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旅游、休闲、运动、活动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9)
---- [转帖]最新的摄影作品奥斯卡(类同)奖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9&id=31184)
|
-- 作者:梅园
-- 发布时间:2009/2/24 17:18:52
-- [转帖]最新的摄影作品奥斯卡(类同)奖
我看2009荷賽中國獲獎作品 蕭沉 網上有博友要聽我怎樣看待第52屆荷賽中國獲獎作品,我本沒什麼特別看法。記得2007年初時我說過一次[華賽],主要是質疑與批評了几個我以為有問題的獲獎作品,博文也被轉載到許多網站。其實,談論一次攝影比賽,無異於一次冒險,說好說壞也皆無改變實際結果的可能。下一屆人家該怎樣評還怎樣評,管你個逑呢!不過,對攝影比賽的評說,我個人以為其實主要是針對評委及其評獎標準、評審眼光的評說,應該與參賽攝影師及其作品沒太大關係。所以,我的評說不論是褒是貶亦或中庸,也都不是針對參賽攝影師及其作品的,因為他們是“無辜的”,能否獲獎也不是他們左右得了的。 我不知道本屆[荷賽]評委會成員是什麼樣的人?評審標準與規則方式又是怎樣的?就這些獲獎作品而言,感性上只覺得談不上“刺激/奪目”或新聞攝影師常掛在嘴邊的“視覺衝擊力”,反給我一種天崩地裂後的“安靜”。有關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片子,西方的評委們大概看得太多了,有經驗的評委恐也發現許多“慘烈”的片子猛一看好像很震撼,但細一看還不如猛一看呢。所以,他們的評審眼光與把握新聞照片的審視觀念,也在不斷調整與改變中。而這一次,表面化的“視覺衝擊力”似乎無效了,他們更看重比較“平凡/內斂”並能沉靜下來多琢磨一會兒的照片。以下,我就中國攝影師的六個獲獎作品分別說几句我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
-- 作者:梅园
-- 发布时间:2009/2/24 17:21:40
--
[1]:陳慶港《走出北川》/(突發新聞單幅一等獎)
 陳慶港的這一幅《走出北川》,九位武警救援隊員圍抬着一名頭頸血跡斑斑的生還者,視覺構圖是最傳統的焦點取中,四圍暗綠色,中心亮白色,几乎也是垂直俯拍。而細節部分則是傷員已經顯出驚恐呆滯的斜視眼神、覆蓋了大半個身體的棉被、兩道捆紮固定身體的繩子、一張門板、巨石與廢墟所形成的崎嶇狹窄的通路......這幅照片之所以能獲大獎,視覺審美上的穩定構圖與色調當然是最基本的,而重要的是----以往,西方人一直片面地認為中國由於人口多,鄉村又貧賤,大概對平民個體的生命不是很重視;但這一次能看到九個人在救援一個人(當然/北川救援現場其實也還有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去搶挖一個人的感人場面),我想,這會改變西方人對中國人輕視平民生命的看法,這很重要。美國大片便曾有八名士兵去尋找一名士兵而不惜付出慘重代價的先例,那電影就是告訴世界----美國人很重視人的生命,即使是一個小卒子。當然,評委們或許也還存有不願去評選帶有中國式“濃重政治宣傳”意味的片子的看法,加之有些照片在畫面背後的真實性上很難作出準確判斷(亦如媒體對那幅把死去的妻子綁在自己身上開着摩托車的丈夫所作出的誤判),所以這一幅能獲大獎,也還順理成章吧。
|
-- 作者:梅园
-- 发布时间:2009/2/24 17:24:04
--
[2]:吳曉淩《血染賽場》/(體育專題單幅一等獎)
 以往體育專題類的獲獎照片,多半是運動中精彩好看的瞬間或具有強烈動感與視覺美感,再不就是大腕巨星的生動舉止或異常狀態等。而吳曉淩的這一幅,雖然無法辨認受傷運動員的具體國籍、性別、面目,讀者在畫面上也只能看到一只纏着繃帶並撐住地面的手、跪姿、一滴砸在地面上一灘血泊並濺出“花朵”的血,但顯然這是一幅傳達運動員在比賽中受傷細節的照片。一滴血雖小,卻可體味出比賽的激烈殘酷、亦可感受到運動員的不屈與堅忍精神。以小寓大,見微知著,窺一斑而知全豹,這是中國人歷來就明白並擅長的一種表現境界(其實也是常識),西方的評委們當然也深通此道。激烈的廝殺搏斗之後,一滴血所濺起的“花朵”雖如此寂靜,卻令人感到更加“震聾發聵”。呵呵,我感到本屆[荷賽]評委還是喜歡具有一些想像空間和令人回味的片子,談不上進步,只是一種比較偏重於心理感受的評選旨趣而已。
|
-- 作者:梅园
-- 发布时间:2009/2/24 17:25:50
--
5]:趙青《四川地震倖存者》/(一般新聞單幅二等獎)
 活着是人類的本能,吃飯是人類最低的生存需求。在一片滿目瘡痍的廢墟中,兩位劫後餘生者依然在倖存的灶臺上支鍋做飯,而將他們裹夾在其中、兩側尚未倒塌的房屋山牆所圈起的那一爿空間,或許正是他們原來的家。對家的深情眷戀,早已超出對餘震的恐懼乃至那山牆隨時可能倒塌從而危及生命的擔憂,場面雖平凡無奇,看後卻令人內心發熱發酸。評委們似乎在告訴拍攝者乃至觀眾----好的新聞照片不一定充滿波瀾,不一定有多少“視覺衝擊力”,評委顯然在提倡一種平凡而內斂的新聞攝影觀看與審美旨趣,在引人注目的轟轟烈烈之外,攝影師必須學會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而人類濃烈的情感也往往體現於平凡的情景中。內行看門道兒,而這就是門道兒,其實中國的攝影師早已明白,只是以往很少有人拿此類照片送去參賽。
|
-- 作者:梅园
-- 发布时间:2009/2/24 17:48:16
--
“也许只有完整地经历2008年之后,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摄影记者的存在感”———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3日18:00,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中国陈庆港的《走出北川》获突发新闻单幅类一等奖。 图片说明:“2008年5月14日,士兵在中国四川北川县参加地震救援。”居高俯拍的角度,8名士兵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在完全塌毁的山路上翻越巨石,用木板将一名受伤男子抬出北川。伤者眼神复杂惊惧、年轻士兵手套指端透着血迹。那本是名为《走出北川》的一组12张照片中的首张,作者在编辑这组图片时就让它位列主打。“因为这张图片能反映出灾区当时的救援难度,以及救人者不顾一切、不计任何代价施救的精神。”照片摄于震后第三天进出北川必经的盘山公路上,“当时,从北川县城废墟里救出一个人,再把这样一个人送到安全地带去进行抢救,是非常非常难的。” 陈庆港,杭州日报现任首席摄影记者。1966年生于连云港。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摄影专业。三届“华赛”金奖得主。2007年,他的《秘密森林里最后的母系氏族》在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大赛上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贡献奖”。 “也许只有完整地经历2008年之后,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摄影记者的存在感,那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现场感。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瞬间,当我脚下的废墟深处不断传来受难者的呼救与呻吟时,我第一次开始对自己手中拿着的相机有了怀疑。那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啊……摄影是无力的,然而什么又是比摄影更有力的?”这段话陈庆港写于2008年岁末,在《为死去的时光,为活着的未来》题下。陈庆港在灾区 陈庆港为我们介绍了《走出北川》这组照片当时拍摄的背景:这组照片是于2008年5月14日在通往北川县城的路上拍摄的。陈庆港称在得知汶川地震后,就第一时间订了机票,在13日赶到绵阳,14日前往北川,当时整个道路都不通,而且随时面临余震和塌方。在通往县城的路上迎面碰到了很多解放军在向外抬伤者。“由于当时我还没有到达北川县城,起初对地震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当我迎面看到那么多伤者和被毁坏的建筑,尤其是伤者的表情时,心理上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有紧张也有恐惧。”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陈庆港按下了快门。
|
-- 作者:梅园
-- 发布时间:2009/2/24 17:52:53
--
部分媒体报道和评论摘录 2009-02-18 中国摄影报报道 陈庆港是个获奖专业户,华赛金奖名单中曾3次出现过他的名字,他对一些重大或冷门题材的掌控被摄影界内外称道。作为行业里的特例,他的成就似乎是靠与生俱来的智慧。他的名字不常伴着杭州日报日常新闻照片出现,但却绝对是报社的一块金字招牌。 陈庆港原本投送的《走出北川》是一组照片,10幅里被评委们钦点出的这张,正是他编辑时的主打,因其内容和形式都很切题,立意明确。谈及为什么能摘金,他猜测是照片中环境的险恶与救援人员的奋不顾身形成的强烈对比,感动了评委。其实最初他并不想用地震题材投荷赛,因为从震区回来后,他不敢重新面对拍摄的照片和回忆,几千张照片就积压在那里。直到截稿日期快到时才开始编辑这组图片。 2009年,这位以挑选题材谨慎苛刻而著称的“牛人”说,春天他还要再去四川拍摄震后情况。另外,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杭州,他也有计划着手拍摄,只是习惯于先思后行的他称暂时还没有想好准确角度。 广州日报评论 面对灾难中的人们,不要妄言你可以体验那份深切的痛苦和悲伤,我们能做的,除了伸出援手,还有肃穆。“5·12地震”绝对是去年中国最重大的突发新闻,摄影师采取俯瞰的视角截取灾难的一角,而读者面对这样的画面,则是久久凝视,百感交集。 法制晚报报道 汶川大地震也牵动了世人的心,中国的一些摄影记者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拍下的救援部队在北川废墟中救出一名幸存者的照片,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 北京电视台报道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四川地震无疑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很多参赛作品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国许多摄影记者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的这幅解放军救援部队抬送一名幸存者的图片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 北京青年报报道 抗震照片感动世界 陈庆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获奖的救援部队用担架将地震幸存者抬出的照片是《走出北川》组照中的一张,拍摄于5月14日在通往北川县城的路上。陈庆港坦言对获奖感到有些意外,“在汶川地震中有太多记者在前方拍摄了太多感人的照片,我能够获奖非常幸运。我很高兴能够用自己的图片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香港文汇报报道 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的一些摄影记者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关于四川地震救援的照片,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金奖。 江苏连云港苍梧晚报报道 我市籍摄影家陈庆港获第52届荷赛奖一等奖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3日18:00,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获奖作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中国共有六家媒体获此殊荣。我市籍摄影家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中国青年报记者赵青,新华社记者吴晓凌三人作品分别获得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体育专题类组照一等奖和体育专题类单幅一等奖。
|
-- 作者:云中牛
-- 发布时间:2009/2/24 17:56:31
--
我以往欣赏照片,只是一味地寻找“視覺衝擊力”。看了梅园的转帖,让我知道了还有一种欣赏法--即“学会看懂这种‘天崩地裂’後的‘安靜’”,看懂“‘平凡/內斂’,並能沉靜下來多琢磨一會兒的照片”;还要“學會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而人類濃烈的情感也往往體現於平凡的情景中”。 摄影之路漫长,苦中求乐,乐中求学,学无止境。最近在如何欣赏照片的问题上,走入了困境。谢谢梅园此帖为我解惑,不会拍照,能学会欣赏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情。望今后多发或转发此类令人受益匪浅的好帖!
|
-- 作者:梅园
-- 发布时间:2009/2/24 18:49:07
--
很赞同‘云’版主的观点“能学会欣赏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常言说:“眼高手才能高”。欣赏水平的提高,学会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我们才能拍出感染力强的照片。荷赛更多的获奖照片也说明这个道理。更何况现代摄影巳进入数码时代,器材和技术我认为都不是摄影者的拦路虎了,摄影师们在按快门的时候、决不要被技术条条所约束,而应以“情”为重,“而人类浓烈的情感也往住体现於平凡的情景中”。祝“云中牛”版主拍出更好的照片!
|
-- 作者:信马游缰
-- 发布时间:2009/2/24 21:04:59
--
在欣赏中学习,学习中欣赏!谢谢!
|
-- 作者:艾木地
-- 发布时间:2009/2/24 21:23:13
--
谢谢梅圆兄!
|
-- 作者:立立
-- 发布时间:2009/2/24 22:50:41
--
能学会欣赏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情。 谢谢梅圆!
|
-- 作者:80个知青娃
-- 发布时间:2009/2/25 15:27:15
--
以下是引用梅园在2009-2-24 18:49:07的发言: “能学会欣赏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常言说:“眼高手才能高”。欣赏水平的提高,学会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我们才能拍出感染力强的照片。荷赛更多的获奖照片也说明这个道理。更何况现代摄影巳进入数码时代,器材和技术我认为都不是摄影者的拦路虎了,摄影师们在按快门的时候、决不要被技术条条所约束,而应以“情”为重,“而人类浓烈的情感也往住体现於平凡的情景中”。
很感谢梅园兄作了一次关于摄影审美的探讨,我觉得很受教育。 记得听某摄影大师说过一句话,他说,摄影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情字,摄影师应该带着感情去拍摄。在这一点上,摄影的基本原则和文艺理论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情感、人性。当然,也有一些唯美主义的作品,我们也许可以从审美的另一些角度去欣赏它们。但是,表现情感和人性的作品无疑是更重要的。 只是,我们也许能知道这样一些基本原理,可是我们的眼睛和技巧却力不从心,这大概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
-- 作者:元宵
-- 发布时间:2009/2/25 18:32:28
--
对于一般的已入道的摄影师(或匠)而言,不受约束很难做到,商业摄影或参赛,可能还要揣摸老板或评委的喜好。但实力总是第一位的,再投其所好,拍得一塌糊涂人家还是不可能看上。
业余爱好无所约束,提高摄影技巧,训练审美观,达到一定的境界后,也能拍出出色的PP。即使不能获奖,能得到朋友们的赞赏,同样也是收获,愿朋友们多拍出好PP。
|
-- 作者:早起鸟
-- 发布时间:2009/2/25 21:08:10
--
谢谢梅园老师给我们送来高级享受。愿我这个初级摄友能早日提高欣赏能力,哪怕是眼高手低,那也将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
-- 作者:潇雨
-- 发布时间:2009/2/26 2:03:41
--
不会拍照,能学会欣赏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情。 ——是啊,会欣赏了,才能抓到令人心动的瞬间,先是自己被感动,才能用作品感动别人。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2/27 14:47:42
--
梅圆转载在摄影沙龙上的此帖,我想 对于我们指导我们初学摄影的朋友们可能很有用处,我说的是立意上而不是指技术上的帮助。所以留言给他后就转过来了。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9/2/27 17:06:42
--
谢谢梅园兄的介绍和评说,让我这样的外行也学了一点。
|
-- 作者:蓝天秋水
-- 发布时间:2009/2/27 19:44:58
--
以下是引用早起鸟在2009-2-25 21:08:10的发言: 谢谢梅园老师给我们送来高级享受。愿我这个初级摄友能早日提高欣赏能力,哪怕是眼高手低,那也将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不会欣赏,也不重视学习欣赏这是我的毛病,读此文有茅塞顿开之感,谢谢梅园!
|
-- 作者:仙妻
-- 发布时间:2009/2/28 16:12:35
--
谢谢!
|
-- 作者:雪雪
-- 发布时间:2009/3/2 1:30:36
--
阅读了,很受启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