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沅江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47) ---- [原创] 漩涡 秋收 (3)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47&id=54493)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8 19:16:04 -- [原创] 漩涡 秋收 (3) 打那以后,刘志伟落队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回来时偶尔也背回来一只“凤”一只“地拍子”,到那时我们大家又在一起共享的“呋”一顿。不过,他都是从别的地方“缴获”而来,对队上或邻队造成过“威胁”。至于邻近的“威胁”来自何方?我们都心知肚明,不便细究。 所以,刘志伟偶尔的“越轨”行为真的是“神不知鬼不觉”,从未绊过跤。不过,队上对他招工后的所作所为评价是:越来越“油”,很少出工、很少落屋……。对他本人来说,可能是“破罐子破摔”,对招工冒抱么子奢望所致,所以队上也冒过多的对他进行批评、指责、干涉,只是队委会的干部偶尔“开导”“开导”他,就“散学”。其他的人,由于天生胆小怕事,思想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平时都是“规府规法”,冒得“越雷池半步”之举去捉“凤”抓“地拍子”。但到哒要回家过年的时候,才斗胆的偶尔去“次”吧子,抓它两只之“凤”,捉它只把之“地拍子”回家“孝敬”二老。每每得到家人赞誉,不是夸我们的鸡、鸭养得肥,就是夸我们孝顺、懂事、会盘家……。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哭笑不得,只能默不做声、只好“打脱牙齿往肚里吞”、全盘笑纳……。 刘志伟出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他的工分比陈贤先、王和平、赵国忠要少一、二百分,比起汪启兴、汪启旺两兄弟来说,那就更冒得谱哒,比他们的平均工分都要少四、五百分,他们俩兄弟由于家里冒得“望头”不可能对他们进行“补贴”所以只能自己“救”自己,出工就比其他的人更勤、更卖力、更积极,相应的工分就要多蛮多。队上对他们的印象相对刘志伟来说要“深”得多、要好得多,但后来疏稀的招工还是与他们屡屡无缘、擦肩而过……。 过去,自认为“多出工 表现好 重在表现”总会有“出头”之日的刘志伟,面对命运屡屡开起不大不上的玩笑,“希望”次次成为“泡影”的结局,早已心灰意懒,失去信心。一直到挨到74年抵职招工上去,咯个心愿疙瘩始终冒解开,他是带着咯个遗憾离开此地。陈贤先、汪启旺两个人在刘志伟抵职走后,利用各种“方法”“转范子”搞哒“病退”回的长沙。可怜王和平、赵国忠、汪启兴三个人,他们一直到后来全面落实知青政策,全部返城,才得以“圆”哒他们“朝思慕想”想招工进厂的梦,但为哒“圆”咯个梦,付出的代价着实着实太大太大、太多太多……。 |
-- 作者:霸哥 -- 发布时间:2009/11/8 21:48:15 -- 为了回城,很多知青付出了太多。同感! |
-- 作者:飞宇 -- 发布时间:2009/11/9 11:04:06 -- 知青为哒“圆”咯个招工梦,付出的代价着实着实太大太大、太多太多…….人生百变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9 12:33:53 -- 以下是引用霸哥在2009-11-8 21:48:15的发言: 为了回城,很多知青付出了太多。同感!的确实如此。特别是我们在无助的情况下,人的心空荡荡的……谢谢!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9 12:37:49 -- 招工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垂手可得、易如反掌;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梦寐以求、难于上青天……谢谢! |
-- 作者:青青 -- 发布时间:2009/11/9 23:33:54 -- 我甚至不想回忆招工那段历史,那是一种灭绝人性的摧残。不过还是谢谢楼主把那段生活用文字记载,把伤痛刻在碑上。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10 9:10:34 -- 以下是引用青青在2009-11-9 23:33:54的发言: 我甚至不想回忆招工那段历史,那是一种灭绝人性的摧残。不过还是谢谢楼主把那段生活用文字记载,把伤痛刻在碑上。 的确如此,你就权当一阵暴雨狂风的洗礼吧……谢谢! |
-- 作者:菁菁 -- 发布时间:2009/11/10 9:26:11 -- 又是大作一篇,谢谢你为我们栏目付出了辛劳.谢谢! |
-- 作者:隐士安 -- 发布时间:2009/11/10 11:55:59 -- 以下是引用菁菁在2009-11-10 9:26:11的发言: 又是大作一篇,谢谢你为我们栏目付出了辛劳.谢谢! 我们之间不应言谢。不过,我们家园还是显得太冷清哒点,还望大家努力振兴……谢谢! |
-- 作者:磊仕 -- 发布时间:2009/11/10 22:17:19 -- 拜读了隐版的大作,有几点感受。 1,文章纪实的记录了一段知青生活,细腻入微,回放了当时的情境,使读者(我们知青)融入情境快,感觉亲切自然。 2,文笔朴实流畅,语言通俗,难能可贵的是还保留了特有的知青语言,如:凤尾子,地拍子,呋,等等。这恐怕是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不知道的。 3,全文用宽容的着眼点调节和处理知青为适应,改变生活,对待不同人物,事件,场景始终是正面描写为主,即使是不太光彩的事。如:偷鸡。也是从扬善的角度切入。不扰当地百姓,宁可多跑几里路。 谢谢!另外,想讲句不成熟的看法,文章是用通俗的长沙语言写的,最好做到语言风格尽量协调。如何使书面语和普通话语言与长沙方言协调好。何立伟有的文章可以借鉴。见笑了,班门弄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