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旅游、休闲、运动、活动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9) ---- 会同村见闻 碉楼 祠堂 栖霞仙馆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9&id=37929)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2 21:47:58 -- 会同村见闻 碉楼 祠堂 栖霞仙馆 首先感谢富裕中农让我们增加了丰富的知识 进了会同村,先看到的是村头的一座碉楼,楼体都是青砖砌成, 村头的 这是最后看到的一座,高有四层,每层都有镶铁栏杆的小窗,外墙中间刻有"雲飞"两字,上边有一只已生锈停走了的双面钟,碉楼的小门在后边,门上挂着一把老锁,门前长草萋萋,无法进入碉楼,只能在外面拍拍了愿。 村尾的 从上到下: 碉楼与祠堂相邻见证着会同村的历史 这座碉楼的旁边是一个祠堂,祠堂的大门红漆已不再鲜红紧闭,我们推开门进去,祠堂天井内长着荒草,宽敞的祠堂安静肃穆,屋顶上有着成对的麒麟;;梁下墙壁依稀可见彩色的花鸟图案但部分已残缺不全;屋檐下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小鸟儿似乎也看上了这清静之地在屋檐处筑了个小小的鸟儿窝。这一切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个非常庄严的地方。祠堂、家族这些字眼,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都与“封建”“顽固”有关。无意中大家发现了右墙上还清晰可辩的毛笔字,相机记录了一些部份,只可看不可议论。 落款是中山市X乡人民法院1959年 祠堂大门上的木雕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2 21:48:41 -- 听富裕中农讲栖霞仙馆里的故事 为了这个故事完整,也因为富裕中农家中有事,不可能我们参观的每一处都要请他来加说明词,所以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下,照片则明天再来添加 栖霞仙馆的来由 上世纪20年代初,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仕扬的嫡孙莫咏虞,身为太古洋行船务买办,家境殷实,寓居于香港。据说莫咏虞得了疾病,卧床不起,经多方医治也未见起色。家人雇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婢女服侍他,因她关怀备至,莫咏虞的病情渐渐好转。也许是日久生情的缘故,康复后的莫咏虞欲将该女纳为第八妾。不料该婢女以终身不嫁为由,拒绝了莫咏虞。莫咏虞见其决心已定,却又感激她的照料之恩,而且为循其父“积善之家必有馀”的遗训,他也早有意建造一间寺院来安置家中另几位愿守“清规”的未婚婢女。于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时,莫咏虞花了一千两白银,在家乡会同村瓦窑坡处买了一块30余亩的地,正式破土兴建栖霞仙馆。 仙馆现状 窥视馆内
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大约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咏虞利用自己在太古洋行做船务买办、常与英国人有贸易往来之便,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电。 图二
会同村有电之后,莫咏虞又将另一种“洋玩意儿”————电影带回了家乡。每隔几个月,他就会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内为女尼们放映卓别林的“哑剧”电影。当然这也像电灯一样,村民都可以免费来看。每次电影队一到达,全村就像过节似的,倾巢而出,挤在栖霞仙馆里,甚至邻村的村民也蜂拥而至,站满了栖霞仙馆的围墙。
巧逢年轻人 待续 待续 |
-- 作者:仙妻 -- 发布时间:2009/5/12 23:50:25 -- 好故事!等待续集。谢谢乡音姐!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5/13 20:59:46 -- 村头和村尾都有一处这样的象坟一样的东东。细看,觉得应当是祭祖的台子。看来这里的人仍遵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宗崇拜的传统。而我们湖南人由于有着强烈的革命热情,在保留传统上差远了。 |
-- 作者:白云悠悠 -- 发布时间:2009/5/13 21:14:48 -- 精彩的故事精彩的解说,谢谢乡音姐。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9/5/13 21:50:24 -- 等待着精彩的继续! |
-- 作者:雪雪 -- 发布时间:2009/5/14 0:08:50 -- 谢谢乡音姐将快乐与我们分享! |
-- 作者:蓝天秋水 -- 发布时间:2009/5/14 0:20:23 -- 精彩的故事精彩的解说,谢谢乡音姐。 |
-- 作者:湖边士 -- 发布时间:2009/5/14 20:36:44 -- 原来故事在这里!看来这故事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了! 谢谢乡音姐详细的介绍,这样的故事听得很少哦! |
-- 作者:湘琴缘 -- 发布时间:2009/5/14 20:54:16 -- 以下是引用笔架山人在2009-5-13 21:50:24的发言: 等待着精彩的继续! |
-- 作者:轻描淡写 -- 发布时间:2009/5/14 21:23:14 -- 栖霞仙馆里的故事让人感叹! 很多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不是“政治课”告诉我们的那个样子! 历史不是一块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 是该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了!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5/15 0:11:30 -- 栖霞馆里故事多。看来这古董的碉楼除了靠近湛江的开平外,在广东许多地方都有。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5/17 10:10:22 -- 这样的地方去了n次还想去。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7 15:45:37 -- 此帖专复犟牛和彭老师 及一些对“自梳女”有兴趣的朋友。我到顺德几年,听到一些关于顺德“自梳女”的传说,想昌龙应该也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吧。今天看到口口二位的跟帖故特意找来这部份内容。如有乐意多探究的,可以点击打开下面的网址:《自梳女》 【简介】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又叫“买门口”。“买门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梳女找一个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双方拟定协议。一般是男方同样给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亲人后,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须按照协议的规定,长期给婆家提供费用,所提供费用的数目一般不少于男方当初给的聘金。另外一种是找一个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样要付给婆家一笔钱。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5/18 16:35:33 -- 以下是引用笔架山人在2009-5-13 21:50:24的发言: 等待着精彩的继续! 向教授请教: 1 门上的“缉”字怎么解释? 这是仙馆旁边的屋子,(屋子的主人应该是捐助仙馆的人) 2 这是会同村一头的一楝破败了的房子的 门楣上“南控沧溟”但我记得溟字没一点。更不知道它们的意思了。 好像在村那头也有四个字,只是南改成了北,我记得石马拍了的 |
-- 作者:潇雨 -- 发布时间:2009/5/18 17:26:24 -- 精彩的故事,精彩的解说,谢谢乡音姐! 原来听说六一活动是有可能到广东举行的,我好期盼哦…… 这次不能到广东了,那就等待乡音姐精彩的继续吧!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5/19 16:28:54 -- 哼~~,你眼中只有帅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