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虒老镇过去是汶川县的县治所在,直到1953年汶川县城才搬迁到威州镇,照说这样的古城应该留下很多历史文化遗迹,但我们进到绵虒以后,发现真正留下来的东西实在不多。找村民了解,其实人为破坏的很少很少,文革中打掉了几个菩萨,完全是由于从来没有保护历史的概念,听任这些遗迹自生自灭,时间一长能够留存下来的东西就很少了。再加上绵虒古城并不大,又建在高山的山根之处,地震泥石流的破坏一直非常严重,也加速了历史遗迹的消亡。
这次为了重建绵虒镇,我们也向村民请教过镇里还有那些历史遗迹,但说起来真正可以恢复的可能也就是禹王宫,其他如早已残破不堪的县衙在震后建立安置点时完全推平了,而文庙武庙观音庙震前早已消失殆尽,据说震前县旅游局派人来寻找文庙门前的大石狮子,挖地三尺也没找到。电影《羌笛颂》当中有一棵大树的镜头就是在原来的绵虒小学(再早一点是县里的文庙)里拍的,后来为了给小学添置课桌座椅,把大树砍掉,一颗树的木料做成了全校所有的桌椅板凳。至今人们提到这件事,还显出一张很得意的表情,显然觉得做了一件占便宜的事,可惜的是,这几十年所占的便宜与大树几百年的成长过程孰重孰轻,又有谁说得清?
这样一来,绵虒镇的恢复重建,实际上不得不重头再来。珠海在规划绵虒新镇的时候,是希望把它按照一个宜居的旅游城镇来设计的。除了城镇所必需的学校、医院、政府、市场以外,希望借助于大禹故乡的名义,开发出适合于旅游服务的设施。有古香古色的城门和禹王宫,有恢复原貌的老街,有文化中心,还有符合现代风格的禹王广场和渔女公园。当然,这两个广场还具备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灾难来时人们逃生避难的处所。在震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的评比当中,珠海的几个规划设计项目全部得到最高分,最后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为什么最高分却不是一等奖,其中的原因不必说白了吧?)。
这次除了绵虒小学是必须交工在9月1日开学,还有一个水质净化站也交工投入使用,水质净化站设在大溪沟的半山腰,为的是处理过的水不需要加压就可以直接供镇上和几个相邻的村庄使用。大溪沟据说往上走还有很远很高,走到头要一个多星期到十天左右,山顶有一个火山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池,可惜我们一则没这个时间,再则也没这个精力。镇里其它较远的河坝村以及八个高半山村,就只能就近取水,建个大一点的蓄水池,使用天然泉水了。
绵虒镇以前有一所中学,地震时曾被一块恶石砸死了12个学生,这次按照汶川县的规划,全县只设两所中学,汶川一中和石磨中学。但是重建开始了一段时间以后,几个乡镇的村民提出到这两所学校上学太远,要求增加一所中学,最后决定在绵虒镇的江边建一所民族中学,现在主体建设也快差不多了,明年可以招生。汶川县的福利院也是由我们负责建设,位置在离镇上不太远的地方。
其他的援建工程现在全面展开,尤其是村民安居工程和卫生院、文化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都进入了建设的关键时期,目标是今年年底,广东省的汪洋书记过去剪彩。
年底绵虒将会更精彩。
震后的绵虒。过去绵虒镇其实很小,只有沿山边的一条半街,这半条街是从老街接到371国道的一段。国道靠河的一边除了少量的农田主要就是河滩地。
这是那半条街。街边有我上次来住的房子,现在已经在临街的一面开了店面。还有被我们誉为国宾馆的豆腐庄,可别小看这个豆腐庄,省长都在这里吃过饭。
新镇的规划。立在路边,可以让村民今早看到自己的未来。
新镇已经可以看到雏形了。新修的街道后面是绵虒老镇,可以看到新镇至少是老镇的四到五倍。最下方的河滩地上是将来的渔女公园,其右边是正在建设的民族中学。右上角大桥的旁边是绵虒小学。
珠海大道?渔女公园?珠海的渔女来到大禹故乡,与大禹作伴了。
在建的民族中学,因为是追加的项目,所以今年秋季无法开学。
镇政府和珠海援川工作组目前都住在板房里,当然比较起去年住在危房和帐篷的时候还是要好多了。
大溪沟水厂,设备简单一些,但也够用了,可以供4000多人用水,目前镇上和附近的几个村大约2500-3000人。
远处的村庄和高半山村则是修了这样的蓄水池,好在人不多,用水管接到村里去也算方便,唯一不便的是如果下雨,水可能有点浑。
文化中心。这个地方是原来的绵虒中学和绵虒小学的地方,最早是文庙,如今建文化中心,也算回复原有的用途了。
卫生院,右边的半截楼是老卫生院的一部分,在新楼投入使用之前,还得在这里接诊病人。卫生院旁边是仅存的一截老城墙,还得保护下来。
213国道旁,一间省旅游局定点旅游饭店,已经被山上的巨石埋得差不多了,但一棵紫薇树却在石缝里盛开。
这次我们好几个部门还与汶川县的对口部门签定了合作协议,目的是恢复灾区的生产,灾区的经济。重建其实只是帮扶的一部分,关键的还是要恢复生产恢复经济,这样灾民才能真正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