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周末茶话](02.13)半夜响声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30098)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2/13 19:09:45

--  [周末茶话](02.13)半夜响声

半 夜 响 声


游客晏生/文

    我们六位知青刚到农村的那段日子,住在半山腰的一栋老木屋里,四周的大古树把老木屋围在中间,白天都显得阴森森的。老木屋的老鼠又多又大,楼上堆放着队上的茶籽、桐籽、山核桃。一到晚上老鼠就趁热闹了,踢核桃,滚桐籽、咬茶籽,搞得壳咯壳咯地响。唉呀!半夜总是被这些小畜牲给闹醒,真的不习惯。

    还有一桩不习惯的事就是夜晚起来屙屎尿。要晓得,我们山窝子里的茅厕是用木板做的,人们称它为粪庞桶,粪庞桶为圆形,高两尺,下底直径两尺五寸,上底直径两尺,上面盖上活动木板,板中间挖上一个连狗脑壳都拱不进的椭圆形孔。搂起裤子要跨上这两尺高的粪庞桶还蛮费力,人对上面一蹲,冒得一点“眼法”还屙它不正。

    我们两个男知青屙尿就不必往上跨了,可苦了那四位女知青。记得最小的那位妹妹,第一次屙完尿下来时,一脚踩空了麻扑一跤,把脸都绊青了。她硬是气得搂起裤子,张开嘴巴哭了一阵子好的。

    这粪庞桶难上,我们两个男知青屙屎干脆躲在屋背后的的大树底下屙,反正冒得人看见;那几位女知青屙尿只怕也偷偷地屙在屋的四周了,因为住进这老木屋半个月时间,粪庞桶里还冒看见几堆屎尿。

   “这样不行,在农村没有大粪肥料怎么行!”管知青的社长晓得这事以后对我们说。

    他还说:“毛主席亲手定的农业‘八字宪法’的第二个字就是‘肥’字。可见肥是多么的重要!”

    老队长也说:“队上做秧田要大粪,种油菜麦子要大粪,你们自己种菜也少不了大粪,这粪庞桶多上几次就习惯了吗。我们山里人祖祖辈辈都是用这粪庞桶。”

    有位老农讲得还有趣:“我在山上屎尿都涨到屁眼吖子门口了,我都要憋得回来屙在自家的粪庞桶里,你们扳开手指头算一算咯,100斤大粪交给生产队有40分工,当得一个全劳力出四天工。”

    老农的话讲得有理,不算不知道,一算嘿一跳。我们大家仔细一算:我们6个人每天人均屙屎尿5斤,就有30斤,全部屙进粪庞桶里的话,一个月就有900斤粪。折工分-----四九360分工。每人当得出六七天工。一年当得做两个月工,各是自己屙出来的工咧。哈哈哈!大家算得笑哈哒。

    大家商量定了,从现在做起,不再把屎尿屙在外面了,白天尽量憋住回来屙进粪庞桶里。我特意写了一块小木排子挂在毛厕门边,排子两面写着“有人”“无人”省得用咳嗽来打招呼。

    章伢子用木板钉了一个踏脚板放在粪庞桶旁边,上下倒底方便些。晚上屙尿用东西接住,白天再倒进粪庞桶里,虽然劳点神费点力,但还是华得来。

    老木屋的晚上更加阴森,谁都不远意愿到毛厕里跨粪庞桶。她们四个女的把洗脚的洋瓷盆拿进了房里,我和章伢子把那一担粪桶放在窗户底下,我们经过几次反复“试屙”终于将它放到了适当的位置。

    那时我们每餐都是吃些辣椒汤和酸菜汤,队上照顾我们分了30斤黄豆给我们做菜呷,煮黄豆、炒黄豆,辣椒焖黄豆,呷哒胃气涨,肚子涨,屁眼涨,屁又多,水也喝得多,尿也特别多。

    白天大家出工去了还好一点,一到晚上响声就热闹了,尤其是睡到半夜里,楼上的老鼠滚得核桃、桐籽、壳咯壳咯地响,我们被响声闹醒后就要屙尿,两个人都是站在床上,扯开木窗门,对准粪桶位置就屙,尿滴得粪桶里哒哒地响,半夜响声也格外清脆。

    那边的女同胞也毫不示弱,她们用洋瓷脸盆接尿,先是发出铛裆铛地响声,后来又发出梭梭梭……唰唰唰的响声。

    尿声一停,屁声又接着来了,这边房的屁打得嘣嘣嘣地响;那边房的屁也打哆哆哆地响,响声虽然秀气一点,但也连连不断。

    楼上的老鼠搞得壳咯壳咯响;楼下各自的房里尿声响,屁声响,哒哒哒 …….梭梭梭……唰唰唰……嘣嘣嘣来哆哆哆……真的有蛮热闹咧!

    我们的粪庞桶里屎尿越来越满了。到春耕做秧田季节时,我们知青交出的大粪数量在全队第一!我们真的屙出了几百分工。

    响声一到晚上就热闹,半夜里,我们要屙尿,两个人扯开木窗门,对准外面窗沿下的粪桶就屙,尿滴粪桶哒哒地响。
    女同胞用洋瓷脸盆接尿,先是发出铛裆铛、后来又发出梭梭梭……唰唰唰的响声。半夜男女屙尿不同的响声格外清脆。

   老木屋楼上老鼠壳咯响,楼下房里尿声响,屁声响;哒哒哒 …….梭梭梭……唰唰唰……嘣嘣嘣来哆哆哆……真的象交响乐协奏曲,有蛮热闹咧!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9/2/13 19:35:43

--  

     辛酸的往事,凄然的笑.

     在响声的背后,我几乎有了泪滴.为了生活和生存,其它的一切都淡漠了,这就是知青的所谓尊严.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2/13 20:34:46

--  
我看得笑哈哒,心里疼酸哒!
--  作者:石小妹
--  发布时间:2009/2/13 20:57:57

--  
以下是引用九澧山鬼在2009-2-13 20:34:46的发言:
我看得笑哈哒,心里疼酸哒!

   确实呢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2/13 23:41:23

--  
   60年代没有化肥,大小便也是农作物的主要有机肥料,记得小时候,每天清晨就有农民各家各户收小便,5分钱半马桶。

  下放以后,我们也有自留地,小便用来浇菜,大便拉在农民茅厕里,农民们高兴不得了,因为第一年有国家补贴8元生活费,不在乎大便,干了一年又招工了,所以感受不深。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2/14 10:59:46

--  
   宴生兄的帖子,贴近每个细微琐碎的知青生活,对生活充满自信,把酸甜苦辣编成幽默趣味故事,对生活充满乐观。在这片哒哒哒 …….梭梭梭……唰唰唰尿液赚工分之前,还有婉秋大姐唱歌赚工分,东方之河带领知青爬进磷肥厂为了掏免费的磷肥清理通风道赚工分……以及好多好多各色各样的赚工分,这,就是我们的知青精神。

--  作者:孟晓
--  发布时间:2009/2/14 11:28:19

--  
   晏生兄说的高粪桶在我们桃源乡下也是如此,刚下去时我们也不习惯,后来才适应。但我们三个男知青晚上“方便”时就图方便,因为我们是住在二楼上,就在楼上窗口朝下屙尿,都屙在下面的冬瓜藤四周,“歪打正着”,竟然使后来结出的冬瓜一个个又长又大,队上社员家没有一户的冬瓜长得我们的好……


--  作者:七月花
--  发布时间:2009/2/14 11:44:33

--  
以下是引用九澧山鬼在2009-2-13 20:34:46的发言:
我看得笑哈哒,心里疼酸哒!

      晏生兄的文章总是那样的贴近生活。好文!拜读了。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2/14 21:47:51

--  
以下是引用东方之河在2009-2-13 19:35:43的发言:

     辛酸的往事,凄然的笑.

     在响声的背后,我几乎有了泪滴.为了生活和生存,其它的一切都淡漠了,这就是知青的所谓尊严.

    谢谢东方老弟跟帖讲评,回忆几十年前的那写往事我总是心酸,有时也流泪,但我最后选择了笑.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2/14 21:51:46

--  
以下是引用九澧山鬼在2009-2-13 20:34:46的发言:
我看得笑哈哒,心里疼酸哒!
谢谢九澧兄跟帖!我自己一边打字一边笑,过后心里一样的酸痛.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2/14 21:58:38

--  
以下是引用夜深人静在2009-2-13 23:41:23的发言:
   60年代没有化肥,大小便也是农作物的主要有机肥料,记得小时候,每天清晨就有农民各家各户收小便,5分钱半马桶。

  下放以后,我们也有自留地,小便用来浇菜,大便拉在农民茅厕里,农民们高兴不得了,因为第一年有国家补贴8元生活费,不在乎大便,干了一年又招工了,所以感受不深。




听农民讲,搞单干那年大粪看得还重,城里人到哪一家屙屎尿,主人好高兴,还连声喊谢谢.那都是穷引起的酸像.


--  作者:蓝天秋水
--  发布时间:2009/2/14 22:05:28

--  
以下是引用东方之河在2009-2-13 19:35:43的发言:

     辛酸的往事,凄然的笑.

     在响声的背后,我几乎有了泪滴.为了生活和生存,其它的一切都淡漠了,这就是知青的所谓尊严.

      同样的命运,

     同一代人,

      同样的感受,

       同一份情。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2/14 22:06:14

--  
以下是引用石小妹在2009-2-13 20:57:57的发言:

   确实呢

谢谢石小妹跟帖!我写这样的帖子有点出自己的洋相了.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2/14 22:11:17

--  
以下是引用孟晓在2009-2-14 11:28:19的发言:
   晏生兄说的高粪桶在我们桃源乡下也是如此,刚下去时我们也不习惯,后来才适应。但我们三个男知青晚上“方便”时就图方便,因为我们是住在二楼上,就在楼上窗口朝下屙尿,都屙在下面的冬瓜藤四周,“歪打正着”,竟然使后来结出的冬瓜一个个又长又大,队上社员家没有一户的冬瓜长得我们的好……
孟晓兄好:原来你们桃源也是高粪桶.你们比我们还很些.从二楼"浇"瓜.收获还大些.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2/14 22:17:00

--  
以下是引用七月花在2009-2-14 11:44:33的发言:

      晏生兄的文章总是那样的贴近生活。好文!拜读了。

七月花妹妹好:感谢我们的靖县妹几跟贴!欢迎你到茶座来,茶座是最热闹的地方.你不是知青,但有知青情,在彭姐家一别几个月,甚念,下次到长沙来一定到我家玩.谢谢!



--  作者:游客晏生
--  发布时间:2009/2/14 22:31:01

--  
以下是引用蓝天秋水在2009-2-14 22:05:28的发言:

      同样的命运,

     同一代人,

      同样的感受,

       同一份情。

蓝天秋水讲得好!我们都是同样的命运,有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情!

--  作者:云儿飘飘
--  发布时间:2009/2/15 9:00:32

--  

     酸甜苦辣,啼笑皆非。

     送一副对联:屎落桶中,震动一片荒野

                 尿淋窗外,展开万里宏图

     横批:气壮山河


--  作者:冬去春来
--  发布时间:2009/2/15 10:07:42

--  
晏生形象细致真实的描写,看得我又想笑又想哭,最终忍不住笑出了声,不管下放到什么地区的知青,我们都有共同点,那就是:“艰苦的生活,艰苦的磨炼”。
--  作者:青青
--  发布时间:2009/2/15 19:47:51

--  
笑得眼泪都出来哒,如此的方言作品让人流着泪笑,因为只有我们知青才懂其中味。
--  作者:般若
--  发布时间:2009/2/16 7:14:06

--  
以下是引用东方之河在2009-2-13 19:35:43的发言:

     辛酸的往事,凄然的笑.

     在响声的背后,我几乎有了泪滴.为了生活和生存,其它的一切都淡漠了,这就是知青的所谓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