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天下知青茶座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5)
----  【周末茶话】(2009.01.23)糍粑井的故事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id=28146)

--  作者:张老三
--  发布时间:2009/1/23 0:19:27

--  【周末茶话】(2009.01.23)糍粑井的故事

糍粑井的故事

长沙有个考古研究所,所里有二位研究古井的专家,老吴是研究“水风井”出名的,老刘是研究“泉嘶井”出名的。时间久了,大家不称“吴研究员”、“刘研究员”,而干脆称“水

风井”、“泉嘶井”。二人坐对面,没什么新课题就整天看报纸。这时研究所又分来一位大学生,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的,他没什么研究成果,因此只能被称为“小田”。

2008年秋天,长沙修老城区坡子街,这时发现了一口古井,“水风井”、“泉嘶井”被考古工作队请到了现场,小田也去看热闹。其它的不说,最奇怪的是这井是盖着的,井盖卡在距井面二尺的地方。考古队花了三天时间才把井盖撬上来,井盖直径90公分厚7公分,时间久了,泥土包着,敲起邦邦的响,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水风井”、“泉嘶井”研究了一辈子古井,也没见盖着的井。并且这井盖不知多少年了,也不腐烂,“嘭!嘭!”的响也不知是什么材科。两位研究员都有丰富的长沙历史知识,一个月都拿出各自的研究报告,研究结果都认为古井是清代的,只是这井盖各有各的说法,因此整天论战不停,这小田资历浅,只能在一傍听着。所里没有更权威的专家,因此只得从厦门大学请来了著名学者易教授。易是长沙人,正好乐得回老家。

第二天在所里开了研讨会,易教授坐中间,法官一样,那小田当然只有端茶倒水的份。先是“水风井”讲一通:

井盖是当时长沙太守盖的,材科是花岗岩,因为当时正值灾年,城内谣言四起,讲什么岳麓山蟒蛇到长沙专吃小孩。这太守也不辟谣,他懂些心理学,就做了这花岗岩盖子盖这口井,再在井边开新闻发布会。太守说:“岳麓山的蟒蛇就是穿过湘江从这井里出来的,现在我请丁字湾吴石匠打了麻石盖子盖着,这麻石盖三片豆腐厚,这蟒蛇还出得来嘛?”果然这谣言不攻自破,社会也安定了。这“水风井”当然有些证据,他吴家往上十几代都是石匠,他小时就听奶奶讲过这故事。

“泉嘶井”不同意这个结论,他认为为什么有“市井”一词,就是因为古代人们因为生活需要,经常是围着井说话交流,这井台就相当美国总统布什发新闻的那张小桌子,这洗衣洗菜......大都是妇女的事,难免有人说三道四,有人喜欢说坡子街吴铁匠的坏话,这吴铁匠一气之下,就铸个铁盖把这井盖了。这“泉嘶井”当然也有根据,他上十几代到他父亲都是铁匠。他听爷爷讲过这故事。




--  作者:张老三
--  发布时间:2009/1/23 0:20:13

--  

辨论到这时候,易教授也下不了结论。

快到吃中饭的时候了,只见那收茶杯的小田微微一笑,这易教授何等聪明的人,知道小田笑后面的意思,饭也不吃了,硬要小田发表一点看法。小田讲这井盖不是麻石做的,也不是铸铁的,而是糯米做的。一句话差点把几位老师的杯子赫得掉到地下,世界考古界还没听说糯米做井盖的。

小田的考证如下:

1968年毛主席一声号召,长沙有很多知识青年下放到华容,华容有个集成垸,出产优质糯米,其中最好的是筒子糯,做的糍粑又白又好吃,放几年都不坏。华容风俗还不像其它地方一样做小粑粑,做的都是牛车轮子那样大。第二年冬天有个知青背个车轮大的糍粑带回长沙过年,足有30斤重,这是他的劳动所得,背回长沙想让女朋友一家惊喜一场。.路过洪山头的时候,这知青敝着气不讲长沙话捉了一只鸡。到长沙才发现这鸡不该捉,这鸡一路听长沙话,紧张拉肚子,拉了一些鸡屎,而且还是糖码鸡屎粘在糍粑边上,大冷天的他只好背着糍粑去井边洗干净。他的女朋友就住在这井边,在窗子里看他洗这么大的糍粑,又惊奇又高兴,就唱了一首古老的流行歌曲:

“月亮粑粑......绣个糍粑,糍粑跌得井里…….

这集成垸的知青听得人神,觉得女朋友唱得有味,一不留心,手没有抓稳,那糍粑一滚真的跌到了井里,不大不小正好把这井盖住了。

这小田考证真是太离奇了,没有人相信他的话。还是所长有办法,他把井盖上的泥土用水冲干净,大家一看果然是个白白的大糍粑,仔细看边上还有未洗净的鸡屎印。一切都证明小田考证是真实的。

所长当过工人,他回家拿钢锯过来,找干净的地方锯下一块,40年了这糍粑还一点没有变质,当即要食堂把锯下的一块油炸了,请易教授吃,那天易教授连火宫殿的臭豆腐都没试味,只讲这盖盖好吃好吃。

小田这考证当然也是有根据的,那男女知青就是他的父母,这爱情故事都听过十几遍了,其父母前不久还去过集成垸。

坡子街修成后,那口井不是太古老,本就没名字,就被命名为“糍粑井”。小田也评为副研究员,没人再喊他小田了,就喊他“糍粑井”。从此一个办公室坐了三口“井”。

去年底小田不愿整天上班看报纸,下海了。他在坡子街“糍粑井”旁边的外婆老屋下租了个门面,专门经营华容大糍粑,把那个锯去了一块的大糍粑挂在门口,写上说明,告诉顾客所缺部份是被著名学者易教授吃了。他还注了册,“井盖糍粑”的注册商标贴上去,正好盖住了被糖码鸡屎污染的地方。开业那天老田的房东专程从华容赶来,他们保证发动乡亲们专种糯米,一年四季保证供应正宗的华容产筒子糯车轮大糍粑。

今年过年,大家可去坡子街吃正宗的华容大糍粑,只要讲是老田的插友、网友,小田都8折优惠,但那商标盖着的部份还要请大家保守秘密。


--  作者:张老三
--  发布时间:2009/1/23 0:34:42

--  

借ouyan 的作品,这糍粑比40年前的糍粑小多了.


--  作者:朵朵
--  发布时间:2009/1/23 0:59:51

--  

           哈哈哈!笑SI我了,我还以为张院长是在博古论今讲什么历史故事,作古正经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坐得咯里看完哒,云里雾里搞嘎半天才清白,院长策的是华容的车轮大糍粑哦,你真可以啊!咯长一篇文章把我们忽悠得半天冒搞得陀清,真不愧是神策学院院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1/23 7:04:57

--  
张老三的这篇文章,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把如日中天的易教授都忽悠进来了,有味。华容人要想富起来,县委,县政府应当把张老三请去,打打糍粑牌,车轮糍粑,这可是世界一绝啊!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9/1/23 7:22:28

--  

       张院长这糍粑帖看起来真过瘾,开心.

       把势蓄足,把悬念做大,把胃口吊高,且一本正经,不枝不蔓,又枝伸蔓延,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借古论今,水到渠成,由不得你不信,由不得你不笑,由不得你不佩服.这就是老三哥的策神魅力.

       谢谢张院长为茶话赐来好帖.

以下是东方我与张老三兄约稿的文字:

兄台是一位很幽默风趣的大哥,东方我是久仰和很敬佩的. 今特向大哥约稿一篇,即请为茶座的周末茶话(固顶帖)赐稿,内容如现在淮羽兄的茶话帖类似,抖一抖知青在乡下开心的往事.如何? 盼复.
======================================
东方版主你好!按你的约稿试着写了一帖,还是想让大家开心一刻。但水平有限,只好将就了。祝你新年快乐!
                                   张老三

======================================

谢谢老三大哥.你这茶话帖很开心的.请你能将此帖改为标志性的主题帖名:【周末茶话】(2009.01.23)糍粑井的故事.

再次谢谢.顺祝大哥与雪姐新年愉快.


--  作者:九澧山鬼
--  发布时间:2009/1/23 10:35:28

--  
太有味道了!戏说糍粑,好文章,好情致。
--  作者:乐闲
--  发布时间:2009/1/23 11:27:58

--  
张老三大哥的才华太令人佩服,这样幽默的文笔少见!
--  作者:湖边士
--  发布时间:2009/1/23 13:03:36

--  

呵呵,太有意思哒!

借用一句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大糍粑,大糍粑!

走,到坡子街恰车轮大糍粑克!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1/23 13:27:06

--  
建议此帖可入围2009年度网友最喜欢的原创帖 (当然只是先挂个号,09年毕竟才开始)


--  作者:毛先生
--  发布时间:2009/1/23 15:34:42

--  
有年春节,某知青背了个车轮大的糍粑,兴冲冲赶回长沙过年,路途中他不小心脚一滑,大糍粑滚进了路边粪坑里,“糯米糍粑可是我的血汗啊…”,他连忙把大糍粑从粪坑捞上来,反复用清水将糍粑清洗干净,又背上它回到了长沙。后来,凡吃了他带回糍粑的人都称赞:华容大糍粑就是好吃。可这位知青却不敢透露糍粑在路上的遭遇。
--  作者:张老三
--  发布时间:2009/1/24 23:29:38

--  

谢谢大家的跟帖。

说的是笑话,但每个华容知青都有点糍粑情结。下乡时正是冬天,我们常被好客的乡亲邀去打糍粑,糯米是白天早泡好了的,一家至少是百把斤谷的米,房中间早埋好了一个大石臼,蒸熟的糯米放到石臼中,再用木棍去捣,七八个人捣一阵,然后一个力气大的人会用木棍挑起那团糯米到空中,顺势翻转“拍”的一声又板到石臼里,越捣米越沾越费力,反复几次以后,就差不多了。令人惊奇的风俗是,做的糍粑都特别大,一般的都有箩筐大。做完后主人会拿出白糖,请每个帮忙的人饱吃一顿。煤油灯光把劳动的人影投射到土墙上,满屋子充满糯米的香味,人们围着火坑吃糍粑,收获的喜悦,欢乐的劳动,那个年代这是农民一年到头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候,这有点类似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祭典活动。

现在做糍粑大多用机器,快得多了,但己没有那种欢乐的气氛,上个月杨头、蔡家湾、点点等人回生产队要老乡准备工具,一定要用原始方法做一次糍粑,为的是找回当年那种感觉。

那时华容知青回家如果能背几个大粑粑,父母都会很高兴,切开送人情,会使人又惊又喜。

那年回家上船时,一个知青过跳板不小心,一个糍粑掉进长江,掀起一个小小的浪花,他那沮丧的表情至今还记得。

那首长沙民谣,“月亮粑粑……绣个糍粑,糍粑跌得井里.....至今在华容流传不开,因为华容老乡认为糍粑那么大,不可能跌得井里去。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1/25 10:45:48

--  

想配合一下张院长的文字,重发几张我们去年12月回华容用原生态方式打糍粑的PP,现在华容老乡基本上不用这种老方法了,而是先用粉碎机把泡过的糯米打成浆,劳动强度小多了,而速度则快得多。

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是照杨头要求搞的,现在老乡都用机器打糍粑了

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因时间紧,刚打完糍粑我们就要走,粑粑没冷却不能拿,我们只得用脸盆把糍粑装回来,这是从脸盆倒出来的糍粑,形状不好看,可味道不差。




--  作者:湖边士
--  发布时间:2009/1/25 16:46:32

--  
知青与糍粑的故事确实很多很多!我们也因为做糍粑受到过一次贫下中农的教育咧!

都是粑粑惹的祸


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粑粑可不是轻易就能吃到的东西,糯米粑粑更是与贵客、过年联系在了一块。在湖南各地方言中,粑粑的读音一般是两个平声,唯一例外是常德湖区,先去声、后平声,两字之间还稍带拖音,读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不光读音好听,湖区的糯米粑粑也着实好吃。因为湖区有种在湖荒甩亩种出来的“泅水糯”,米粒晶莹透亮,是一般米粒的两倍长,用它来做的粑粑,软糯清香,套用一句现代广告语,叫做: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因此,刚刚下乡的我们自从吃过一次这种粑粑后,真的就再也忘不掉了。

但是,做粑粑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家有余粮,其次是要有糯米,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土政策不允许做,原因是做粑粑与“备战备荒”的伟大战略思想相违背,是可耻的浪费粮食行为。尽管这样,过年之前,还是有不少人家偷着做。为了过年嘛,只要不声张出去,也基本上没人管你。

所以我们几个知青女孩刚下去时,总有做了粑粑的人家大发慈悲,送几个来给我们解馋。我们在狼吞虎咽之后,舔嘴咂舌之时,就会生出非分之想,唉,哪天我们自己来做一次粑粑,尽情的吃个够,那多好啊!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那年天大旱,湖区是怕淹不怕旱的,生产队种在甩亩的“泅水糯”每兜足有小脸盆粗,秋后家家都分到了数量不少的糯谷。进入阴历十一月份后,每到夜晚,村子里就断断续续传出捣石臼的“通通”声,那是人们在夜色的掩护下,偷偷地做粑粑呢!

我们几个当然也要做了!但要把糯谷变成粑粑,谈何容易!几个女孩儿又没劳动力,今天要请人把谷挑回来,,明天要请人碾米、过筛,后天还要央人抬石臼,等我们把准备工作做完,已经到了冬修水利时间,大部分劳动力都上堤去了。

在石臼里捣糯米可是个力气活,不是壮劳力干不下来,但为了做粑粑而去求队里派劳力,一来名不正言不顺,二来好象队里也没什么劳力可派了。因此,我们谁也不敢去找队里人帮忙,望着那堆糯米无计可施。就在满心的希望快变成失望时,刚抽到大队部当广播员的小L兴冲冲地回来了,她说她已经和大队部机房的几个小伙子说好,明天就来帮我们打粑粑!我们欢呼起来,这下不愁了!

第二天,几个小伙子依约而来,他们都是农家出身,做这活计自然是行家里手,一天时间不到,就大功告成。晚饭由小Y掌锅铲做了好几个菜,招待他们吃得红光满面而去。

由于是大白天做粑粑,响声惊动了不少人,看热闹的妇女、小孩围了一圈。奇怪的是,有几个平时对我们挺热情的大婶、奶奶辈,看热闹时脸上露出怪怪的表情,不但不伸手帮忙,还说了一些风凉话。大G在我们几人中年纪稍长,平时常以家长自居,与队里人打交道也总是她,见了几位大婶的脸色,心里隐隐感觉到了一丝不安,但看着一大水缸的粑粑,又看看兴高采烈的小L、小Y、小G,也就把那一丝不安抛到了九宵云外。

就这样过了几天。期间我们每天或油煎拌糖、或加青菜水煮、或埋入灶底煨香,变着花样把粑粑尽情地吃了个够!非分之想得到了满足,那滋味,别提有多爽了!

就在我们口舌生香地讨论过年时各带多少粑粑回长沙时,生产队政治队长“铁老爷”从堤上回来了。“铁老爷”腿有残疾,走路不平稳,只见他一路颠簸着来到我们屋门前。“队长,吃粑粑啵?”我们用学会的方言热情招呼,全然没注意到他那张黑着的脸,“还吃粑粑、吃粑粑,都吃出惶昏来哒晓得不?”队长声色俱厉的回答,象一棒子打在我们头上,我们完全蒙了。“小L,支书喊你马上回大队部去!你们啊,就等起挨刮吧!”撂下这句话,“铁老爷”拂袖颠簸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我们面面相嘘!

小L不敢怠慢,马上起身追着“铁老爷”往大队部赶,大、小G及小Y半天回过神来后,才觉得事态严重,一定是有人在大队领导前告了状,我们做粑粑的事情东窗事发了!谁都知道,当时的政策、特别是土政策,都是看人来执行的,老百姓常说的“政策政策,正也正得,侧也侧得”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管他是正也好,侧也好,总得有对策才行,可我们商量来商量去,也商量不出什么好对策来,只好泥巴罗卜吃一节揩一节,走一步,看一步了。

在忐忑不安中过了一天,傍晚时分,小L搭啦着脑袋回来了。她的身后依次走着大队民兵营长、某副支书、铁老爷。还好,那个文革造反起家,笑里藏刀的治保主任没来,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小L眼圈红肿,泪痕犹在,显然在大队部已经被刮得可以。此时我们又不敢问她什么,只赶紧搬来几把椅子伺候领导坐下,然后低头站在一边,等着未知的惩罚来临。

民兵营长咳嗽了两声,他要讲话了。这人是位退伍兵,虽然小眼睛一眨一眨的脸上总是透着坏笑,但还算正派,平时对知青也不错。这次由他牵头来处理问题,估计不会太严重。

果然他开口了,从国外形势讲到国内形势,从阶级敌人的破坏讲到知青接受再教育的必要,洋洋洒洒,总有十来分钟,而我们听懂了的是:既然粑粑已经做了,想把它变回糯米已不可能,不过这种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备战备荒的伟大战略部署,必须要作出深刻的检讨。

只是检讨?这太简单了!他的话里帽子扣得虽大,但那年月检讨谁不会作呀!大G先说了,大意是:今年队里大丰收,糯谷分得多,这是贫下中农与天斗、与地斗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我们被丰收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备战备荒的伟大战略部署,做了这么多粑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此我做出深刻的检讨,保证再不发生这种事情。接着小Y、小G也表了态,意思大致相同。

看到民兵营长脸上又逐渐露出了坏笑,我们以为没事了,也跟着傻笑起来。这时一直绷着那张大柿饼脸坐着的副支书开口了,“检讨作得还可以,只是粑粑怎么处理呢?”天啦!不是要把我们的粑粑没收吧?要那样,我们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啦!刚绽开的笑脸立马收了回去,空气又紧张起来。

还是小L脑筋转得快,她接过副支书的话头:“我们就不吃饭了,早上吃粑粑、中午吃粑粑、晚上吃粑粑,一定把它们吃完,坚决不浪费!”此言一出,副支书的大柿饼脸绷不住了,他带头笑起来。见他一笑,我们也控制不住的放声大笑,似乎要将满腹的委屈随笑声一起释放干净!

“铁老爷”这时才发言,他说领导的意思也不是要没收粑粑,只是要教育我们懂得爱惜浪食。还有以后这些事嘛,尽量叫自己队里人干,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至于粑粑,今天领导来辛苦了,包一些给他们拿到大队部去,另外队里有几户困难户,送一点给他们,当然,你们自己还是要留大头的。

还能怎么办?只能照领导说的办了!望着大队领导满意而去的背影,看看剩下的半缸粑粑,我们觉得真正的接受了一次再教育,我们顿时也明白了许多许多……的道理。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9/1/26 11:21:00

--  

今天是大年初一,冒吃糍粑,专来听院长的糍巴故事。

故事尚未读完,早已多次捧腹。不愧是院长,策笔居然还胜过策嘴!

春节团拜会特邀院长率发烧色友出个策神节目,院长己经闭门排练好久了,必将成为整台晚会的一大亮点,到时候女士们一定要准备好小手帕(餐巾纸也行)擦眼泪,血压偏高的朋友要事先吃降压药,心脏负荷重的朋友要带好救心丸……


--  作者:张老三
--  发布时间:2009/1/26 12:23:21

--  

谢谢蔡家湾的跟帖和照片,使大家可以见识到华容乡下打糍粑的劳动场面。明明有机械加工,提出来要用原始方法,老乡们不会觉得奇怪吗?不要说准备那么多米,就是那个石臼要找出来洗干净、安放好,还有那些木棒要配齐,大概也不容易,这可能只为你们这些知识青年老乡们才会去那么劳神费力。没有寒冷的黑夜,不是饥饿,大概还是难得找回过去的感觉来。

谢谢湖边士的帖子,这么曲折的故事,这样生动的文章,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主帖,可气的是铁老爷这些人还是夺去了你们的劳动果实。也许天高皇帝远,我们下放的地方农村忙着生计,没产生什么造反派,也不会禁止做糍粑,民风也温和,有什么事只有大队干部让着知青的。华容的优质糯米“筒子糯”外形和你描写的一样,因为优质产量就不高,因此不让多种。我离开生产队到岳阳后,队里干部找过我,要帮忙联系氮肥厂买尿素,一再讲“给那个帮忙的送一担筒子糯”,可见这糯米是进得贡的东西。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1/27 23:22:14

--  
以下是引用淮羽在2009-1-26 11:21:00的发言:

今天是大年初一,冒吃糍粑,专来听院长的糍巴故事。

故事尚未读完,早已多次捧腹。不愧是院长,策笔居然还胜过策嘴!

春节团拜会特邀院长率发烧色友出个策神节目,院长己经闭门排练好久了,必将成为整台晚会的一大亮点,到时候女士们一定要准备好小手帕(餐巾纸也行)擦眼泪,血压偏高的朋友要事先吃降压药,心脏负荷重的朋友要带好救心丸……

               久闻院长之“神策功”,果然不凡,去年周先生的画展会上。和雪雪在家排练嗒一通晚的“敖包相会”,是否经过改版,包装,隆重亮相团拜会?那可不是准备餐巾纸的问题咯------。


--  作者:六毛
--  发布时间:2009/1/29 10:38:18

--  

"把势蓄足,把悬念做大,把胃口吊高,且一本正经,不枝不蔓,又枝伸蔓延,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借古论今,水到渠成,由不得你不信,由不得你不笑"----------

从开篇笑到尾呢!!!

张老三,你太有才了!!!


--  作者:东门的oy
--  发布时间:2009/1/30 21:54:55

--  

  认真拜读,笑到最后。感受是糯米糍粑比艾粑粑有味多哒!


--  作者:云儿飘飘
--  发布时间:2009/1/30 22:55:22

--  

   我下放的大围山也有这种糍粑,做法相同,不同之处是糍粑打好后放在一个大簸箕里,撒一些干红薯粉,用擀面杖把糍粑擀平,趁热切成寸把大小的方坨坨,再拌一些干红薯粉就行了,冷了以后装在布口袋里吊在楼上通风处不会坏。往年过年回家能在浏阳街上买着,总要大饱口福并买不少带回来,今年回家扫街多遍,只有机子磨的米粉坨坨,未寻着正宗打的糍粑,冒得口福,令我遗憾不已。

    第一时间看了张院长的糍粑井,让我笑痛肚子,今天是看第三遍,忍不住写上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