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乡音专栏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20)
---- 会同村见闻 碉楼 祠堂 栖霞仙馆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20&id=37917)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2 20:50:59
-- 会同村见闻 碉楼 祠堂 栖霞仙馆
进了会同村先看到的是碉楼,楼体都是青砖砌成,跟着富裕中农我们先后看了这个村子里的三座碉楼。这是最后看到的一座,高有四层,每层都有镶铁栏杆的小窗,外墙中间刻有"雲飞"两字,上边有一只已生锈停走了的双面钟,碉楼的小门在后边,门上挂着一把老锁,门前长草萋萋,无法进入碉楼,只能在外面拍拍了愿。 从上到下:


碉楼与祠堂相邻见证着会同村的历史

这座碉楼的旁边是一个祠堂,祠堂的大门红漆已不再鲜红紧闭,我们推开门进去,祠堂天井内长着荒草,宽敞的祠堂安静肃穆,屋顶上有着成对的麒麟;;梁下墙壁依稀可见彩色的花鸟图案但部分已残缺不全;屋檐下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小鸟儿似乎也看上了这清静之地在屋檐处筑了个小小的鸟儿窝。这一切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个非常庄严的地方。祠堂、家族这些字眼,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都与“封建”“顽固”有关。无意中大家发现了右墙上还清晰可辩的毛笔字,相机记录了一些部份,只可看不可议论。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2 21:38:35
--
听富裕中农讲栖霞仙馆里的故事 为了这个故事完整,也因为富裕中农家中有事,不可能我们参观的每一处都要请他来加说明词,所以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下,照片则明天再来添加 上世纪20年代初,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仕扬的嫡孙莫咏虞,身为太古洋行船务买办,家境殷实,寓居于香港。据说莫咏虞得了疾病,卧床不起,经多方医治也未见起色。家人雇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婢女服侍他,因她关怀备至,莫咏虞的病情渐渐好转。也许是日久生情的缘故,康复后的莫咏虞欲将该女纳为第八妾。不料该婢女以终身不嫁为由,拒绝了莫咏虞。莫咏虞见其决心已定,却又感激她的照料之恩,而且为循其父“积善之家必有馀”的遗训,他也早有意建造一间寺院来安置家中另几位愿守“清规”的未婚婢女。于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时,莫咏虞花了一千两白银,在家乡会同村瓦窑坡处买了一块30余亩的地,正式破土兴建栖霞仙馆。 两年后栖霞仙馆建成,首先到馆内修行的是那位服侍莫咏虞的婢女,取法号为昌龙。随后又有四位莫府的婢女落发为尼,分别叫昌华、昌义、昌明、昌球。年龄最大的是30岁的昌义,年纪最小的昌华有20岁。莫咏虞还雇了4名花工和2名更夫来伺候栖霞仙馆中的尼姑,让她们安心修行。工人每月的薪金及鲜果、大米、油烛等物品,均由莫咏虞供给,尼姑们的生活颇为丰裕。 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大约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咏虞利用自己在太古洋行做船务买办、常与英国人有贸易往来之便,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电。 发电机和电线、管道等设备从香港用船运至澳门时,同行的还有从香港聘请的一位年轻电工阿荣。阿荣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在香港一家英国人开的电力公司工作多年。莫咏虞请他去会同村,主要负责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和正常运转等工作。 发电机的到来给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是一台发电机只能供栖霞仙馆及部分莫氏家族成员照明用电。 入夜后,好奇的村民纷纷爬上栖霞仙馆的围墙看新奇。面对村民的好奇和对光明的渴望,家境富庶而又乐善好施的莫咏虞立即从香港购回大量电线、电灯、路灯等设备,免费为会同村内每家每户安装电灯。 1923年初,莫咏虞又运了两台发电机到村里。这年春天,小小的会同村处处亮起了灯,会同因此成为香山县第一个用电的村子。村民家家用上了电,就连莫咏虞大老婆坟前的镂空石华表也灯火辉煌。 直到解放初期,珠海市区内也没有私人家庭用电,老百姓家里仍然点着煤油灯和蜡烛。香洲有4根柱子上的水银灯是用电的,小时候他和一群伙伴常围着路灯玩耍。那时候珠海的商铺由于没有电灯,晚上7点左右就打烊了。1966年家庭里才有有线广播听,直到1968年珠海市民家庭才有电用。会同村在1923年家家户户就点上了电灯,比珠海市全民用电早了整整45年。 村民蜂拥而至观看电影 会同村有电之后,莫咏虞又将另一种“洋玩意儿”————电影带回了家乡。每隔几个月,他就会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内为女尼们放映卓别林的“哑剧”电影。当然这也像电灯一样,村民都可以免费来看。每次电影队一到达,全村就像过节似的,倾巢而出,挤在栖霞仙馆里,甚至邻村的村民也蜂拥而至,站满了栖霞仙馆的围墙。 珠海市最早的电影院1954年才在唐家出现,由当地的一位工程师设计建造,可容纳700人。开业时,还请了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来作首场演出。两年后,电影院在一次台风中倒塌,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该工程师因此被抓去坐牢。珠海人看电影的历史与会同村在1923年就看上电影相比晚了31年。 电工尼姑私奔村中停电 原金鼎镇的阮副镇长告诉记者,从香港请过来的那名电工技术人员阿荣,在栖霞仙馆里一直负责为小村提供用电。久而久之,竟与栖霞仙馆的尼姑昌龙相爱。也许是昌龙尘缘未了,不到两年,竟然与阿荣私奔而去。由于阿荣的离去,三台发电机都停止运转,会同村从此停电,整个小村又回到油灯蜡烛的岁月中。 直到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了中山县后,栖霞仙馆被强征为军医院,尼姑和工人全部被逐出馆外。到日寇投降后,只有2名尼姑和2名花工返回寺院,而发电机早已无影无踪,栖霞仙馆从此一蹶不振。剩下的三间电机房也渐渐被人遗忘。
待续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3 9:56:00
--






|
-- 作者:轻描淡写
-- 发布时间:2009/5/14 21:19:07
--
栖霞仙馆里的故事让人感叹! 很多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不是“政治课”告诉我们的那个样子! 历史不是一块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 是该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了!
|
-- 作者:雪雪
-- 发布时间:2009/5/16 1:19:21
--
谢谢乡音姐的好文美图,长见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