劲。”“我太遭急!心脏受不了,退了算了。” 还写了几段,怎么不见了?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4/19 9:13:12 -- 今天去农业大学开会。会间,正在发言的李书记被人叫出去,好长时间没有进来。 吃饭时,她道歉:因自费班的学生闹事,我去处理,耽搁了大家。 就此我们将话题扯开。 张教授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们学校‘成人教育学院’,因为老师不够,请了个中学语文退休老师,签约一年;高级职称,授课待遇按副教授。结果只上了一个月课,主动辞了,回家休息;那中学老师说:‘真佩服你们,不知道你们这课怎么上下去的。上这样的课,我就是在受折磨,会短命’。我相信他说的是心里话,因为他多年来一直带高中毕业班”。 李书记说:“现在这工作太难做,常常为学生的非直接学习事件弄得焦头烂额。我们并不想招收费生,也不想办班。不办吧,其他各个学院都办有各种类型的班,不自主办学,老师的部分微薄福利又无法解决。办吧,问题不少。我感觉我们是在糟蹋教育”。 魏教授接着说:“国家将适龄学生大部分收到学校,也是没有办法。其一拉动内需,拉动消费;其二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听他这么说,我在思考。我以为: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我感觉现在有些学生太功利,教育本身也功利。 我接下来讲了个事情:“我有一门本科通识选修课,本是考查,但我出了试卷考试。考试时,一个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第六题占多少分?我奇怪:考试答题,你管它多少分?那学生居然回答:我看我的分数够60分了没有,够了,第六题就不做了。我晕,老半天才回过神来。猛然才想起回她一句:你是学经济管理的吧?” 我校通识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每个学生四年间必需修满8个学分,文科学生需修二门以上理科课程,理科学生则反之。记分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级评价,凡达及格以上,该门课都记满学分,故优秀与及格不看成绩单时为等价。 对李书记说的“糟蹋教育”,我表示认同。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已经不是精英教育,硕士也算不上。“博士教育”才能算精英教育吧? 我无法接受“教育是产业”说法,将教育与产业联系起来。大学应该是培养人才、孕育思想和创造发明的上层建筑机构;我不认同“教育是消费,学生是上帝”的观点,教育不能商业化,不能让大学里弥漫唯利是图的商业气息,教育应该是形而上的。教育属公益性事业,其性质决定它属于公共产品;产业的性质是盈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它的终极目的。但“教育产业化”却把教育的性质给改变了,使得“公益”与“盈利”两者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林文钦说:“新加坡的教育产业化,就是吸引外籍学生到新加坡来读书,这样可以增加国家收入,就像旅游业一样”。就是教育不能产业化的证明。 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清除教育的不良思想理念,使高校成为高尚、纯洁、简单的所在。 去年11月写的一点心得,贴上来。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4/19 10:05:23 -- 毛弟的帖子和众网友的跟帖,反映了目前教育的现状和困境。而教育出现的问题,病根可能并不在教育身上。 据我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有足够的才智读大学的,其实人数并不多。可现在,先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后来是大学大肆扩张。为什么人人都要往大学里挤?因为我们这里赢者通吃。不能成为精英而成为蓝领打工者的,其结果人们都看得见。这样的现实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出现,必然导致追求升学率,必然导致教育上的种种病症…… 尽量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我以为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一些本来具有精英素质的人,受了大学教育后,却因为没有家庭背景而处于毕业即失业的境地,或仍处于社会低层时,这样的人可能成为一种叛逆的力量……。古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4/19 23:21:13 -- 谢谢各位的关注。 教育的话题,说起来总是异常沉重。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他和孩子都被学校折腾得够呛,他不无愤怒地说,这是中国教育最黑暗的年代。 |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9/4/20 8:06:33 -- 要知识,学文化,到不要知识文化,再到要知识文化的极端,走到了反面,然后再觉醒再步入新的良性循环。这恐怕是中国教育的一条波浪式的发展的路子。我们还没跳出来,还在摸索。我们正处在这个时期,就见怪不怪吧。 谢谢艾兄的忧患帖子给我们警醒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