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和石板路,是兰溪勾蓝瑶族古寨最寻常的风景。 此为兰溪勾蓝瑶族古寨保存较好的一个门楼。 村中残存的“鬼崽”石雕,比道县发现的“鬼崽”体形更大,雕工更美。 山环水绕,风景绝佳,在兰溪勾蓝瑶族古寨无论是登高下望还是在村中流连,眼前的青山、流水、小桥、古村,都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均为刘治摄 本报永州江永讯(特派记者 刘治)近日,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江永兰溪勾蓝瑶族古寨民居进行了专题考察,面对“隐居”于群山之中美丽的千年瑶寨,专家与随访的记者们无不陶醉。湖南大学教授、古建筑学专家柳肃认为,勾蓝瑶族古寨规模之大在内地少见,环境之美与建筑之美的结合堪称绝佳,保留的建筑类型也极多,非常有文化底蕴。他建议马上将此地申报省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兰溪勾蓝瑶族古寨的研究与开发,让这个千年“世外桃源”走出山外,让更多的人知晓。 古寨至少有1000年历史 兰溪瑶族乡有三个勾蓝瑶千年古村,分别是上村、下村和大径村。三个古村布局呈三角形,各村相距不到一公里,整个乡方圆约六公里,村里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13姓,均系勾蓝瑶,人口2900多人。 这三个古村至今延续了40多代,历经1000多年,但村庄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居住的家庭始终没有变,民族成份始终没有变,是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蓝瑶人祖居地。勾蓝瑶根据姓氏集合聚居,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与主干道垂直,有13条次干道,各姓氏各沿主干道及次干道左右设置的小巷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形成以血缘为主脉的居住格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勾蓝瑶寨四周的高山形成一道防御外来入侵的天然屏障。当地瑶民在清朝时被收编后,担负着镇守湘桂交界关隘的重责,他们在九处山与山之间的接口处建了九座城门,大径、上村、下村各三处。在外界纷扰、争斗激烈的时期,这里的城楼上有人把守站岗,并设有瞭望台与枪眼。坚固的城门厚两寸余,历年都是日出开门,日落关门,日夜巡查,特为严厉。当地瑶民还有独特的习武传统,尤以瑶家女子拳、男子刀舞、棍舞最为精彩。 在村里,专家与记者们欣赏了瑶家女子拳。上村村支书雷春秀告诉记者:瑶家女子拳的历史十分悠久,她也说不清是何时传下来的,但村里至少有一半的妇女会打这种拳。 庙多、碑多、节日多 历史上居住在这三个村的勾蓝瑶胞是不与外界通婚的,都是男子做“上门女婿”。自唐以来,这里先后共建5座戏台和66座寺庙,延绵五个朝代,经久不衰。66座寺庙分别为四十七庙、八庵、五寺、三阁、二观、一宫。村里村外随处可见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可惜的是,许多寺庙因年代久远,缺乏资金修缮,现大部分已破败不堪,保存较为完好的只有17座,其中大型的有盘王庙、相公庙、老虎庙、关公庙等,它们中大的占地面积有400多平方米。而且这些建筑的造型精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独具特色,充分显示了瑶民工匠的智慧。大型的庙宇内都建有戏台,可容纳上千人看戏。 古村的石碑虽然有许多已遗失或被破坏,但现今仍保存百余块,被村民移至村头。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块是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的碑刻,距今已有600多年。这些碑刻无疑是研究勾蓝瑶的重要历史资料。 这里的瑶胞几乎每月都有节日,除正常的节日外,勾蓝瑶胞还有诛鸟节、尝新节、洗泥节、中元节、盘王节等,每节必戏,每节必舞。在节日期间,勾蓝瑶胞或跳起大鼓舞,吹响芦笙,集体欢庆;或耍龙舞狮,走村串户,甚至请来本地戏班唱上三天三夜,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神奇的自然风光 早在康熙壬子年间,当地文人将勾蓝瑶三个古村的主要风光,概括成八景刻在石碑上:蒲鲤生井、山窟藏庵、犀牛望月、天马扫槽、石窦泉清、古塔钟远、享通永富、岩虎平安。而且每景都赋有一首诗,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古村四周的车尾山、人平山、呼雷山、望月山等首尾相连,形成极好的山水风光。无论是登高下望还是在村中流连,眼前的青山、流水、小桥、古村,都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 走入古风犹存的勾蓝瑶胞村落,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世界。而遍布全村的青石板巷道,具有典型特色的瑶族居民,令人流连忘返。特别是这里的门楼建设极为讲究,每个门楼分别由16根直径30厘米以上的木柱架接而成,均为三层结构。每根木柱下面布置青石雕花抱鼓石,梁枋雕花,门楼内架设木凳供人歇息或举行小型聚会。 兰溪的三个瑶村至今保留有明代、清代的民居300多栋,村庄、巷道、民居仍是古香古色。民居房屋墙体均用大青砖砌成,大面积的清水墙面,房屋四周突起的马头墙,多姿多彩,争奇斗艳,檐饰彩绘或砖雕,点缀小型青石花格窗,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街景。 湖南大学教授柳肃在考察后说:“勾蓝瑶族古寨规模之大在内地少见,保留的建筑类型也极多,特别是自然山水与建筑的结合堪称神奇,体现了古代瑶民的非凡智慧和文化底蕴。这种美丽的村落至少应申报省文保单位,还可在适当时机申报国家级的古村落和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