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郴州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49)
----  各位请注意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9&id=41395)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6/13 11:54:33

--  各位请注意

请点开下面网页,是哥巴的东东。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


--  作者:小曼
--  发布时间:2009/6/13 15:14:49

--  

哥巴在凤凰网上发表的[我的上山下乡四部曲]

写出了我们知青的心声和命运.再配上当年的照片和报刊,使人催泪俱下.我佩服他将当年的情节记忆犹新.

那种强劳力到现在我还后怕,真不知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也不知道当时是什么精神支持我每次光荣地完成了任务.特别是每每轮到挑水我就害怕,我本身就矮小,身高不到一米五,体重不到七十斤.[七十斤跌跎,这是当年大家给起的外号]每担近百斤的水一天要挑几十担,到收工一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根本不想吃东西,像一只死狗一样躺在那里,一年复一年,一曰复一曰总算挺过耒了.

哥巴的文彩更使人仰慕.值得大家一读.

详见下面网址:《我的上山下乡四部曲》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zhiqing/tanshitong/

你的不惑青春代表了我们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不惑与记忆,谢谢你让我们又回忆到了过去,感叹起青春,感叹起时代,从不惑的儿女到了白发苍苍,为人父母为人祖辈,而且这篇文字也应该给我们的下一代好好一起分享!给予教育!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6/13 16:09:53

--  

《桂阳知青》你要多支持。。。

个人史

谭世通:我的上山下乡四部曲

今天,我们这批知青老了,都已退出“历史舞台”,甚至不断有人在退出人生舞台。我祝愿仍健在的患难伙伴都有一个不错的晚年。[详细]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6/13 16:21:32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不是从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才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就已有一百几十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战天斗地”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当然,文化大革命的1968年开始的,是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文革前的上山下乡运动,虽然也在学校、街道展开,但规模要小得多、影响面也窄得多。

文革前的上山下乡,在人员构成上与文革中的上山下乡也有些不同。

文革中、尤其是老三届上山下乡,是“良莠不分”的。正册上的、另册上的,红五类子弟、黑五类子弟,有背景的、没背景的,全得走。而文革前的老知青,则可以说全都是“另册”上的人。

文革前的老知青,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升高中升大学的考场上被刷下来的应届毕业生,小部分,则是城里积累下来多年未能就业的“社会青年”。而当年一个学生之所以被从上高中、上大学的考场上刷下来,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业成绩差、思想品德坏,而是“家庭出身”不好。而一个“社会青年”在家呆了一、两年甚至三、四年仍得不到招工机会,不是出身差就是其家庭没有任何“背景”,在“公家”毫无人脉关系……。

我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上山下乡的。

谭世通,1948年5月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武汉大学毕业后信奉教育救国,抗战时起至1949年在家乡创办女子中学,为校长,惹下"历史问题"。 1964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师院附中初中毕业,却未能得到上高中的机会,遂于1965年9月上山下乡到湖南桂阳县樟市人民公社。先在由知青组成的樟市公社第二农场。文化大革命中,农场陷于瘫痪,并于1968年11月撤销,谭世通被安排到樟市公社桐木大队岭下生产队插队落户。 在农村当了"新式农民"9年后,由于能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又吃苦耐劳,在贫下中农的一再推荐下,终于在1974年10月被吸纳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湖南衡阳师专体育科学习。现为广州港技工学校体育高级讲师。

返回知青首页】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


--  作者:友情周末
--  发布时间:2009/6/13 16:32:07

--  

最新评论

已有评论1条 显示0条  

【凤凰网友】
湖南省长沙市 222.51.22.* 发表:2009/06/13 16:24
顶。。。《谭世通:我的上山下乡四部曲》

让我们记住历史,让历史记住我们。。。

【知青公共频道】


--  作者:蓝天秋水
--  发布时间:2009/6/13 18:51:41

--  

   认真拜读了,真是写出了我们同年同月同日同一辆火车下乡知青的共同遭遇,真是百感交集!我要把它推荐到华塘去。

  谢谢你,哥巴兄弟!


--  作者:远哥
--  发布时间:2009/6/14 6:45:33

--  
让我们记住历史,让历史记住我们。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我们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一代!
--  作者:晴天蓝蓝
--  发布时间:2009/6/14 17:32:43

--  

        拜读了哥巴的大作,我想知道你怎么把文章发到那上面的,有些明白的事在湖知网是禁止的。虽然都知道,但为了网络的存在,我们只能遵守。我们同时代的人,经历相似了,虽然有不一样,但大体是一样的。从幼稚的心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被打入另册。没有做过错事,但从小就低人一等,被强行剥夺受教育的权力。你们劳心伤骨,又遇到强悍的所为领导。那时是不通人情的,教育后一代不要人性,社会破坏了人的同情心。要父子革命,与家里划清阶线。把弟子规,三字经说的好的人性统统破坏掉,那个时代就是要破四旧。文革更是推波助澜,好的东西全说成是四旧了。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并且摧残人性,文章里的陶技师是时代的牺牲品。那时这样的人也有很多。可惜他们都死了,若地下有知,我不知他们会怎样为自己申斥。邓云玉吧,她现在还在吗?她会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吗?我常对我的父亲说,你胜利了,你看到了这一天,太多的人冤死了。谢谢你的好文章。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6/15 9:01:38

--  

谢谢小曼姐,友情周末版主,蓝天秋水版主,远哥,晴天蓝蓝版主对拙文的支持与理解.

另回晴天蓝蓝版主,拙文不是我自己贴上凤凰网的,而是由凤凰网编发的。去年凤凰网发了一个公告,征集“知青个人史”,并公布了一个投稿的电子邮箱,我就将拙文和一些照片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