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永兴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30)
----  [转帖]舞春牛:行将消失的民俗绝唱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30&id=36015)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9/4/23 14:49:45

--  [转帖]舞春牛:行将消失的民俗绝唱

半个世纪前,在永兴县与资兴市交界处的数十平方公里内,曾流行着“舞春牛”的习俗。自1958年“大跃进”后,这项习俗就渐渐地消失了。如今,当年舞春牛的民间艺人大多离开了人世,若不加紧发掘整理,也许,在郴州的土地上,“舞春牛”将会成为永远的记忆。

一项土味十足的习俗

永兴县鲤鱼塘镇的樟田村与资兴市七里镇高坡村、东头桥村土地接壤,这里良田广阔,素有“粮仓”之称,这里的人们都是以资兴土话为“官方语言”。自古以来,这里就有“正月舞龙灯,二月耍狮子,三月舞春牛”的习俗。

樟田村楼下组80岁的廖尧普老人告诉记者,他和同村另外三个老人是目前健在的曾经舞过春牛的人,也是当地“舞春牛”最后一代传人。廖尧普说,大约在1948年左右,高坡村的曹尚古来到樟田村当上门女婿。当时30多岁的曹商古是当地“舞春牛”的师傅,于是在樟田村又教了一个“舞春牛”班子。

廖尧普说,“舞春牛”最少要15个人,除了舞牛头和牛尾的两个人外,还有名为“三哪唧”(当地土话,意即排行第三的男孩子)的丑角,名为“二嫂子”的旦角,以及“二姑娘”、“驼背张医师”、“算命李先生”、“罗瞎子”、“补水缸工匠”5个配角。此外,还要6个人演奏大锣、小锣、唢呐、二胡、钹子、鼓等乐器。这之中,“三哪唧”和“二嫂子”扮演的是一对夫妇,“二姑娘”是 “二嫂子”的小姑子。廖尧普说,道具牛头是用楠竹扎的,牛身是用白布做的,这是一头白水牛的形象,舞春牛时,所有的唱词和对白都用的是当地方言。

曾经待若上宾的辉煌

廖尧普老人不识字,但记忆力出奇地好。谈起当年“舞春牛”的情景,脸上顿时喜形于色。廖尧普说,他当年演的是丑角“三哪唧”,这是“舞春牛”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说唱对白,逗趣打诨,他至今仍然记得非常清晰,“现在年纪大了,翻跟斗这类动作,我已经做不出来了。”

据廖尧普介绍,他们这里的“舞春牛”由舞牛、寻牛、春耕、耕田后回家、二嫂子回娘家、张医师看病、李先生算命、罗瞎子闹店、补水缸九个部分组成,每一次演出要花两个半小时左右。他们演出,从来不收钱,因此在方圆几十里非常受欢迎和尊重。农闲时节,附近的村子纷纷下请帖邀请,每到一村,必定杀猪宰羊,大摆宴席,待若上宾,村里的头面人物和长老都要来作陪,礼仪异常隆重。

一般而言,“舞春牛”大多在晚上举行,在用原木和木板搭建的简易戏台的两侧,挂着熊熊燃烧的松火灯笼,台下是本村和从附近村子赶来的观众,常常达六、七百人之众。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1958年。

让人扼腕叹息的现状

从1958年起,“舞春牛”就在当地销声匿迹了。廖尧普老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搞大跃进以后,每个村子原有的公田、公会都取消了,村里也就没有了公费开支来邀请、招待“舞春牛”班子,加上村村都要开夜工,“舞春牛”的班子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演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班子上的人老的老,死的死,“舞春牛”这项民俗也就逐渐消失了。

廖尧普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原先的班子只有4个人还健在,都是80岁上下的年纪了,以前的“舞春牛”道具也散失殆尽,现在的年轻人都忙着到外面赚钱,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东西,看来这门技艺是要带到黄土里去了。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9/4/23 14:51:15

--  

抢救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新报记者 黄孝纪

4月7日下午,在与年迈体衰的廖耀前先生的闲谈中偶然听他提起,在他的家乡——永兴县鲤鱼塘镇樟田村曾经有过“舞春牛”的习俗时。记者平生第一次听说“舞春牛”这个名字。

网上相关资料显示,“舞春牛”曾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老民俗,各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然而,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这一古老民俗在全国各地渐渐消失了。尽管近年来,一些地方正着手抢救和发掘这一古老民俗,但因老艺人们大多已不在人世,这项历来靠“口传心授”的民俗行将成为绝响,实为可惜。

据了解,曾流传在资兴、永兴交界处一带的“舞春牛”习俗,融合了资兴山歌小调,采用了戏剧化角色的演唱、对白和形体语言,具有完整的故事性,这在国内应是独具一帜,弥足珍贵的。只是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这里“舞春牛”的传承也靠的是“口传心授”,并没有文字脚本。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和发掘,让“舞春牛”这一沉寂了半个世纪的民俗再现郴州大地。、

樟田《舞春牛》概述

——根据廖尧普老人的部分演唱录音整理

新报记者 黄孝纪

舞牛

概要:在锣鼓声中,春牛出台亮相,“白水牛,黑四脚,龙门圈,犀牛角,两只大耳朵,一条尾巴挨地拖。”这一节主要以春牛的形体动作为主,围绕水牛偷青,即大水牛如何想办法突破围墙,进到菜园子里偷吃青菜,展现一系列形象动作,表现牛的聪明,点出时令。

寻牛

概要:旧时樟田、高坡一带的习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后,耕牛便放到野外,无人看管,任其在野外放任自由,一直要到第二年开春,家家户户这时才到野外去找回自家的耕牛。这一节围绕“三哪唧”出门寻牛、向老人家问路、赶牛回家等情节,展开一系列道白、打诨、独唱及形体动作。

道白选段:正月里,二月八,家家户户抖糍粑,一筒米抖两个,两筒米抖四个,四筒米抖八个。他也恰(吃),你也恰,恰出我三哪唧冒得恰。想起气不过,夫妻两个来打架。一架打起来,老婆投外家,三哪唧投家门。投来家门两口子分两家。家门处理:老婆拿锅底,三哪唧拿到锅子圈;老婆分到烂鼎罐,三哪唧分到半边尿壶煮饭恰。煮也不好煮,恰也不好恰,想起气不过,背起来打烂它,两口子还是一齐恰。

唱词选段:今天奉了母亲命,母亲命我寻耕牛。头上戴着烂草帽,身上穿着烂衣裳,腰中扎着烂丝带,脚上穿起烂草鞋,左手拿起牵牛藤,右手拿起赶牛的棍。快快走来快快行,三步当成两步走,两步当成一步行,不知不觉走到了大湾村。

打诨选段:(三哪唧问路,画外老人回答)“喂喂。”“这里不是开会,是搞元宵。”/“我是问路。”“你是扯布,扯布到店子去。”/“我是问牛的。”“你是砍肉的。”/“我是问耕牛。”“你是买清油。”/“你是聋子。”“葱子没有,蒜子就有。”/“你是该死。”“我有五个儿子。”/“你该埋。”“五个儿子三个秀才。”

春耕

概要:开春了,“三哪唧”赶着水牛去耕田,老婆“二嫂子”来田间送饭。展现了一幅农村春耕图。

唱词选段:嗨嗬嗨嗬嗬嗨嗬,背起锄头挖田角,挖了一个又一个,讨亲不讨耒阳婆,我在外面耕田地,她在家里翻起裤头寻虱婆。嗨嗬嗨嗬嗬嗨嗬,背起锄头挖田角,挖了一个又一个,讨亲不讨衡阳婆,我在外面耕田地,她在家里炒豆子恰。嗨嗬嗨嗬嗬嗨嗬,背起锄头挖田角,挖了一个又一个,讨亲要讨本地婆,我在外面耕田地,她在家里煮饭把我恰。

耕田后回家

概要:辛苦了一天,“三哪唧”和“二嫂子”夫妻双双把家还。在回家的路上,两人既有“十打”、“十摸”的打情骂俏,更有妻子对丈夫的规劝。

唱词“十摸”选段:伸手摸呀摸在妹妹头发边,妹妹头发根丝根,丝丝开两边。伸手摸呀摸在妹妹眉毛边,妹妹眉毛根丝根,丝丝八字弯。伸手摸呀摸在妹妹鼻子边,妹妹鼻子生得好,生得高又大。

唱词“劝夫”选段:正月里劝劝我的哥,是呀是新春,劝劝我的哥哥不要赌钱,十个打牌九个输,哪个赌钱有好处。二月里劝劝我的哥,二呀二月八,劝劝我的哥哥不讨花街堂,花街女子冒良心,今日有钱今日好,无钱无利就要反良心。三月里劝劝我的哥,三呀三月三,劝劝我的哥哥莫把洋烟(鸦片)恰,洋烟恰了没好处,今日有钱今日好,无钱无利恰不成。四月里劝劝我的哥,四呀四月八,屋里夫娘比别人好得多,有钱有势是一样,无钱无势也是一样。

二嫂子回娘家

概要:聪明漂亮的“二嫂子”独自一人回娘家去,路上摆脱了一个花花公子的调戏,但是由此她也更希望自己能早日生下一个宝宝。部分唱词稍感低俗。

唱词选段:二嫂嫂回娘家,两脚踏莲花,今天回家去,娘爷舍不得骂,左手拿只鸡,右手拿只鸭。……亲戚朋友多,想我的将酒(小儿满月酒)恰,左边又烧香,右边又拜佛,保佑我二嫂嫂,早点生娃娃。

张医师看病

概要:“二嫂子”的小姑“二姑娘”生了病,二嫂子急匆匆来到请张医生,张医生竟然诊断不出。

唱词选段:(对唱)“凳子拖又拖,二嫂嫂你请坐,双手拿个杯,洒杯卫生茶,给二嫂嫂止口渴。”“双手接你的杯,张医师好贤惠,恰了卫生茶,止渴又有味。”

唱词选段:(独唱)二嫂嫂前面走呀,张医师我后面跟,好比呀两口子,白头又齐眉。

李先生算命

概要:张医师没有看出二姑娘的病,二嫂子请来了光眼算命的李先生,李先生光眼说瞎话,竟然算到还未放婆家的小姑子怀了孕,气得二嫂子将李先生的算命书和二胡都撕破打烂了。

唱词选段:老人家看寿年,后生家看运气,妇人家看子孙,小孩子看童运。三个钱看八字,两个钱打流言,五个钱看子本。银子到了手,财宝归了身,管你家里养崽还是养孙。

罗瞎子闹店

概要:通过罗瞎子在瞎眼前走运和瞎眼后背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对比,唱出了世态炎凉。

唱词选段:罗瞎子我以前走运呀,上湾请我恰酒,下湾请我陪客,我要借八十,他就拿一百。

补水缸

概要:展现旧时农村贫穷的物质生活,形体动作夸张,唱、白诙谐搞笑。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没有相关文章

稿源:郴州新闻网
作者:新报记者 黄孝纪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9/4/23 14:55:19

--  
春牛舞,是粤西山区农村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具有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
  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山区农村便盛行这种春牛舞。“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篾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犹角,大大的眼睛,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
  表演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话,引观众发笑,然后边舞边唱: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人家舞狮得快乐,我地舞牛庆丰收。一段锣鼓之后,接着又唱下去。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是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着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如摸摸牛头摸牛耳,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薯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尾,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脚,晤愁吃来晤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农民爱牛乐呵呵;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在春牛舞了一阵之后,又有几名秧歌队上场,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
  表演者还一边唱,一边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扶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晤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晤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间做鱼塘。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篮,边舞边唱相际 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唱到兴高采烈时,有几个人走入场中边拍掌边跳,和演员一齐起舞,大家互逗互乐。
  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主要包括四种,全省各地都差不多。粤北的乐昌、南雄。连县、连山,粤东的新丰、龙门,粤西的阳春、信宜、高州等县,基本都是这个曲调。

春牛舞的传说

  春牛舞,也叫“唱春牛”,至今,“春牛”在连州已流传500多个年头了。其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是:远古时,人间没有牛,农民靠人力拉犁耕地。天神体恤民情,放仙牛下凡人间,从此人间便用牛代替了人力犁田。人们为了感谢牛的帮助,就在每年开春之前,举行活动,唱牛赞牛。并通过这一形式传授生产知识,祈求农业丰收。
  春牛舞表演时人物一般七至九人,分别扮成生旦、丑角。婆旦等角色。表演时小生提着纸扎的小牛,丑角扶着小木犁,小旦分别担着花篮(饭篮)、小水桶,婆旦拿着大葵扇,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舞步以“十字步”和“矮步”为主。春牛舞的曲调流畅开朗,锣鼓与舞蹈和谐、奔放,唱词既抒情也叙事,朗朗上口,易唱易懂。春牛舞的乐器主要有唢呐、芒冬鼓、小跋、高边锣、硬锣,最具特色的是硬锣,打击时发出“嘟嘟”之音,清脆悦耳,所以春牛舞也俗称“嘟嘟”。
  “春牛”的唱词除赞颂耕牛,还唱节令、农时,表现劳作过程,每段开头都有衬句:“春牛个子——”
  1949年后,连州文工团几度对“春牛”进行改编创新。春牛歌舞剧《山村春早》、《春花吐艳》曾参加了韶关地区的文艺汇演并获奖[1]

春牛舞的记载

  源于明代,盛行于晚清,流传于信宜西北地区。春节元宵期间表演,表达问候和祝福。在中国很早形成,《吕氏春秋•古乐将》便有记载。在信宜民间也是最早的舞蹈之一。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上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起初的牛是用泥塑造的,叫“土牛”。因过于笨重,只可摆在戏台中央供人们观看而不能舞动。后来,人们根据《大字通书》的春牛图仿制模型,先以树枝和竹篾扎好躯架、四肢尾巴和头角,然后粘糊纸张或布料,再略加装饰点缀而成,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辛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人对这“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这种歌舞活动,在信宜的原新图地区,尤以茶山、洪冠、朱砂、旺沙、贵子、平塘、合水等乡镇较为普遍,解放前后曾盛极一时,后来一场“文革”,这些节目作为封资修被扫除。八十年代才得以恢复,随着时代进步,这种民间舞蹈现已较少见。

春牛舞的特色

  春牛舞是壮族民间节日娱乐性传统舞蹈之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家人便开展“舞春牛”的娱乐活动,以庆春节。
  “春牛”用竹篾编织而成。先用竹片制成牛头和牛角的形架,而后外糊绵纸,再用彩色绘出眼睛、鼻子和嘴,牛身则用黄布或灰色布缝制而成。
  舞春牛时,两人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握住牛头,左右上下摆动,后面一人拱背摇动 牛尾。每人的脚上穿着绘好的牛脚套鞋,另有一人身穿壮族服装,头包手帕,肩背木耙,跟 在“春牛”后面,做耙田动作。还有若干人随后,有的打锣鼓,有的提灯笼,还有唱“春牛 ”的歌手。歌手唱,众人和,歌声一停,锣鼓声即起。伴随着锣鼓声,“春牛” 舞动,两头“春牛”时而互相挑战,时而角斗,时而在地上打滚。背耙的农夫,穿插其间,手 舞足蹈,增加欢乐气氛。“舞春牛”串村走寨,挨家逐户的表演。每到一寨,先在土地庙前 舞牛。而后寨子中的每家每户用鞭炮和锣鼓迎接。歌手唱起四季歌,祝贺来年风调雨顺,人 寿年丰。歌手们还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随编随唱,恭贺大家新春大吉,万事如意。歌 声一寨传一寨,“春牛”舞完一村又一村,直至元宵方罢。
  流行于南宁市郊区及邕宁县的春牛舞很有特色。旧时从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个别村至三月初七),是当地传统的“会客节”,由各村安排日期,请春牛队表演。其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3种。独脚春牛表演 时由八音、锣鼓开路,1男青年用竹篙将竹扎纸糊的牛高高举起,边走边舞;随后是几名或 十几名化妆的茶公、茶娘。表演时,先在鞭炮声中舞动春牛,接着由茶公、茶娘手持花篮、 彩扇边歌边舞。演唱内容有农事歌、恭喜歌及赞颂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的歌。两脚春牛 是 在1块大布的一端缀上1对黄牛角,表演时由1人持牛角置身布下舞动,其整个活动方式与独 脚春牛相同,但茶公,茶娘仅3男2女,且为单纯的歌舞,动作比较简单。四脚春牛形若舞狮 ,由两人套上牛头牛身道具表演耕作过程。春牛队往各家各户贺年毕,到村头空旷场地表演 春牛戏,由茶公、茶娘扮演各种角色,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春牛舞的唱词

  春牛舞的唱词,在广西多使用的是壮族语言。壮语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南北两大方言虽有差异,但共性是主要的。壮语词汇十分丰富,据1982年统计,广西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达7万余条,其中绝大部分是古代壮族先民用壮语命名的,可见壮族语言文字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1949年以后,壮语从汉语借用了不少词汇,这就进一步丰富了壮语的词汇和壮语的表达方式。
  春牛舞的唱词在广东多用粤语或客家话语言。
  春牛舞的唱词,讲够抑扬顿挫,与日常生活的对话有明显区别,多了吆喝,多了节奏节拍。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人们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 [2]


--  作者:李政协
--  发布时间:2009/4/23 15:05:11

--  

--  作者:剑胆琴心
--  发布时间:2009/4/23 17:48:27

--  

西风东渐乱纷纷,

光怪陆离销尽魂。

下里巴人君莫笑,

中华文化万年根。



--  作者:ygch
--  发布时间:2009/4/23 21:02:08

--  

在老电影《独立大队》中见过这种

表演,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