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雄鸡报晓专栏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19) ---- [原创] 《蹉跎岁月之九》《电视散文》情系沅江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19&id=37378) |
-- 作者:雄鸡报晓 -- 发布时间:2009/5/7 11:34:41 -- [原创] 《蹉跎岁月之九》《电视散文》情系沅江 情系沅江 1.镜头淡显、淡隐,推拉摇移:浩浩烟波洞庭湖,莽莽无边芦苇荡,湍湍不息资江水。渐渐清晰的田园城乡。 叠印字幕:情系沅江—2008年“情系沅江相聚今秋”活动纪实。 片头主题歌奏起。“人生能有几度春花开……”。深情如诉。渐弱成背景音。 旁白:大湖之南。洞庭湖滨。沅江市。这方水土这方人守望时光四十年,绵远不绝地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份远方的牵挂和惦念。 2.画面暗转到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叠显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照片、旧文物。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仿佛从遥远中走近又渐行远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或“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或“南京知识青年之歌”)。 旁白:时光回溯。40年前的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掀起狂潮,共有1万4千名长沙学生去往沅江。沅江,是他们人生之旅的第一个驿站,其后漫漫长路上,不论成功或者挫折,顺利或者坎坷,都可到这里寻根溯源。沅江,给了他们最冷峻最温暖的人生感悟。 3.画面暗转。镜头切换出场景:长沙市政府前的车队,对老知青的采访。车队出发去沅江。 音乐过渡到片头主题歌,深情张扬。 旁白:也许是记忆需要翻新,或许是惦念和牵挂在鬓发霜染下变得急迫。 4.沅江市盛大欢迎的画面。 片头主题歌欢乐颂。 旁白:沅江市举行盛大的入城欢迎式,知青代表再次触摸这方土地,热捧着一份感动。 5.镜头切换歌舞晚会。 片头主题歌。 旁白:一连两个晚上的歌舞晚会。知青和第二故乡的情感交融。似舞激情表露,如歌深情颂扬。 6.画面出现沅江市的欢迎大会。益阳市委书记、沅江市市长、农民代表发言的镜头叠映转换。 现场歌舞音乐同期声。 旁白:沅江市的官员和民众毫不吝惜最美好的语言,把最热情的词汇奉献给知识青年。 7.知青代表发言的画面。 音乐渐弱至静音。 知青代表发言同期录音:我捧着这份感动,代表这次返乡的600名知青朋友,代表一万四千下放沅江的长沙老知青,真诚地道声感谢:谢谢益阳市委、沅江市委市政府,谢谢沅江2071平方公里土地,谢谢沅江73万父老乡亲,谢谢。 8.画面从热烈掌声的场面切换到焰火场景中。焰火画面逐渐慢速播放。 焰火爆裂声逐渐减弱退隐。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仿佛从遥远中走近又渐行远去。 旁白:热烈升腾黯然陨落,好像比喻一个过去的时代。那个时代激情燃烧,理想壮丽;那个时代百业凋敝,城市不堪人口负累。狂热困窘的城市决然甩落包袱,1000多万城市学生命运大迁徙,用青春的殷红浸染“知识青年”四个大字。 9.画面暗转。镜头拉出茅草屋。画面叠隐叠显:箐箐的“四川屋”。草尾大同知青茅草屋的厕所。小小草茅草屋前的感叹。卓建清对茅草屋照片引发的感叹。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过渡到背景音。 现场同期声。 旁白插入:沅江的很多地名都与茅草相关。茅草街、黄茅洲、草尾等等。一位老知青复制记忆,在沅江胭脂湖畔建了一个“知青之家”,建了这幢茅草屋。 茅草屋荷载了知识青年太多的记忆。知青当年就住在这样的茅草屋里,屋外有炊烟袅绕,屋内有油灯豆亮。茅草屋给他们遮风避雨,宿眠休憩。艰难,是茅草屋给他们上的第一堂再教育课。 10.画面:北大二队一口锅吃饭的知青回忆,一张同队男女知青剪断的老照片。闵立宏队里知青旧照片引发的老故事。胡子敬谈初下乡。 音乐静默。 同期声中插入旁白:艰难,改写着从书本、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改变着来自城市的生活模式。艰难,描摹出独具知青特色的青春版本,那是冰凉湖风吹乱的柔弱发丝,大田泥浆搅裹下的瘦削脊背,懵懂莽撞的青涩之恋,血色浪漫的亲情友情。 11.画面背景是一条逝者如斯的长河,镜头在上叠映出户口迁移证明,先特写,再拉开,慢速下的缓缓飘落。 字幕由下上移充幅滚动。 旁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洪流滚滚,但挡不住逆势而上的潜流,招工、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考试等等,死死咬定的目标是——回城,回城。 这是一道满意不满意的民意天问。1978年10月,共和国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仿佛一夜之间堤坝崩溃,知识青年中的绝大部分回流到了城市。 12.镜头闪回,知青代表的大会发言的场景。叠印过渡到山水湖田的空镜头。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在发言的场景中保持静默。然后做背景音。 知青代表现场发言录音:“那是1972年的一个冬日,我搞到了一张招工通知书,登上了一艘驶离沅江黄茅州的客船,当时我心如受伤的芦苇,泪水凝结成霜,我伫立左舷发下重誓:今生今世永远不再回望这方土地。” 13.画面出现80年代的喧嚣城市,涌动的单车潮,匆匆的人群,街头的商贩卖场,满满的图书馆,最后是奔驰的火车。 背景音是城市的喧嚣。 旁白:知青大返城,孓然一白丁。既无知识也不年轻。 时年共和国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发展冲进了奔驰的快车道。 知青返城后来不及喘息,再度劳苦奔波,重新奋起拼搏。把昨天和过去都抛在身后,一切从头再来,所有从零开始。为生计为进取,为亲人至爱为人生无悔,用坚忍果决百折不挠打造“后知青历史。” 14.画面淡显出秋雨潇潇,叠印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照片、老镜头、旧文物、茅草屋等。 特定历史年代的歌曲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仿佛从遥远中走近又渐行远去。 旁白:时光匆匆,人生碌碌。记忆,难道真的褪色消痕霉湿风干了吗。 曾记否,那阡陌纵横的大田,蜿蜒长蛇般的垸堤;一字摆开状似蘑菇的草屋,还有农民那张饱经风霜、困苦贫寒,守定如碑、沉默如山的面孔。 那方土地那方人是放不下的,说要忘却那是自欺。可是,人的一生中唯有青春灿若星辰,我的星辰却在穹荒月缺下漂泊蹉跎。这样的话题过于沉重一下提不起,这般的心灵过于孱弱一触就痛,只有心底深埋,久远封存。 15.镜头突然切换:背景洪水滔天,画面快速叠印沅江告急的画面,纸媒报道的赈灾活动。 音乐静默。片头主题歌弱起作背景声。 旁白:公元1996年,百年不遇的洪水突袭,沅江失守,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垸九溃,遭受重创的73万沅江人民哀号悲怆。 沅江告急。最先一步惊起的是知识青年群体,他们奔走相告,大声疾呼,竭力筹得230万钱物送达灾区。 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预演,12年后发生汶川大地震,举办盛世奥运会,有了亿众瞩目的“志愿者行动”。 这是知青情节撼动魂魄的张扬,真情掀开尘封冲破心锁,井喷似的爆发出来。 16.画面转换到知青代表欢迎会上的发言镜头。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知青代表现场录音同期声:“沅江的这方水土和乡亲父老们,当年将我们收留下来一把揽入怀中,让出微薄的口粮填补我们的辘辘饥肠,再把我们摔打磨练成熟之后放飞天地。这般的情意叫恩德,怎能忘却,怎能舍弃。” 17.叠印出邓晓雄的湖边跪拜。镜头推进:长景、中景、近景、特写。定格。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旁白:我单膝跪地拜谒苍天大地,东方古大陆板块上有一方土地叫沅江,她在我那段青春燃血的岁月里,给了寒霜酷暑的多情眷顾;泱泱中华亿兆子民中有一族群叫沅江人,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侯,给了艰苦辛劳的偎依怀抱。 |
-- 作者:雄鸡报晓 -- 发布时间:2009/5/7 11:44:20 -- 18.镜头暗转。老镜头:2001年沅江欢迎知青返乡的活动。胡子敬和“辣妹子”食品厂。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旁白:沅江感念知青,在2001年组织了长沙知青第二故乡行。知青感念沅江,帮助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知青情结注入了新内容,那是感恩回报, 19. 镜头转换到丁丁的故事。 音乐静默。 丁丁现场同期声。 旁白插入:这是乡民村俗,婴儿出生呱呱坠地时最先碰到的第一人,就是“逢生干爹”或者“逢生干娘”。 小伙子在“逢生干爹”的帮助下,进城务工,到深圳淘金,最后回乡办起了一个小商店,娶妻生子,建房买车,一家人先于当地步入了小康生活。 知青的感恩回报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大善力举,小善而为,人文情怀自然而然地的生发流淌,缓缓地消解二元化的城乡结构。 20.镜头暗转。出现各乡镇的欢迎画面。画面字幕表注欢迎地:共华、泗湖山、黄茅洲、千山红、南大、草尾等。胡子敬的感慨。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旁白:沅江感念知青,在2008年又组织了“情系沅江相聚今秋”的活动。先是沅江市委市政府,再到镇到村到组,就像火炬接力传送热情。三千宠爱加一身,好似馥郁浓香的酒意滥觞,返乡的知青们都醉了。 21.镜头从容播放切换画面:丁玉兰的照片和笔记本。刘迎放万华兰的打算。留澳博士的心愿。镜头组合变换乡村回访的画面。 音乐静默。 旁白:知青情系沅江。情到深处是曾经寄放青春的那方土地,当年插队落户的大队生产队。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怯怯,我的父老乡亲是否别来无恙。 22.泗湖山高月英的感恩之旅:行前感慨和见面激情。 音乐静默。 高月英的现场同期声。 旁白:40年前,知青高月英就像一只小鸟孤栖,是当地的农民给了她视同女儿般的呵护。当年的老支书关心她的婚姻家庭,抚养她的两个孩子。人间大爱,大爱无形,点点滴滴融于平平淡淡中。 23.镜头切换到卓建清抱头痛哭。 旁白:知青卓建清返乡,许下的第一桩心愿就是看望当年的老支书。没想到老支书已经故去,卓建清禁不住泪水滂沱,抱着老支书的后人失声痛哭。 24.镜头暗转到胡子敬、刘迎放、万华兰、北大二队知青的祭拜画面。 音乐静默。 旁白:知青们用传统的民俗追思故去的好人。坟头草青鞭响处,一柱香火敬一个神,两行热泪哭一个人,三跪长拜谢一份恩。这是如同土壤,最普通最平凡不过的一群农民,不问阶级不问出身拒绝世态变脸,恪守善良朴实,只认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人心贴人心,真情换真情。
|
-- 作者:雄鸡报晓 -- 发布时间:2009/5/7 11:47:53 -- 25.画面转到采访留守知青的场面。 音乐静默。 旁白:闵立宏原是长沙四中的高三学生,在那个时代出身歧视的神圣法则下,她没有回城,命运安排她固守乡间。 我们无法统计,还有多少知青因为何种原因没有搭上回城的末班车。他(她)们好像候鸟群中落单的孤雁,不再倦飞而栖留原地。更像是被风吹向远方的一粒种子,随遇而安,落地生根。这就是留守知青,闵立宏、×××等等。 命运似乎没有给予他(她)们太多的微笑。但即算是田垄湖边的一根小草吧,该绽绿的时候还是要绽绿,悄然间生发成了小草丛。留守知青在当地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伴随着恋群思乡情愫的渐渐消褪,清苦扎实地书写着已将他乡做故乡的点滴平凡。 今天,当回城知青与留守知青会面时,面对那种从容淡定,只感到相形见绌,缺了点底气,少了些厚重。 26.镜头切换到乡下村景新貌。草尾街西式鼓乐队。农民砖瓦房,新式卫生间等。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旁白:知青故地重游,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径。当年的茅草屋已换成了砖瓦房,城市文明走进了农家的卫生间。村民文化不让于城市。农民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富起来了。 27.镜头切换大田绿野,田畴秋黄。切换到采访农民的场景。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农民现场采访同期声。 旁白插入:知青们返乡的一个惊奇是:大田里人影稀少,水牛不见了踪影。 农民告诉说:当今作田不再辛苦,人畜劳作、弯腰曲背、人背肩挑的旧日风光已经不再。一个劳力可以取代原来15到20个劳力的耕作,大量的农民洗脚上岸,进城务工。没饭吃已经成了改革开放版的忆苦思甜教育。 仿若隔世,知青们感同身受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农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了。 28.镜头切换:村间公路,茅草街大桥。旧日码头遗址。草尾旧街新景。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旁白:知青们在旧日码头的遗址上怀旧。知青们在草尾堤边凭吊旧街。知青们奔驰在乡间的柏油公路上。知青们穿行茅草街大桥,感叹天堑通途。 知青返乡,怅望着所有的熟识都变成了不识,欣喜地领略苍桑巨变,真诚地为第二故乡祈福。 29.镜头切换:知青论坛的画面。 片头主题歌作背景音。 旁白:知青论坛开讲,主题是知青精神。 哲学家言说:这个世界唯有不变的就是变化。思想家论道:不管世事万变,总有一种东西会悠长积淀精攒起来,那就是精神。 知青返乡时,青丝转霜染,沧海变桑田。且喜且悲里总想坚持固守着什么,那就是所谓的知青精神。 当年与共和国同辈份的一代人,怀抱着青春热血,沉入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历经磨难,虽然磨难并不是他们独享,但是他们有更具切身的感受心悟,更不麻木的敏感;他们落籍农村成为农民,虽然农民并不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身份;但是他们对农村农民,拥有不被遮蔽痛彻骨髓的真情体察。 所谓的知青精神,要永怀感恩之心,谦卑地仰望农村农民。要永远固守一个悲伧的良知:“农业苦、农村苦,农民更苦”。 或许不需要什么知青精神,它本就是我中华精魂的一缕些微,洪荒亘古,万世长存。 30.镜头切换,推拉摇移。沅江欢送知青代表的画面。叠印滚动充幅出:工作人员名单。鸣谢单位(人)。湖南知青网(包括网址)。 |
-- 作者:雄鸡报晓 -- 发布时间:2009/6/29 15:15:05 -- 《情系沅江》解说词(修订版节选一) 一.知青返乡的心路逶迤 1. 1968年的那一年冬季寒冷,长沙一艘艘的轮船湘江北去,把一批批城市中学生往南洞庭湖的洲渚河汊、大田堤垸间撒落。史载上山下乡运动的大潮掀起时,长沙有1万4千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了南洞庭湖畔的沅江县。 或许曾有个激情振奋的欢送仪式,但过后便是漫长等待的艰苦岁月。 2.上山下乡洪流滚滚,主语是“扎根农村一辈子”。但挡不住的潜流逆势而上,知青死死咬定的目标是回城。以招工、病退等各种形式逃离下放地。 3.1978年,共和国叫停上山下乡运动。大潮退去,绝大部分下放沅江的长沙知青返回城市。 4.2008年金秋。600名长沙知青代表返乡,他们集会沅江,纪念上山下乡运动40余载,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一首消亡断续的苍凉绝唱,一个浴火重生的伟大起点。 5.1968年、1978年、2008年。下乡—回城—返乡。三个年份演绎着的一道命运轮回。诠释着知青的心路逶迤。 6.(画面插入集会现场,知青代表同期声。)“那年上山下乡运动掀起大潮,我少不更事,懵懵懂懂卷了进去,随着人流踏上了沅江这片土地。在其后时光里,我天天都在倒计时,时时盘算着胜利大逃亡。” “四年过去了,那是1972年的一个冬日,我搞到了一张招工通知书,登上了一艘驶离沅江黄茅州的客船,当时我心如受伤的芦苇,泪水凝结成霜,我伫立左舷发下重誓:今生今世永远不再回望这方土地。” “但是后来我慢慢地懂事了,原来这一份誓言本是不能坚守的。” “如果现在要问我如何牵挂沅江,那是40多年来,春望秋思每每依旧,梦里时刻惊回故地,梦断时分放不下的乡愁。我曾经下放到肖家坝公社牛角叉大队插队落户,我多次回到那个神牵梦萦的地方去。” 7.这位知青代表的发言道出一种困惑,下放之地对于知识青年,是解不开的心结,撇不脱的牵挂。这是为什么?多少知青思索着这道天问。 8.当年,为何选择胜利大逃亡,为何发誓不再回望。是因为怨恨。人一生中唯有青春璨若星辰,我的青春,却是陨落漂泊蹉跎流浪。这样的话题过于沉重一下提不起,这般的创伤过于敏感一触就痛,只好忘却。 我不怨恨,只是不愿在农村困守绝望,返城后一切从头再来,所有从0开始,重新奋起拼搏,再度劳苦奔波,无暇回首相望,只能选择遗弃。 9.人生一路太匆忙,好惆怅,待到颜面刀刻,鬓发染霜,双眸已变深沉时,心灵彻悟诉衷肠。 10.心灵彻悟变得剔透深刻。那段蹉跎岁月,尤如人的生命时光那一段都不能割舍一样,其实非常珍贵。那方土地那方人其实放不下,说忘却是自欺,要遗弃是背叛。 知青诉说经历苦难,不能遮蔽苦难的乡村诉说。自怜自恋式的自话自说是卑琐,千万不能忘记身后有亿万人众矗立着,他们是农民,如同土壤石岩一般最普通最平凡,在苦难中守定如碑,沉默如山。 (插入集会现场画面,同期声。渐行隐没。)我要永远谦卑地仰望那片广袤的田原村野,那方含辛茹苦的父老乡亲。是他们,当年默默地承受城市的粗暴撒野,将我们这群弃儿一把揽入怀中,省下微薄的口粮已补我们的辘辘饥肠,在我们孤独无助时送上偎依呵护,将我们摔打磨练之后放飞天地。这般的情意叫恩德,不能忘却,怎能舍弃。 11.心灵彻悟来自跌宕起伏的经历感受。知青族群,已经不能简单地的界分为“城市人”或者“农村人”。当年他们除去城市户籍,沉浮于城乡之间的巨大落差中,感同身受一种苍凉彻骨的现实:“农业苦、农村苦,农民更苦。” 知识青年,当年下放农村当农民,和农民相嚅以沫情感交融,积淀一份知青情结。待到返城时,行囊里装满浓浓苦涩的乡愁,他们已把农村认作第二故乡。 12.心灵彻悟欣然释怀,那份不再回望乡村的誓言还能坚守么,早已随着那个时代风吹云散去。 我要返乡去,悼挽远逝青春,抚慰旧时伤痛,这是温情之旅;确认曾经艰难,拾取再拼动力,这是励志之旅;重聚昔日知友,再见父老乡亲,这是怀旧之旅;关切苍桑巨变,奉献绵薄之力,这是感恩之旅。 13.知青返乡,先是零零散散,后是成群结队,最后是有组织成规模的大型活动。雁去归来兮,心路逶迤、宿命轮回,天地间一道城市乡村的情感回归线。 二.知青感恩回报情。 14.公元1996年,百年不遇的洪水突袭,沅江失守,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垸九溃,73万遭受重创的沅江人民哀号求助。 沅江告急。最先惊起的是知识青年群体,他们奔走相告,大声疾呼,竭力筹得230万钱物送达灾区。 这是意义深远的一场预演,正名到了12年之后。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奥运盛会上,“志愿者行动”走进亿众瞩目中。 这是知青情结撼动魂魄的张扬,感恩回报的真情按捺不住,井喷似的爆发出来。 15.这是沅江“‘辣妹子’食品厂”,曾经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现在焕发青春,成了当地的一个经济支柱,并且为当地农副产品开辟了市场通道,给父老乡亲们带来了福祉。做这项义举的是一个长沙知识青年,被乡民们称之为“好人胡子敬”。 16.乡风民俗,婴儿出生呱呱坠地时最先碰到的第一人,就是“逢生干爹”或者“逢生干娘”。这位叫“丁丁”的长沙知青碰巧当上了“逢生干爹”,与一个农村小伙子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小伙子在“逢生干爹”的帮助下,进城务工,到深圳淘金,最后回乡办起了一个小商店,娶妻生子,建房买车,在当地先人一步跨进了小康生活。 知青的感恩回报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为帮助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善力举,小善而为,人文情怀自然而然地的生发流淌,缓缓地消解二元化的城乡结构。 |
-- 作者:江河白水 -- 发布时间:2009/8/25 19:34:26 -- 和泪而读,感慨万端。图文并茂,颇具视听冲击力和精神感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