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江永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48)
----  读《离别廿五年 兄妹回安乡》有感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8&id=52035)

--  作者:桐子李
--  发布时间:2009/10/11 18:03:24

--  读《离别廿五年 兄妹回安乡》有感


    我是江永知青,因此会常常光顾《江永知青》这个栏目。感谢网站管理人为我们这群年过花甲的江永知青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歌颂善良、刻录美好、传递友谊的平台。我沒有注册,就不能发帖,本来也沒打算发帖。拜读了“乐乎”写的《离别廿五年兄妹回安乡》后,思绪万千、泪水夺眶而出,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也想写几句话的冲动。


    “相濡以沫”这句成语在《百度》的解释是:“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这四个份量是如此之重的汉字,通常多用在形容夫妻关系。“乐乎”在文中用来比喻都是知青的兄妹情感,是何等贴切,又震撼着我的心灵!


    我沒有弟弟,只有一个妹妹,她比我小一岁多,跟“乐乎”的妹妹应该是同年的。小时候我常牵着她到烈士公园小溪旁用旧蚊帐布做的小网捞鱼虾、捉螃蟹,到岳麓山捡毛栗子、摘映山红,到湘江边嬉水、砌沙堆……。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我还曾带着她到河边去推过板车。推完板车后,精疲力尽、喉干舌枯,从拖板车大人给的几分钱里,拿出一分钱买上一杯路边茶摊上的凉茶,我送到她嘴边,她又推给我……。


    十六岁那年我到江永插队落户当了知青,第二年她初中毕业(还不到十六岁),没去学校安排的知青安置点却申请来到了我的身边。五年后我们又转点到了比江永更穷更苦的“苗疆腹地”。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当年她帮我缝补衣服;她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在火坑里煨熟的红薯递给我;她卷着衣袖裤角,在猪牛栏里出粪、在山间小道上挑柴、在田坝里撒肥、担谷、在生产队豆腐坊忙碌、在养猪场喂猪、杀猪……,这些片断,就如同电影一般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一辈子也抹不去了!


    回到长沙后,我们都成了家,八十年代她移居去了她出生的那个城市。虽然天各一方,但是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关心、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不止一次地对我说:“等老了,做不动事了,我就回到长沙来,我们又可以在一起了。”实际上她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也实实在在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本世纪初的第一个春节刚过,我突然得知她得了难以治愈的重病,在五雷轰顶的恍惚之中我爭分抢秒、千方百计为她联系到国内最著名的专家亲自为她主刀动了手术。手术后亲友们为了延续她的生命也想了很多办法,她一直都很配合治疗,为了安慰大家,痛苦中脸上还时时露出微笑……。


    那一年的六月二十三日我整天惶恐不安,一夜沒合眼,心里老是想着她。当即我把这种极度的不安告诉了也在江永当过知青的妻子,妻子说:“妹妹可能不好了!”事后得知,她就是那天离开了我们。


    今天再翻开当年的日记,我觉得那是她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们彼此在相隔数千里的地方尽力地找寻着对方,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传递。


    在反复阅读了“乐乎”刊发的帖子后,我为“乐乎”兄妹今天的快乐和幸福高兴;为这对一同从患难中走过来的兄妹感动;为“乐乎”兄妹有一帮农民朋友喝彩(中国的农民是最善良、最真诚、最朴实、最重感情的人!是他们的不嫌弃和帮助,让我们走过了人生最难的岁月。这是我,一个在三个地方当过十年知青的老人的感悟。)苦去甘来,“乐乎”兄妹在照片上展现出来的快乐和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我的妹妹还在,我会再牵着她的手,到她当过知青的地方,到曾哺育过我们的那块土地上,拍上一些和“乐乎”兄妹一样的照片。


    妹妹爱吃水果,她移居的那个城市有许多五颜六色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她常对我说:“什么水果都沒有江永的桐子李好吃!”桐子李是出产在离我们生产队不远的大山边村落里的一种水果,个头有如桐子般大,皮特别薄,成熟的时候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黄色玛瑙,咬一口如同吸入了搅拌着桃子、甜橙、荔枝、龙眼、甘蔗的果汁,清爽香甜,风味独特,让人难以忘怀。九十年代的一个七月下旬,我和妻子曾陪同妹妹去过一次江永,但那次去的时候已经过了桐子李采摘的季节,因此她沒能品尝到她钟爱的桐子李。


    屈指一算“病退”回到长沙又是三十多年了,青年人变成了老年人,然而对江永的思念却在与日俱增。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曾十多次返回那块魂牵梦绕的土地。几年前在我的劝说下,一位做过很多善事的香港朋友决定委托我在江永建一所小学。本着“要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的原则,学校选建在条件最差、沒有通车、甚至当年连知青都沒有安排过的地方(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孩子们坐在用土砖砌的教室里,墙壁已经开裂,窗洞是用塑料布遮挡的,教室里可以看到透过瓦的缝隙射入的光束,孩子的书包有的是用装过化肥的塑料编织袋做的……)。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二OO五年六月,一所占地面积比原来大了数倍、并有一栋用钢筋水泥建造的两层教学楼的小学落成,我陪那位捐资建校的香港朋友参加了学校的竣工仪式。当时正是桐子李成熟的季节,于是我请江永的朋友为我买一点桐子李。拿到桐子李的那一天,正好是六月二十三日。江永的朋友告诉我:“桐子李已经退化了,个子小了,味道也不如从前了。”但是我很滿足,这是我亲爱的妹妹喜欢的桐子李!


--  作者:桐子李
--  发布时间:2009/10/11 18:18:36

--  

我是第一次发岾,刚才文章不能分段,现已调整好了。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9/10/13 1:22:38

--  

十六岁那年我到江永插队落户当了知青,第二年她初中毕业(还不到十六岁),没去学校安排的知青安置点却申请来到了我的身边。五年后我们又转点到了比江永更穷更苦的“苗疆腹地”。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当年她帮我缝补衣服;她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在火坑里煨熟的红薯递给我;她卷着衣袖裤角,在猪牛栏里出粪、在山间小道上挑柴、在田坝里撒肥、担谷、在生产队豆腐坊忙碌、在养猪场喂猪、杀猪……,这些片断,就如同电影一般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一辈子也抹不去了!

你的文字娓娓而来,是在如流水一样清纯,感人至深,谢谢美文,有了第一次,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你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