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原创]]大串联中的小故事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2810) |
-- 作者:fgonline -- 发布时间:2009/3/17 16:11:33 -- [原创]]大串联中的小故事 大串联中的小故事 离农场不远是一座县中学,收工后或是农闲时,我们常到学校去看报打球。文革发动之初,学校里出现了诸如“毛泽东与王海容谈话”、“谭力夫血统论”之类的传单;8•18,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造反有理”的口号响彻了全国城乡。随后北京红卫兵出现在学校,甚至还来到了我们农场。不要说那充满煽动力的演说,就凭那一口来自北京的、标准得令人羡慕的普通话,就足以让我们对被遣送到农场劳改的“牛鬼蛇神”——几个出身不好或是有历史问题的小学老师产生了将他们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同仇敌忾,忘记了在批《海瑞罢官》和“三家村”时自己当“黑鬼”的经历,也忘记了自己的父母正在遭遇着同样的苦难。 山雨欲来之势使我们年轻而躁动的心感到了惶惑、惊奇和跃跃欲试。农场领导传达了上级的精神,叫我们不要因为天空中暂时出现乌云而迷失了政治方向,要“抓革命,促生产”。但是毛主席对王海容讲过上课要打瞌睡,要敢于造反才有出息。终于,经过一番秘密策划,在一个月黑人寐的深夜,背着领导和知青,我们徒步几十里,逃离农场,踏上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征途。 把父母的担心抛到脑后,我们来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地处现今芙蓉路立交桥的长沙火车站。车站一片革命气象,空气中弥漫着兴奋和豪情。在熙熙攘攘人群的裹挟下,我们挤上了一列不知道要开往哪个方向的火车,反正都一样——我们像水滴一样,融入了大串联的涛涛汪洋之中。 车厢被挤得鼓胀鼓胀的,过道上、厕所里,乃至行李架上都是人。没有列车员,没有广播,没有开水,更不可能有盒饭,列车走走停停,只有靠站的时候才能凭运气弄到一点水和食品。就这样,记不清摇晃了几天,在一个星斗满天的清冽的冬夜,我们神奇地抵达了本次列车的终点——北京永定门车站。 紧挨车站的先农坛体育场红卫兵接待站前,排起了不见首尾的长龙。还有数不清的人往一个方向蜂拥而去,问了问才知道那是进城的路。我们从接待站拿到了一个四位数的登记号,到窗口打探,才知道还在办理两位数的手续。我们不想在这里了无尽期地苦苦等待,于是加入了洪流般的人群,盲目地往城里涌去。我们不知道要到哪儿去找谁,只知道北京有座天安门,是我们唯一能够想得到的,在北京的容身之所。这时,天安门中间那个最大的门洞,成了我们心中的坐标原点,我们打算先到那里呆一晚再说。 夜深了,经过沿途大街小巷的吮吸分流,黑压压的人潮逐渐缩小成涓涓细流。这时,路也仿佛走到了尽头,一座古朴的城楼兀然矗立在前方,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走到跟前,灯光下分明显现出“正阳门”三个大字。面对这座庞然大物,立刻想起了“大前门”香烟盒上的箭楼,不同的是,眼前的正阳门已经实在得可以动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触摸、审视它的存在了。绕过正阳门,看到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产生了置身梦幻的感觉:深夜橙红的灯光下,一簇簇一串红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天安门、大会堂、博物馆,这些记忆中的图像都历历在目,只是红墙青松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我的心底涌出了一股抑制不住的惊喜——我是真正到了北京,到了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 走进天安门中间那个门洞,掩上西侧那半边满布黄色门钉的红漆大门,我们准备和衣挨过来北京的第一个夜晚。忽然听到有人呼唤了一声:“还有谁没有安排好住宿?”仿佛变戏法一般,端门前广场上一下子聚拢来大群的散兵游勇。于是乎,一番向右看齐,报数,向左转,齐步走的口令之后,统统被收编到国务院接待站住了一宿,第二天,就转到了阜成门内的华北局大楼。 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每个人都发了就餐证、乘车证。虽然是打地铺,却垫得很厚,暖气也开得足足的。解放军战士说:你们是毛主席的客人,我们是你们的勤务员,说着,把军大衣脱给了衣衫单薄的我们。随后把我们拉出去,在干涸的护城河河床上操练,准备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我像个逃学的孩子,每天领着馒头、红肠,揣着乘车证和北京市地图,满世界胡乱转悠去了。 接见的那一天,早晨四点多钟起床,在昏黄的灯光下领好干粮,解放军战士领着队伍,忽走忽停,纵横穿插;马路上队伍交错,行止有序,俨然一派军事调动景象。天明时分,集结到西苑机场,列队等待。望不到边的人群中,漂荡出语录歌,口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只是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倩影。待到日薄西山,人困马乏时分,但见一溜车影急驰而来,旋即绝尘而去,顷刻之间,疲沓的红卫兵们连“万岁”也没来得及喊便一哄而散,各自东西,打道归营了。在夕照的逆光中,我依稀看到车上站着一个高大的身影,想必那就是日夜想念的毛主席了,至于林副统帅,仓促之中,暮霭苍茫里,也没有人去仔细辨认了。 回来以后,农场领导和知青们知道我们在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时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不免对我们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仿佛我们脑后都升起了一个耀眼的光环。一位上级主管部门的书记谦恭地找我们打探时局,我们怀着高度的革命警惕性,马上贴出了一张大字报,揭露走资派的复辟阴谋。随后,我们也找主管部门批了一笔经费,拉起一面大旗,成立了红卫兵总部,虽然只有区区十几号人,远远够不上一方诸侯,割据军阀,袖标却做得尺许来长。在长沙城里招摇了几天,到底不知道坐标原点在哪里,也没有找到革命的大方向,终于土崩瓦解,悄无声息地作鸟兽散了。 |
-- 作者:白水 -- 发布时间:2009/3/17 16:25:00 --
荒诞年代的荒诞事,但也是美好的回忆。 |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3/17 20:16:28 -- fgonline老师就是不一样,说了一遍,操作编排自如。呵呵! 一样的就是第8次我们在一起,这个第8次我是稀里糊涂去北京,学校组织推荐红五类表现好的学生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第8次接见红卫兵。我们去是有组织的去,但到了北京远远不够fgonline兄的待遇好,我们安排在天安们左边的工人文化公园,学校20来个学生挤在一个花房里,四周上下全是透明玻璃,没有花,只有花架,我们就在花架上足足坐了两个晚上,没有办法睡觉。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7年11月26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第八次接见红卫兵,42年了,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仍记忆犹新。 遗憾的是,老师带队,哪里也不准去,检阅红卫兵,我连毛主席的影子也没有看到,只知道人满为患,那检阅的红旗牌敞篷车走了一半就往回开了。第二天,我们告别了北京,踏上回湖南的列车。回到家,因为在花房冻了两晚,病了! |
-- 作者:寒江 -- 发布时间:2009/3/18 19:42:46 -- 第八次应该是1966年11月26日。 冻了两晚,病了,是因为你们太循规蹈矩了。要有上课打瞌睡的态度就可以像fgonline君那样潇洒了。 一笑!!! |
-- 作者:奇经八脉 -- 发布时间:2009/3/31 2:57:52 -- 正是这“急驰而来,绝尘而去”的“接见”,把无知的青少年推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罄竹难书的十年浩劫,铸就了中国历史上仅见的荒诞不经。 |
-- 作者:日落部族 -- 发布时间:2009/3/31 6:49:25 -- 虽然只有区区十几号人,远远够不上一方诸侯,割据军阀,袖标却做得尺许来长。在长沙城里招摇了几天,到底不知道坐标原点在哪里,也没有找到革命的大方向,终于土崩瓦解,悄无声息地作鸟兽散了。 就跟天方夜谭故事一样,却实实在在是我们的一段生活经历,也没见哪个人成就大器。 |
-- 作者:呱叽村溪流 -- 发布时间:2009/3/31 10:52:15 -- 以下是引用奇经八脉在2009-3-31 2:57:52的发言: 正是这“急驰而来,绝尘而去”的“接见”,把无知的青少年推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罄竹难书的十年浩劫,铸就了中国历史上仅见的荒诞不经。 “我们要见…!”“我们要见…!” “我们要见…!”“我们要见…!” 整齐撕哑的呼喊声又响彻在耳边,我是十.一被接见的! 第二天天安门广场上多了各种草绿色为主、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鞋们堆起的小山包! |
-- 作者:芬格尔 -- 发布时间:2009/4/10 0:55:43 -- 有点创意,如今谁去关天安门的半边大门,只怕会有点麻烦。 |
-- 作者:良良哥 -- 发布时间:2009/4/10 1:41:54 -- 我是1967年9月20日从长沙动身去的,一行十几位靖县知青,9月28日回的,那个难啊…… 一言难尽…… |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9/4/10 7:59:55 -- 如当年的鲁莽,冲动,幼稚,幸福,在这帖中,给了我们一个最典型的反映。只有过来人,才最能品味其中的辛酸苦辣。串联,把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不可割断的联在一起了。 谢谢fgonline 这具有史料性的好贴。 |
-- 作者:古潭静子 -- 发布时间:2009/4/10 21:30:52 -- 好史料,想当年我们还只是没有出过远门的初中生,也加入了大串连的行列。第一站就是北京,那种幼雉,那种鲁莽,那种崇拜,那种执着,回想起来觉得很可笑,但是这可笑的经历,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FGONLINE先生带来了有关我们知青朋友的共同历程的话题。好帖! |
-- 作者:公社社员 -- 发布时间:2009/4/11 23:12:15 -- 我只记得我是赶上最后一次接见,应该是1967年11月吧。从时间上看,也就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第八次接见红卫兵。 我们住前门,前一夜11点就进了场,坐在天安门广场等。那时候没有头巾,皮肤嫩,吹了一整夜的北风,吹得满脸是水疱。回湖南后,一个冬天没有痊愈。 |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4/12 21:53:08 --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3-17 16:25:00的发言: 荒诞年代的荒诞事,但也是美好的回忆。 确实如此——“过去的将变成美好的回忆。” |
-- 作者:布谷催春 -- 发布时间:2009/4/14 21:21:37 -- 那段揪心岁月稀奇古怪的事太多了(我是笫二次接见去的北京1966.8.31) |
-- 作者:云卷云舒 -- 发布时间:2009/5/27 1:56:42 -- 想不到在这里有如此沉郁、醇厚的好文章,让人感慨万千,却终于不知道说什么好…… |
-- 作者:合意人 -- 发布时间:2009/5/27 8:11:30 -- FGONLINE先生带来了有关我们知青朋友的共同历程的话题。好帖! 我是1966年8月31日受到他老人家的第二次接见! |
-- 作者:布谷催春 -- 发布时间:2009/5/27 17:43:21 -- 这位给老人家戴袖章的女孩应该是宋彬彬(宋要武)时间是1966年8月18日 |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5/27 21:55:42 -- 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毛主席 万岁 ……………………………………………………………… |
-- 作者:白云悠悠 -- 发布时间:2009/5/27 23:32:01 -- 过去了的是美好的,哪怕伴着痛苦的泪水......有人这样说。 |
-- 作者:芬格尔 -- 发布时间:2009/6/6 18:19:26 -- 九澧山鬼兄没事吧,年纪大了,情绪似以平稳为宜。 关心ing。 感觉有点像朝鲜人,朴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