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旅游、休闲、运动、活动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9) ---- [原创] 探访河西走廊(四)鸣沙山月牙泉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9&id=44909) |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7/19 11:11:15 -- [原创] 探访河西走廊(四)鸣沙山月牙泉 探访河西走廊 (四)鸣沙山与月牙泉 鸣沙山与月牙泉是位于敦煌城郊的两处久负盛名的景点,从市内有公交车直达。实际上,月牙泉就在鸣沙山的山脚下,因为沙山脚下一汪清泉长年累月的涌出,造就了这千古奇观。 进了景区的大门,就看到高大的沙丘挡住了去路。在沙丘上行走时很费力的,一步一个坑,走一步退半步,费好大的劲才能从松软的沙坑里拔出脚来重新迈步,大多数人选择了骑骆驼。但也有许多不信邪的游客坚持一步步爬到了沙丘的顶上。 骆驼是很温顺的动物,骑在骆驼的背上没有骑马那样颠簸,骑在高大的驼峰之间,即使是最胆小的女士也有一种安全感。骆驼总是不急不忙,迈着宽大的蹄子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地前行,一声声摇响挂在脖子上的驼铃,悠远悦耳的驼铃声在平缓的沙丘上传出很远,让骑在驼背上的游人的思绪也飞得很远。骆驼号称“沙漠之舟”,是远古以来人类在沙漠中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它们已经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行走两千年了。它们曾经为中亚和欧洲送去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工具、技术,也为中国引进过从未有过的物种和工艺。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曾是中国与国外交流的最主要通道。 骆驼也是极能忍饥挨饿的动物,沙漠上长着一丛丛的骆驼刺,细小的绿叶旁长着坚硬的刺,稍不注意就会皮破血流,但骆驼毫不在乎地把它们当作了美餐。遥想当年这条通往西域之路是何等艰苦和荒凉,看《胡雪岩》中描写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大军的粮草主要靠驼队从关中供应,每天行进三五十里,近三千里路要走两个月,运输的人和牲口都要消耗粮草,送到前线的不过十分之一二。夏日赤地千里、热浪滚滚,冬季天寒地冻、风刀霜剑,而春秋常常风沙漫天、障人眼目,风和日丽的日子太少,到过新疆又行走了这条古道,才能真正体会先辈们开疆拓土的不易。 如今有了汽车火车飞机,敦煌就有航线和兰新铁路通往内地和新疆,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也是络绎不绝,把祖国的最东边与最西边连接起来,骑骆驼多半成了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为游客们带来愉悦的体验。 月牙泉还是电视上看到的那个样子,像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落在黄沙之中,不过水面似乎越来越小、越来越浅,因为气候条件的恶化,地下水逐渐干涸,黄沙日益逼近,泉边的月牙阁、雷音寺的屋顶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风沙,好像随时要被湮没的样子,让人看着担心。据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月牙泉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是“敦煌八景”之一了,真不希望它在我们这一代永远消失。但就在月牙泉旁边不到五十米远的沙丘上却正在大规模地开辟滑沙游乐,不断地有游客乘坐滑板或橡皮筏从陡峭的沙丘上滑下,另一面沙丘上也有一些舍不得出钱的游客自行爬到沙丘顶上手脚并用往下滑,带动着大量的黄沙哗哗垮塌下来。在这样破坏环境的创收项目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真不知道这个奇观还能维持多久。 |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7/19 11:15:51 -- ![]() ![]() [ ![]() ![]() ![]() ![]() ![]() ![]() |
-- 作者:犟牛 -- 发布时间:2009/7/19 11:17:44 -- ![]() ![]() ![]() |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7/19 12:04:55 -- 喜欢这样的图片。 |
-- 作者:易山 -- 发布时间:2009/7/19 18:04:03 -- 好喜欢这些驼影和脚印,更喜欢读犟牛老师的文章。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9/7/19 21:19:47 --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啊! 月牙泉我没有去,也根本没有想到要去,那时去敦煌,是全心全意去学习的,现在想来,真有点蠢了! |
-- 作者:行者无疆 -- 发布时间:2009/7/19 23:26:13 -- 谢谢犟牛兄带我们探访河西走廊,神游河西走廊,认识河西走廊,亲近河西走廊! 总有一天,我们也要去一趟河西走廊! |
-- 作者:洞庭如歌 -- 发布时间:2009/7/22 15:08:10 -- 喜欢!! 摘录-“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严峻现状】 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传说由来】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