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江永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48)
----  [分享] 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8&id=47199)

--  作者:呱叽村溪流
--  发布时间:2009/8/15 12:32:00

--  [分享] 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1968年 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

  大串联旷课闹革命的几千万青年,终于让左派领导人也头痛起来。

  在利用他们完成权力重组之后,几次复课的命令下达,却无法收拢红卫兵们的心。经济实际停滞,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老三届”共有400万人在城市里无所事事。是年底,毛泽东一声令下,他们打起背包,“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1978年,全国共有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此前,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上山下乡运动一个纲领性文件。1965年中央办公厅为此发布了通知。从此,上山下乡被列入党和国家重要的日常工作范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号召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1978年12月10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被中央批转。这次会议及其形成的文件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会议提出:还要坚持上山下乡,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范围、有条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尚需动员下乡的不再插队,要因地制宜举办知青场、队,国家给以优惠政策;已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要逐步给予解决,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决;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到1981年底,国务院知识青年办公室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  作者:临风独酌
--  发布时间:2009/8/15 14:05:18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你老兄躲到哪去避暑去了?这么久都不露面,害得我有问题老师都找不到.

其实一提上山下乡人们就说1968年,我们六几年时就自认是"刘少奇的知青",因为每次省委慰问团来也是这种口径,我们68年以前的知青都只能是吃"傍片".


--  作者:呱叽村溪流
--  发布时间:2009/8/15 20:58:43

--  

1963年开始下放农场,

1964年打出上山下乡的口号,

1965年继续大批上山下乡。

而64年光江永县就下去了六千多!

这批老知青们现在还活着的不知还剩多少?

湖知网上能见到的更是难得!难得!

多希望他(她)们也能学会上网,来湖知网看看,说说心里话!


--  作者:呱叽村溪流
--  发布时间:2009/8/15 21:18:34

--  
以下是引用临风独酌在2009-8-15 14:05:18的发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你老兄躲到哪去避暑去了?这么久都不露面,害得我有问题老师都找不到.

其实一提上山下乡人们就说1968年,我们六几年时就自认是"刘少奇的知青",因为每次省委慰问团来也是这种口径,我们68年以前的知青都只能是吃"傍片".

谢谢惦记!

  这次回长沙一个多月,感慨万千!酒没少喝,话没少讲,累没少受!热得够呛,故土难舍。

  唯有一事,让人难受:老知青老啦!健康差了,用了很多时间陪伴知青老友,他们都是主治医生背后告之:还有三个月的阳寿…

  值得欣慰的是,心态都特别好,谈笑风生,充满活力!老知青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真的是过好每一天才是真!

  让我们为老知青们祝福吧!


--  作者:火土重生
--  发布时间:2009/8/15 21:32:56

--  

   请问楼主是哪方知青?据文革时期的了解,江永知青共7000人,是62、63、64、65四个年份去的。

   63年底铜山岭农场共下知青200多人,64年初退回长沙100来人,后来64年下来的学生国家就没有叧给“安置费”而用退的人费用作抵,农场还赚了一笔钱(63年标准是1000元/人,64年标准是350元/人)


--  作者:笑对人生
--  发布时间:2009/8/16 7:48:38

--  
以下是引用呱叽村溪流在2009-8-15 21:18:34的发言:

谢谢惦记!

  这次回长沙一个多月,感慨万千!酒没少喝,话没少讲,累没少受!热得够呛,故土难舍。

  唯有一事,让人难受:老知青老啦!健康差了,用了很多时间陪伴知青老友,他们都是主治医生背后告之:还有三个月的阳寿…

  值得欣慰的是,心态都特别好,谈笑风生,充满活力!老知青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真的是过好每一天才是真!

  让我们为老知青们祝福吧!

哦哦,真的好牵挂你,今天看到你好亲切,好在你今天有一个交代,看了很使人欣慰,你讲的对:

值得欣慰的是,心态都特别好,谈笑风生,充满活力!老知青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真的是过好每一天才是真!

  让我们为老知青们祝福吧!


--  作者:临风独酌
--  发布时间:2009/8/16 12:53:38

--  

1

析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

米鹤都
“上山下乡”一词,源于1956年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拟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纲要提到,“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实际上的上山下乡,还早于此。起初,为解决中等学校无法容纳过多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的困难,目的是让这些失业人口到农村去解决吃饭问题。此时又逢合作化运动兴起,毛泽东指出: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至1957年秋,据称有200 万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参加生产,但是其中城镇人口不到百分之一。(注:刘小萌:《中国知青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 页。 )1960~1965年,可以说开始进入上山下乡运动的序曲。根据当时经济调整、压缩城市人口的需要,也为配合“以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政治形势,各大城市都有一批批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当农民。全国大约有数十万知识青年前往农村。当时的报刊,也不断出现对上山下乡的宣传。如周恩来到新疆视察工作,还专门抽空接见了一些来自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代表,以示重视。
    真正被称之为“运动”,或者说本文要讨论的上山下乡运动,则是从1967年下半年开始的。起初,它显然和毕业生的正常分配相关联。至今仍被称为“老三届”的1966、1967、1968届中学毕业生,1967年后开始被陆续分配到郊区的一些工厂、学校、煤矿等工作。
    当年政府是为解决就业难题而推出上山下乡。另一方面,当时一部分红卫兵们,对愈演愈烈的派性争斗不满,对“斗、批、改”停滞不前不满,他们认为:革命到了这一关头,知识分子如果不能与工农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于是,从1966年底大串联的后期,便陆续有些青年知识分子自发到边远的农村或农场去长期劳动。1967年,以北京25中的曲折和北京师大一附中的何方方为代表的首批红卫兵成为开路先锋,拉开了全国为时十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无可置疑,许多红卫兵是抱有一种到农村寻求真理的虔诚出发的,他们力图以青年毛泽东的农村调查为榜样来身体力行。
    先锋毕竟只是先锋,而要带动大部队运动,组织就出面了。显而易见,没有上级的倡导和支持,这种少数青年的自发行动,充其量和60年代上半期的插队落户一样,可能不乏轰轰烈烈,却不会形成什么社会运动。然而这些青年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正好与城镇无法安置大批学生就业吻合。这使得初始自发的做法逐步被纳入了正轨。上山下乡成为了可行的解决失业危机的模式。不可忽视的是,它一定程度上成为已非常脆弱的“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支撑。于是,从1967年下半年起,上山下乡在与工农相结合的旗号下从部分大城市展开。
    虽说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深厚的经济背景,但是若把它仅仅理解成是为了解决城市失业危机的应急之举,就显然有所偏颇。其所以能形成规模宏大的运动并以燎原之势历时十年,其政治原因应当说要更加浓厚一些。因此,要全面客观地考察这场运动,不得不理解亲自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的思想中的诸多因素。
    首先,上山下乡运动,与毛泽东对待知识分子的基本的、也是一贯的政治认识密不可分。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他始终把二者视为源与流、体与用、皮与毛的关系。1939年,毛泽东在给抗大的题词中写道:知识分子之成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结合工农民众,他们的分界仅仅在这一点。建国后,他又提出著名的关于“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皮毛说。他认为:现在,知识分子附在什么皮上呢?是附在公有制的皮上,附在无产阶级身上。谁给他饭吃?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劳动者请的先生……这实际已经把知识分子排除在劳动者之外了。因此,毛泽东一贯强调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一是加强政治学习,一是要求他们到工农之中去。这种前提下,把青年首先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劳动者,当然具有深远的意义。知识分子若要革命,若要成为真正的劳动者,就只能到工人农民当中去脱胎换骨,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更应如此。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8/16 15:40:24

--  

       几向看到相片,才证实溪流兄是何兄,三十多年前在浏阳七宝山老友鲁平处,见过何兄一面,印像特深,其诙谐幽默,常使人忍俊不禁。已居外地,还常念湖湘,便可知溪兄亦是一性情中人。

常回家看看,常恰恰葱油粑粑臭豆腐,常念念潇水哥们情,也是溪兄的超然不了情。谢谢溪兄好帖。握手。


--  作者:呱叽村溪流
--  发布时间:2009/8/25 0:21:23

--  
以下是引用火土重生在2009-8-15 21:32:56的发言:

   请问楼主是哪方知青?据文革时期的了解,江永知青共7000人,是62、63、64、65四个年份去的。

   63年底铜山岭农场共下知青200多人,64年初退回长沙100来人,后来64年下来的学生国家就没有叧给“安置费”而用退的人费用作抵,农场还赚了一笔钱(63年标准是1000元/人,64年标准是350元/人)

六四年下放江永,圳井塔下闹革命,

安置费有240元整,没有到我们手中,

欢迎酒宴钱从哪里来?

安置费就这样使用!

第一次开支请点开看说明: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92&id=32659&star=1#32659



--  作者:呱叽村溪流
--  发布时间:2009/8/25 0:43:31

--  
以下是引用永明马灯在2009-8-16 15:40:24的发言:

       几向看到相片,才证实溪流兄是何兄,三十多年前在浏阳七宝山老友鲁平处,见过何兄一面,印像特深,其诙谐幽默,常使人忍俊不禁。已居外地,还常念湖湘,便可知溪兄亦是一性情中人。

常回家看看,常恰恰葱油粑粑臭豆腐,常念念潇水哥们情,也是溪兄的超然不了情。谢谢溪兄好帖。握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神交已久,马灯君抬爱,令溪流惭愧。

陈年往事,涌上心头,何日重回故里,

定当举杯痛饮,共忆鲁平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