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乡音专栏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20)
---- [原创] 莫把阴历当农历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20&id=713)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8/1/2 21:23:26
-- [原创] 莫把阴历当农历
莫把阴历当农历 之所以又提起这个话题,实在是有点忍俊不禁了,因为我们堂堂的国务院竟然也把阴历错当成农历了!请看: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附注:以上内容是从中国政府网(www.gov.cn)国务院公报栏下载的;是由总理温家宝签署的第5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中的部分内容。红色为笔者所加。 关于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是这三个名词:阴历,阳历,农历。 这三个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辞海》解释 阴历:全称“太阴历”。历法的一种。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 阳历:全称“太阳历”。历法的一种。它的特征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和月相盈亏无关。一年中分为若干个月也是人为规定。 农历:即我国旧历(阴阳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旧历,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节气的确表示四季寒暑变化的时间,但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应该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所以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辞海》的释义是准确的,并已指出: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而我们的电视、报纸、广播、挂历,几乎从来都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看来,分得清阴历和农历的人微乎其微。显然,我们的知识水平实实在在是退化了! 我们再换一种说法,把有关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 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25太阳日的周期。 月: 阳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单位就叫做“月”。每一个月的长短是固定的,闰年在二月多一天。一般是四年一润,润年比平年多一天。 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的矛盾在于:阴历中的“月”长只有29天或30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这与“年”(回归年)的实际长度365天相差约10天。为了让阴历的月“套”上阳历的年,阴历有一个“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了阴历的“月”和阳历的“年”的“最小公倍数”。在阴历中,基本上每三年里就有一个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共383天或384天。 问题就这样出来了,四季变化,寒暑交替,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人类种植农作物,依据的是355天,还是384天?显然都不可能,我们只能依据365天!所以,农历只可能是阳历。 那么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农历呢?当然有,但决不是所谓阴历,而是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不是每年的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吗?(阳历闰年后的那一年为二月五日)时间基本固定。因为这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的周期推算制定的,把365天除以24,平均约15天一个节气。稍为注意看日历的人都会发现,二十四个节气和阳历的日期对应基本上是不变的。 由于这个常识的缺失,就有了“寡年”一类极其荒谬的说辞,愚昧和迷信沉渣泛起,流行猖獗。
|
-- 作者:淮羽
-- 发布时间:2008/1/3 12:30:26
--
艾木地老师是教天文、地理的吧,我以前也一直以为农历即阴历,阴历即农历,今天才知道并非一码事。 艾老师的课教得真好!先摆出概念,后加以分析,再进行归纳。然后再换个更浅显的说法帮大家加深理解……真是循循善诱,明白易懂。 谢谢艾老师!
|
-- 作者:阿瓜
-- 发布时间:2008/1/3 15:32:25
--
艾木地老师讲得真好,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以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是需要纠正的常识错误!
|
-- 作者:行者无疆
-- 发布时间:2008/1/3 17:22:38
--
谢谢艾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今日又学到了新知识!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8/1/3 22:05:50
--
谢谢淮羽兄、阿瓜兄、行者兄的表扬。
在现代以前,中国的数学家几乎都是历法家,而西方的数学家则几乎都是哲学家。这大约也是中西分野的一个根本之处吧。
|
-- 作者:子耿子
-- 发布时间:2008/1/4 0:14:06
--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里面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诸节不使用公历,也没有使用“阴历”,用“农历”二字是完全正确的。 农历又称阴阳合历,是我国民国纪元以前采用的历法,所以又称“旧历”。一般认为,这种阴阳合历适合于农家,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此又被称为“农历”。我国古有华夏之称,相传我国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也有称为“夏历”的。这种称法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1970年才更名为“农历”。 人们往往把农历称为“阴历”,这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惯称法。实际上农历(即阴阳合历)与严格科学意义上的“阴历”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严格科学意义上的“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为单位的历法。由于这种历法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不相协调,已逐渐被淘汰。 农历的年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即回归年)为准。也就是说,基本上是以12个月为一年的。但是,由于这种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而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天,和回归年相比较,相差11天左右(10天21小时)。这样,每隔3年就要相差33天。如果每隔3年加一个月,这种偏差就可以纠正过来。这就是农历设有闰月的依据所在。每3年置一年闰,5年2闰,11年4闰,19年7闰。闰年13个月,全年383日或384日。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每月以月相为起讫,即每月初一必定是朔;至于望,则可能发生在十五、十六、十七日这三天中的任何一天,以十五、十六日居多。 所谓节气,实际上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转轴(地球南北两极的连线)和公转轨道(黄道面)斜交成的角度划分的。24个节气,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也就是将黄道分成24等分。 二十四节气与朔望月无关,所以节气和农历月份的搭配就不固定。为使节气与月份搭配大体一致,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由于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差不多是30天半,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要比上月推迟一两天,直推到某月上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时即置闰,因此闰月无中气。在阳历中,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比较固定一致,上半年1至6月在每月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7月至12月在每月8日和23日左右。 所以国务院行文提到几个传统节日时,使用“农历”是对的。
|
-- 作者:渔人归去
-- 发布时间:2008/1/4 9:14:42
--
说起阴历、阳历和阴阳历,我又想起38年前在生产队时和T哥的一段过节来。 当时每个公社都有农技站和农技员,推广新技术。我们公社的农技员姓梁,带深度眼镜,长沙人,我们叫他梁瞎子。那天梁瞎子来我们队,就睡在知青点,晚上无事闲聊,大家先是猜谜语,后来扯到育秧时间上来了。农技站的技术资料和气象台的气象与农事预报都使用阳历,甚么时候浸种、什么时候育秧。而村民们用的是农历,每次要扳着指头算那天是清明、谷雨的,还要换算为阳历的某月某日,十分麻烦。况且,当时讲破四旧,树新风,传统节日的色彩越来越淡。于是我就大胆预言农历会被淘汰,因为农事与阳历相关,与阴历无关。农民为了耕种需要弄出个24个节气和农历来沟通阳历和阴历实在没有必要。T哥反对我的说法,梁瞎子不置可否,争了一个晚上,两边势均力敌。看来不可能有结论了,我只好打赌,15年后淘汰阴历和农历,赌注是一辆自行车。我之所以敢赌当时还比较贵的自行车,是因为我认为15年后,生产发展,人民富裕,自行车相对就不贵了。 今天,生产发展了,自行车确实也不贵了;农民科学种田,也确实使用阳历了;可是人们更尊重历史与文化,传统节日不但没有取消,而且还要申请世界遗产,增加放假休息时间了。我输了,也赖皮了,自行车至今没有给T哥,因为T哥有了汽车。但是我想在T哥的孙子5岁时,我还是应该送他一辆自行车,只不过小点。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8/1/4 11:45:40
--
读了朋友们上述帖子,大长见识,鄙人就是农历与阴历混淆的人。不过,从小到大,过旧历春节时老是听父辈说过“阴历年”,过中秋也是说“阴历八月十五”,看样子老辈人对这些传统节日是与阴历挂钩是清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