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旅游、休闲、运动、活动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9) ---- [原创]京城觅迹(一)——北京东十四条胡同-八舅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9&id=28048) |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1/21 13:23:47 -- [原创]京城觅迹(一)——北京东十四条胡同-八舅
阳光灿烂的"大寒"之日来到京城,忽想起十几年前坐轮椅的八舅,于是便有了东十四条胡同之行。 八舅是母亲的堂兄,排行第八,故称八舅。在母亲的嘴里,八舅是一美仑美奂之人,风流倜谠,博学多才。连他的夫人--八舅妈也是一高贵典雅,美丽绝仑的女人。四十年前,在北京这小胡同口的敞亮的四合院里,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常念叨的八舅,虽然正是“文劫”大难时期,憔粹的八舅仍很恬淡平静,知识人的优雅矜持隐约可见。 八舅姚家积,是中国有名的明史专家,中国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吴晗。俩人是多年的老搭裆。都是研攻明史的权威。只是吴晗先生被伟人在“文劫”中相中,将他推向风口浪尖,而未躲过“文劫”这一劫,去了天堂,和八舅天上地下,阴阳两隔。中国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翦百赞一样,如今都静静的躺在八宝山,正冷眼看着这人世间的变迁。 母亲的姚氏家族,在湖南邵阳是一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方圆百里,姚家人占据半壁江山。半个世纪以来,从姚家走出了许多栋樑之才,如原武汉军区司令员姚喆,八舅姚家积......,使得邵阳人对姚家刮目相看。八舅和父亲也是莫逆之交,抗战期间,父亲主办的【力报】被迫内迁,在雪峰山下,父亲奋力请来蒋牧良,冯雪峰,八舅姚家积......,使【力报】在战火中生存下来,影响巨大。父亲常和蒋牧良先生,八舅废寝忘餐的玩命工作,但有时连工资都无着落,大家也毫无怨言。父亲将【力报】副刊全权交给牧良先生和八舅主持,其时牧良先生已是中共党员,父亲和八舅非常尊重牧良先生,从不干涉他的编务和工作,八舅和牧良先生将【力报】副刊办得风生水起,深受人们喜爱,尤为青年学生青睐。 牧良先生是湖南湘乡人,一口极其难懂的湘乡话,又死不改音,而八舅则是更倔的宝古佬,一口乡音也不变,在力报的日子里,俩人居然能水乳相融,平安交流,实为难得。八舅实乃一平和恬淡之人,极易相处。 “文劫”过后,九十年代,我因事到京,寻到东十四条胡同又见到八舅,此时的八舅已靠轮椅行动,已大不如前,家中的儿女们出的出国,留的留洋,十四条胡同的这个四合院,只有八舅和舅妈加一保姆守着这个四合院,甚是冷清许多。八舅精神尚可,他告诉我;这座四合院将折除,他们将搬往八舅极不愿去的有电梯的水泥森林。说这话时,八舅黯然神伤。 今天是农历“大寒”之日,京城的暖暖的阳光抹去了些许冬日的寒意,"大寒"之日的阳光下,我并未见到八舅,八舅已至天国研攻明史,或许正对姚文元的【论海瑞罢官】拍案而起;你这个文痞也懂明史------. 整个京城东十四条静静的躺在“大寒”之日的阳光下,暖暖的,懒松松的,没有人感觉到它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 |
-- 作者:哥巴 -- 发布时间:2009/1/21 16:41:09 -- 永明马灯君久未见上网,一回来就帖上好文。不简单! 说两句题外话。老毛为什么文革一开始就拿吴晗开刀?以前以为是《海瑞罢官》和《燕山夜话》,自从去年看过凤凰卫视的节目“定陵往事”后,我的看法稍有改变。吴晗50年代与老邓、杨尚昆等一帮中央大员关系相当好,常一同外出野餐。就是在一次野餐时,吴晗提出挖掘明皇陵以弄清明朝的一些史实,得到周恩来批准,结果挖开了定陵。现在看来,随意挖皇陵,是个极愚蠢的行为,造成的文物损失极为严重。敢挖皇陵,我想恐怕也是老毛对吴晗不客气的原因。 |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1/21 23:52:26 -- 忆明史专家八舅,北京胡同访古,难怪永明马灯兄这一向少露面。 北京的胡同承载着厚重历史。除了那些胡同游的三轮车队,自己步行去僻静老胡同才能见老北京面目一二。记得以前几次出差住出北京站右手不远铁路公寓,那儿就有2条真正是老北京居家的胡同。 |
-- 作者:蔡家湾 -- 发布时间:2009/1/22 7:20:03 -- 谢谢永明马灯君的好文章。马灯照到北京城去了。 哥巴的跟帖也有味,同样让人长见识,一并道一声谢。 |
-- 作者:乡音 -- 发布时间:2009/1/22 8:22:24 -- 马灯此行,不抗雪转而访古探幽,实为一大好事! 等着你把更多的史料故事写出来。 看来你们的家族可以开一个文史馆了。 蒋牧良是老湘乡人,现涟源市辖 。 此两处语言似乎相通甚多,故交流起来不是太困难。只是外人听起来就像听外国话了 |
-- 作者:笔架山人 -- 发布时间:2009/1/22 10:00:43 -- 好文章,马灯兄! |
-- 作者:轻描淡写 -- 发布时间:2009/1/22 23:38:30 -- 历史无法改写,但总还有迹可寻, 如果不记录,那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就会真的灰飞烟灭, 就象那些永远消失的古城墙、四合院、、、、、、。 谢谢马灯兄美文! |
-- 作者:呵呵 -- 发布时间:2009/1/24 13:26:17 -- 历史无法改写,但总还有迹可寻,就靠马灯兄这样的有心之人来发掘。 谢谢马灯兄的介绍!! |
-- 作者:永明马灯 -- 发布时间:2009/1/25 11:34:28 -- 好几月未给湖知网干活了,觉得对不住哥们姐们,当加倍努力。回哥巴兄;伟人曾千叮呤万瞩諨;死后火化,不留遗体。是卓有远见的。深思熟虑的。回灯火老师;京城的胡同,承载着北京极厚重的历史,读懂胡同,就能读懂北京。回蔡老师;你的勤奋,你的执着,使我等受益非浅。折服你的精神。回乡音姐;你的“湘乡话”,字字珠叽,千万莫讲塑料普通话,马灯反而听不懂。因你的“湘乡话”,使马灯"听力,定力"大有长进,真得谢谢你的“湘乡话”。回笔教授;想沾点你的灵气,怪气,”油气",方能够格叫“文章”。回刘老师;认识你们俩口子,对历史更有了深沉的理解,你们的执着,倔强,使历史也变得温柔靓丽。回呵呵老师;你也是一大家望族走出来的大家闺秀,大家族的兴衰起落,你是最明了清楚,你也承载着大家族的希望。让历史对你刮目相看!谢谢大家为马灯鼓劲加油。马灯就此向各位拜年啦;牛年发达,牛年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