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江永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48) ---- [转帖]无声的群落和邓鹏教授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8&id=57247) |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9/12/14 7:48:44 -- [转帖]无声的群落和邓鹏教授
主编:邓鹏 邓鹏主编他去年在各大名校举办学术讲座:《无声的群落—“文革”前老知青与知青研究》。 他在西南大学举办学术讲座时,一共讲了三个小时,完毕后,仍被西大学子团团围住,欲罢不能,讲到精彩处,西大学子均报以热烈掌声。 在2008年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上邓鹏的学术论文《上山下乡运动和毛式乌托邦》作为精选学术论文在会上交流。这是他在45年风雨之后,用理性的思考,客观的评述,展望的眼光来对待历史。其中包括64、65年老知青的《无声的群落》。是对知青一代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45年后的今天,一批当年下过乡的老知青,想以各种方式把各自的亲身经历来还原,拼接历史的真实全貌,用深入的理论思考,探讨历史背后的许多真实的动因。对知青问题在开展调查研究,让“知青”这个人类历史上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名词得到能让后人充分理解和诠释,也是对所经历的时代所积累的感受和沉淀为历史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资料: 邓鹏教授曾经是大巴山的老知青,他的第二故乡达州市电视台也专程采访了邓鹏教授,我拍下这组PP。 |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9/12/14 7:49:29 -- 邓鹏一九六四年初中毕业后就下乡,一九七八年以四川省文科状元的成绩考上川医英语师资班,一年后本科毕业考上川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一九八五年被公派到美国作访问学者,获得“美国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历史所受到的专业训练,加深了他对历史的情感和认识,并掌握了史学的研究方法。因此,他要用史学的方法,真实、准确地记录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群特定的知青的生活、心理轨迹。他正是这本《无声的群落——重庆一九六四、一九六五老知青回忆录》的主编。 ■在中国四十年的知青运动史上,除了人们熟知并且掌握了知青话语权的“老三届”以及稍后的“新三届”,还有一个“无声的群落”,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被剥夺了学习和工作的权利,到广阔的农村成了他们无可奈何、保持尊严而又充满革命幻想的惟一选择。由于背负着为父母赎罪的十字架,这群被边缘化的“文革前”“老知青”经历了比“老三届”“新三届”们更为惨烈和悲壮的人生,身心备受磨难。他们大多是1949年前后出生,与共和国同岁,身不由己地融入了共和国的每一次风云变幻。他们的道路是共和国道路一个侧面的小小缩影,他们曲折的心路历程反映着共和国的曲折进步。 ■“老知青”是一个被血统论制造出来的卑贱群体,他们付出一切努力,不过是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为了活得像个人,却要付出血泪甚至生命的代价——而这本应该是成为神的代价。四十年来,他们从未发出过自己的声音,他们甚至被知青史的研究专家和已成蔚然大观的中国知青文学写作群体所遗忘…… “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无声的群落!” ——这是重庆籍万源知青邓鹏给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群体的整体定位。的确,知青运动四十年来,尽管知青读本已经经过了“青春无悔”、“劫后辉煌”到“生存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种种思潮,但这群文革前就下乡的老知青,至今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至于对于知青的历史,往往被人们误读为始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毛泽东的动员。 ——这也是重庆出版社最近推出的“重庆一九六四、一九六五老知青回忆录”的总标题。这些沉默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老知青,终于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形成了这部“血肉文本”,不但填补了中国知青史的原始空白,更是对生命尊严的绝对肯定,对生命历程的庄严巡礼。 邓鹏现在是美国海波因特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然而,上山下乡那段艰难的岁月,却在他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十多年前,偶然看到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虽然这本书写的是支边青年,但是其中的故事和作者的思想却触动了邓鹏的内心。“它使我强烈感到有必要把我们过去的那段历史记录下来。”于是,每次回国讲学,他都要在朋友中反复提起这件事情,制造舆论。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事情一拖就是十年。直到二OO二年,邓鹏有了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那次回国,一些朋友说我老了。我心想,你也老了呀!人到了中年过后才能体会人生苦短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回首往事,大巴山的记忆好像就在昨天,而我们都两鬓染霜了。”更让邓鹏悲愤的是,当年他所在的林场,已经有4个老知青离开了人世,老知青都已开始步入人生暮年,邓鹏担心,“我们这些人的黄金季节正在过去,有的人可能因为疾病而丧失写作能力。” 中国知青运动的一支孤旅 就这样坐着大卡车来到广阔的农村。 |
-- 作者:六旬童 -- 发布时间:2009/12/14 15:52:35 -- 摘引“笑对人生”发言: “……被人为地剥夺了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在这些本来品学兼优的青少年心里引起了极度的惶惑与失落,留在城市当“社青”为他们不齿,就业前景又渺茫而暗淡,而父母的历史问题所造成的“原罪”又无时无刻压得他们不能抬头。强大的政治攻势不仅在客观上形成了无形的舆论压力,而且在主观上也激起了当年许多老知青乌托邦式的英雄主义梦想,上山下乡成为这些不更事的青少年唯一体面的出路和一了百了的解脱。 自幼长在红旗下,品学兼优志不群。 原罪强加成孽子,无辜年少欲何从? |
-- 作者:冷弦旡凝 -- 发布时间:2009/12/15 11:19:47 -- 谢谢笑对人生君的转贴.我读过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它荣获了1999年.全国报告文学奖.看了催人落泪令人深思,是一部知青历史.是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觉得,如果要后代了解我们和我们所代表的时代以及社会潮流,必须要有一些资料,比如我们留下的文字,我们的照片供后人研究。将来百年之后,或者更久远,后人可以触摸到的这些东西。作为生命、作为存在.我们都会衰朽,我们都会成为过去,但是我们留下来的思想和感情的记录是可能达到不朽的。” |
-- 作者:淡淡秋月 -- 发布时间:2009/12/15 12:13:07 --
看了这篇转帖,才了解了邓教授的情况和经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钦佩于他的聪明才智和敬业精神,欣喜于《无声的群落》经过六年时间终于发出了沉重的呐喊!更感动于邓教授为主编和出版“无声的群落”、为还原,拼接历史的真实全貌、为“文革”前老知青这个弱势群体终于能通过这本书,在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史册上留下一鳞半爪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巨大努力!! 谢谢笑对人生君的转贴. |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9/12/17 1:08:13 -- 转贴 《无声的群落》《无声的群落• 续编》是我们人生的文化盛宴。在中国,这大概算是一个奇迹。奇迹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在于它的过程,即以一种民间的力量,渐进式地推翻了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切权威的武断,修正、补充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这个重要篇章。众多知青参与到历史的回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它使少数人把持的文学和史学从象牙之塔走出,去接近民众,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且重新焕发出生机。《无声的群落》《无声的群落• 续编》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诚如主编邓鹏在《前言》中所言:“《无声的群落》的文章是老知青人生经历的忠实写照,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史,也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可以预言:这些证词般的文字必将成为社会史学和文学创作的无价之宝。” 《无声的群落》《无声的群落• 续编》就是一首用历史和生命的音符构成的双重变奏曲,一部荒诞年代中岁月如歌的《命运》交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