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沅江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47) ---- [原创] 漩涡 挑堤 (2)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7&id=57138)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2/12 19:35:52 -- [原创] 漩涡 挑堤 (2) 我们咯样一搞,肚子自然就呷饱哒。但有的社员就还冒呷饱,他们提议下餐多煮点饭,免得还有冒呷饱的。 但有些肚子“细”的就不同意,我们的肚子也“细”,所以我们也倾向他们,不同意。 因为咯大锅饭的米是最后结算时,按你呷的餐数来分摊米的,严重的存在着不合理。 饭是自己装,装多装少又冒得限定,肚子“大”的和肚子“细”的,一餐下来相差倍吧的都有。你讲咯米都交一样的,别个会同意啵,咯是明打明的呷亏,别个又何是会甘心喽。 后来我们提议:干脆用钵子蒸饭,几两一钵,想呷好多就呷好多,肚子不就都呷饱哒。呷好多就出好多米,谁也不占谁的“香阴”,不会“扯麻缃纱”, 公平又合理。 对于我们的建议,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同意,毫无非议,最后得以实施。打那以后,再就冒发生饥饱不匀的现象哒。 生活一单调,干活又比较累,干活之外有人总想寻找一些刺激来调节一下…… 你象在呷饭的时候,居然也有人提出“睹饭”的新招“散寒”…… 一天呷中饭时,有两呷个社员在大家的怂恿下“睹狠” 呷饭。看热闹的、“起土吆喝”的、饭冒呷完的、饭已呷撖哒的,纷纷围陇他们,真是里三层、外三层跟得“看猴把戏”一样,刹是热闹…… 最后两人各呷撖七钵四两一钵的饭,共二斤八两,由于冒得饭哒才收摊子,打成哒一个平手。但两人宣称:自己还冒呷得饱。究竟是真是假、虚张声势与否?无从考证。 二斤八两是个什么概念喽,要全装到肚子里去,谈何容易。我们充其量就是呷二到三钵噻,最厉害的也不过四到五钵罢了。 象他们咯样呷得咯么多还讲冒呷饱,我们一定会骂他是只猪,只有猪才不晓得饱足。 当然咯是“睹狠”,平时可能不会咯样“芍呷之呷”。 话又讲回来,你就是硬逼哒我、要打死我,我也是呷不下咯二斤八两饭下去的; 你就是保证我呷完咯多饭,立马就招我上去、或奖一万块钱什么的……我们也无力应对,只能“水中捞月” ,望其兴叹,空盼而已。 可怜的天哎,我们的肚子只装得咯多“货”哎,“霸忙”都是搞不成器的,搞不好落得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全盘皆输…… 反过来,我们也庆幸我们的用钵子蒸饭的建议是十分正确的、非常及时的。你想,如果社员都象他们咯样呷得,我们和他们混得一起呷,那我们不亏死哒才怪。幸亏采取哒“各取所需”的措施,不然我们呷撖哑巴亏都做不得声,还冒得帐报…… 我们挑的堤一天天在“长”高,十几天的艰辛努力终成硕果,通过验收,我们即将班师回朝…… 在整个挑堤的过程中,我们舍身处已的为广大湖区的社员们想哒一下,他们一年到头冒得什么“农闲”可言,除哒“三节”稍有歇息外,一年四季要做的事都是“拍满”的。 回想起他们一年的艰辛场景,他们确实是够辛苦、够“作孽”的。我们打心眼里同情、可怜咯些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世袭农民。怪不得年青的小伙子不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想参军、去参军,削尖脑袋往参军咯条路上挤,还不是为了摆脱“修补”地球之“厄运”…… 莽莽大堤,似乎坚不可摧,其实不然,毕竟它是泥土筑垒并非钢铁所铸而成。所以它需要不断的培护,时刻呵护便之处于安全范畴,稍有疏忽,“千里金堤溃于蚁穴”则有可能酿成大祸,后果不堪设想…… “千里金堤 溃于蚁穴”是古人通过无数次、惨痛历史教训总结而成的精辟论述。 现今,不是通过无数农民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挑堤、筑堤使堤身不断加厚、加高。大堤何是具有抵御洪水猛兽的肆虐呢! 筑堤容易,保堤难,是各级领导和农民心中要时刻牢记的宗旨。这根弦要时刻绷紧、丝毫不能松懈,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这也许就是我们第一次挑堤后的深刻感受和体会吧!
|
-- 作者:青青 -- 发布时间:2009/12/13 17:23:49 -- 楼主,谢谢你的文唤起我们的辛酸回忆,那种枯燥的超负荷的劳作记忆犹新,你想过没有,其实,那种围湖造田的做法在现在看来是一种错误,就像当年把我们赶下乡一样是一种违背自然法则的错误,这个错误让我们这一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2/13 20:28:10 -- 以下是引用青青在2009-12-13 17:23:49的发言: 楼主,谢谢你的文唤起我们的辛酸回忆,那种枯燥的超负荷的劳作记忆犹新,你想过没有,其实,那种围湖造田的做法在现在看来是一种错误,就像当年把我们赶下乡一样是一种违背自然法则的错误,这个错误让我们这一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过去的过程尽管是难熬的、痛苦的;但回忆起来还是有味的、难忘的……谢谢你,青青! |
-- 作者:古潭静子 -- 发布时间:2009/12/13 21:36:35 -- 以下是引用青青在2009-12-13 17:23:49的发言: 楼主,谢谢你的文唤起我们的辛酸回忆,那种枯燥的超负荷的劳作记忆犹新,你想过没有,其实,那种围湖造田的做法在现在看来是一种错误,就像当年把我们赶下乡一样是一种违背自然法则的错误,这个错误让我们这一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知青参加超负荷劳动,挑堤、筑堤使堤身不断加厚、加高。以为能抵御洪水猛兽的肆虐。 隐版主是用自己经历中的艰辛来诠释知青岁月的无奈酸楚。 谢谢隐版主的文章,拜读了!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2/14 20:16:13 -- 以下是引用古潭静子在2009-12-13 21:36:35的发言: 知青参加超负荷劳动,挑堤、筑堤使堤身不断加厚、加高。以为能抵御洪水猛兽的肆虐。 隐版主是用自己经历中的艰辛来诠释知青岁月的无奈酸楚。 谢谢隐版主的文章,拜读了! 的确如此。正因为我们自己知青的经历中饱含艰辛、痛苦、富有追溯,所以故事就特别的多……谢谢古潭静子! |
-- 作者:乐闲 -- 发布时间:2009/12/15 11:03:40 -- “后来我们提议:干脆用钵子蒸饭,几两一钵,想呷好多就呷好多,肚子不就都呷饱哒。呷好多就出好多米,谁也不占谁的“香阴”,不会“扯麻缃纱”, 公平又合理。 ” 这种费尽心机想出的主意现在的人怕是无法理解的,但这实在是当年的困苦所逼。谢谢隐士安的好记性,原汁原味的描述! |
-- 作者:文文 -- 发布时间:2009/12/15 12:42:34 -- 我进过柴山,挑过堤,其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虽然瞎折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用修万里长城似的肩挑人扛兴修水利,特别是围湖造田,那个时代,也有轻视自然规律,无视科学,行政命令第一之嫌。没有改革开放,也许,现在的人还在走我们曾经走过的老路。至少,现在农民不用被当做牛马使唤了啵?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2/15 20:18:44 -- 以下是引用乐闲在2009-12-15 11:03:40的发言: “后来我们提议:干脆用钵子蒸饭,几两一钵,想呷好多就呷好多,肚子不就都呷饱哒。呷好多就出好多米,谁也不占谁的“香阴”,不会“扯麻缃纱”, 公平又合理。 ” 这种费尽心机想出的主意现在的人怕是无法理解的,但这实在是当年的困苦所逼。谢谢隐士安的好记性,原汁原味的描述! 虽说我们咯些人,书读得不是很多,但人人个个都不会蛮蠢。他们既然做出哒初一,那我们做十五也就无可厚非啦……谢谢!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2/15 20:29:09 -- 以下是引用文文在2009-12-15 12:42:34的发言: 我进过柴山,挑过堤,其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虽然瞎折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用修万里长城似的肩挑人扛兴修水利,特别是围湖造田,那个时代,也有轻视自然规律,无视科学,行政命令第一之嫌。没有改革开放,也许,现在的人还在走我们曾经走过的老路。至少,现在农民不用被当做牛马使唤了啵? 不过,辩证的看:现在的防旱防涝的堤坝,还是在呷过去的老本;现今的农民在农闲时也不挑堤哒,现在稍微多下几天雨就出现水灾;一晌不下雨,干旱又来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早已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啦……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