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转帖]舞春牛:行将消失的民俗绝唱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36015)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9/4/23 14:49:45 -- [转帖]舞春牛:行将消失的民俗绝唱 半个世纪前,在永兴县与资兴市交界处的数十平方公里内,曾流行着“舞春牛”的习俗。自1958年“大跃进”后,这项习俗就渐渐地消失了。如今,当年舞春牛的民间艺人大多离开了人世,若不加紧发掘整理,也许,在郴州的土地上,“舞春牛”将会成为永远的记忆。 一项土味十足的习俗 永兴县鲤鱼塘镇的樟田村与资兴市七里镇高坡村、东头桥村土地接壤,这里良田广阔,素有“粮仓”之称,这里的人们都是以资兴土话为“官方语言”。自古以来,这里就有“正月舞龙灯,二月耍狮子,三月舞春牛”的习俗。 樟田村楼下组80岁的廖尧普老人告诉记者,他和同村另外三个老人是目前健在的曾经舞过春牛的人,也是当地“舞春牛”最后一代传人。廖尧普说,大约在1948年左右,高坡村的曹尚古来到樟田村当上门女婿。当时30多岁的曹商古是当地“舞春牛”的师傅,于是在樟田村又教了一个“舞春牛”班子。 廖尧普说,“舞春牛”最少要15个人,除了舞牛头和牛尾的两个人外,还有名为“三哪唧”(当地土话,意即排行第三的男孩子)的丑角,名为“二嫂子”的旦角,以及“二姑娘”、“驼背张医师”、“算命李先生”、“罗瞎子”、“补水缸工匠”5个配角。此外,还要6个人演奏大锣、小锣、唢呐、二胡、钹子、鼓等乐器。这之中,“三哪唧”和“二嫂子”扮演的是一对夫妇,“二姑娘”是 “二嫂子”的小姑子。廖尧普说,道具牛头是用楠竹扎的,牛身是用白布做的,这是一头白水牛的形象,舞春牛时,所有的唱词和对白都用的是当地方言。 曾经待若上宾的辉煌 廖尧普老人不识字,但记忆力出奇地好。谈起当年“舞春牛”的情景,脸上顿时喜形于色。廖尧普说,他当年演的是丑角“三哪唧”,这是“舞春牛”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说唱对白,逗趣打诨,他至今仍然记得非常清晰,“现在年纪大了,翻跟斗这类动作,我已经做不出来了。” 据廖尧普介绍,他们这里的“舞春牛”由舞牛、寻牛、春耕、耕田后回家、二嫂子回娘家、张医师看病、李先生算命、罗瞎子闹店、补水缸九个部分组成,每一次演出要花两个半小时左右。他们演出,从来不收钱,因此在方圆几十里非常受欢迎和尊重。农闲时节,附近的村子纷纷下请帖邀请,每到一村,必定杀猪宰羊,大摆宴席,待若上宾,村里的头面人物和长老都要来作陪,礼仪异常隆重。 一般而言,“舞春牛”大多在晚上举行,在用原木和木板搭建的简易戏台的两侧,挂着熊熊燃烧的松火灯笼,台下是本村和从附近村子赶来的观众,常常达六、七百人之众。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1958年。 让人扼腕叹息的现状 从1958年起,“舞春牛”就在当地销声匿迹了。廖尧普老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搞大跃进以后,每个村子原有的公田、公会都取消了,村里也就没有了公费开支来邀请、招待“舞春牛”班子,加上村村都要开夜工,“舞春牛”的班子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演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班子上的人老的老,死的死,“舞春牛”这项民俗也就逐渐消失了。 廖尧普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原先的班子只有4个人还健在,都是80岁上下的年纪了,以前的“舞春牛”道具也散失殆尽,现在的年轻人都忙着到外面赚钱,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东西,看来这门技艺是要带到黄土里去了。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9/4/23 14:51:15 -- 抢救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新报记者 黄孝纪 4月7日下午,在与年迈体衰的廖耀前先生的闲谈中偶然听他提起,在他的家乡——永兴县鲤鱼塘镇樟田村曾经有过“舞春牛”的习俗时。记者平生第一次听说“舞春牛”这个名字。 网上相关资料显示,“舞春牛”曾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老民俗,各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然而,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这一古老民俗在全国各地渐渐消失了。尽管近年来,一些地方正着手抢救和发掘这一古老民俗,但因老艺人们大多已不在人世,这项历来靠“口传心授”的民俗行将成为绝响,实为可惜。 据了解,曾流传在资兴、永兴交界处一带的“舞春牛”习俗,融合了资兴山歌小调,采用了戏剧化角色的演唱、对白和形体语言,具有完整的故事性,这在国内应是独具一帜,弥足珍贵的。只是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这里“舞春牛”的传承也靠的是“口传心授”,并没有文字脚本。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和发掘,让“舞春牛”这一沉寂了半个世纪的民俗再现郴州大地。、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9/4/23 14:55:19 -- 春牛舞,是粤西山区农村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具有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 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山区农村便盛行这种春牛舞。“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篾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犹角,大大的眼睛,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 表演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话,引观众发笑,然后边舞边唱: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人家舞狮得快乐,我地舞牛庆丰收。一段锣鼓之后,接着又唱下去。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是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着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如摸摸牛头摸牛耳,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薯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尾,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脚,晤愁吃来晤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农民爱牛乐呵呵;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在春牛舞了一阵之后,又有几名秧歌队上场,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 表演者还一边唱,一边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扶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晤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晤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间做鱼塘。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篮,边舞边唱相际 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唱到兴高采烈时,有几个人走入场中边拍掌边跳,和演员一齐起舞,大家互逗互乐。 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主要包括四种,全省各地都差不多。粤北的乐昌、南雄。连县、连山,粤东的新丰、龙门,粤西的阳春、信宜、高州等县,基本都是这个曲调。 春牛舞,也叫“唱春牛”,至今,“春牛”在连州已流传500多个年头了。其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远古时,人间没有牛,农民靠人力拉犁耕地。天神体恤民情,放仙牛下凡人间,从此人间便用牛代替了人力犁田。人们为了感谢牛的帮助,就在每年开春之前,举行活动,唱牛赞牛。并通过这一形式传授生产知识,祈求农业丰收。 |
||||||||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9/4/23 15:05:11 -- |
||||||||
-- 作者:剑胆琴心 -- 发布时间:2009/4/23 17:48:27 -- 西风东渐乱纷纷, 光怪陆离销尽魂。 下里巴人君莫笑, 中华文化万年根。 |
||||||||
-- 作者:ygch -- 发布时间:2009/4/23 21:02:08 -- 表演,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