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枝柳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21) ---- [分享] 一曲“修路炼人”的壮歌(三)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21&id=45550) |
-- 作者:殷师傅 -- 发布时间:2009/7/25 11:57:41 -- [分享] 一曲“修路炼人”的壮歌(三) 三、修路 长沙分指是一支由城市知青为主的特殊铁建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女知青占了百分之五十,有的连队甚至超过百分之六十。上路时,他们大多十七八岁,刚刚离开学校,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兵”。但是,就是这样一支“娃娃军”,在很短的时间里,闯过了思想关、劳动关和生活关,很快成长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铁建生力军。 首先是“思想关”。长沙分指的知青民兵都是来自大城市,绝大多数刚出校门,没离开过家,没离开过父母,甚至没走出过长沙城。因此,突然离家千里,钻进大山,多数人思想准备不足,很不适应。刚上路时大多数人很不安心,“白天想回家,梦里喊妈妈”。许多个晚上,一人哭,众人和,工棚里哭成一片。还有人觉得读完高中又下乡修路,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针对这种思想状况,指挥部和各营连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广泛深入宣传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二是强调“修路炼人”,引导大家树立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决心。“刀在石上磨才能锋利,人在斗争中锻炼才会刚强;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中栽不出万年松。”知青们也觉得,修铁路毕竟是临时性任务,修完后肯定要分配工作,不像“上山下乡”到时农村,要做一辈子的打算。正是有了这些“动力”绝大多数人很快安下心来。其次是“劳动关”。刚上路时,知青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挑,一天八小时劳动下来,腰酸腿痛,痛苦不堪。但是,绝大多数咬紧牙关,硬生生挺过了这一关。大家战严寒,斗酷暑,手上的血泡磨成老茧,肩膀从破皮长出硬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皮肤晒黑了,体质却增强了。一个个文弱书生,都炼出一身“硬骨头”,变成一个个“铁肩膀”。尤其是女知青,同男生相比豪不逊色,成为一个个“铁姑娘”。劳动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挖填土方为例,从上路时的每人每天平均0.2立方很快提高到1立方以上。有的连队,每人日平均甚至超过了2.8立方。 再次是生活关。三线的生活是极为艰苦的。高强度的劳动与艰苦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连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人每月津贴费21元(其中伙食费15元,零花钱6元)。一年后提高到26元(零花钱11元)。虽然粮食是重点保证,不成问题(每人每月定量45元),但副食和蔬菜却难以保证。当年,生活物资主要由长沙市供应,每人每月0.25公斤食油,0.25公斤猪肉,干菜、海带成为每天碗里的常菜。面对这种状况,知青们表现了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咸萝卜、酸菜汤,半斤米饭香又香。吃了身体壮。铁建逞豪强。”为了改善生活,各连队成立了蔬菜班,自己养猪,自己种菜。到后来,各连蔬菜有相当一部份可以自给,好的连队,每月能吃上三四次肉了。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注意改善精神生活。指挥部经常给连队放电影,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指挥部和各营连定期举行文艺会演。后来,各连都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和篮球场,连队的精神生活逐步活跃起来。 就是这样一支以知青民兵为主的修路大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克服了不少困难,解决了许多问题,创造了不可磨灭的战绩。 1972年12月至1974年7月,建成怀化段竹田至牌楼6.5公里的路基。其中建设涵渠工程26处,完成土石60多万立方。 1974年7月起,转战靖县段,至1975年9月,建成土溪铺至太阳坪11.5公里路基,完成土石方100多万立方。 劳动实践中,知青民兵们不断增长才干。大部份连队都能承担砌筑边沟、护坡、涵洞等石砌工程,不少人掌握了放炮、砌墙、铺贴草皮、路基成型等技术。全指挥部培养出学生连、排干部约350人,培养了文书、统计、会计、出纳、保管、卫生员、炊事员、理发员、打字员、电讯、邮政以及炮手、修理工等300多人。 知青们的迅速成长,与同时战斗在三线的长沙市各单位派去的数百名带队干部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这些带队干部,把带好知青当做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克服困难,艰苦工作。他们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劳动上关心知青的成长,热情、耐心、细致地做每一个知青的工作。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和爱护着知青,赢得了广大知青的信任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