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东方之河专栏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16)
----  [曾经岁月] 祭 奠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16&id=16754)

--  作者:东方之河
--  发布时间:2008/7/31 16:00:55

--  [曾经岁月] 祭 奠





祭 奠
[曾经岁月]


           耀邦走了19个春秋了,可国人对他的思念不止.

   今年七一之际,我随单位组织的纪念活动,瞻仰了耀邦故居----浏阳中和仓坊村,吊唁他记念他缅怀他.一个伟人加上一个正直的人,历史是不应该忘却的.

   作为耀邦的家乡人,他升落毁誉的传奇,也时时牵动着我的神经,但历史仍沿着那特定的轨迹前进.

   耀邦革命风雨几十年,是全不顾小家和家乡的,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的福址,以至他八十年代初期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后,故居却是风雨飘摇.他给家乡的死命令就是:决不搞个人崇拜.因此,当地政府只是在他的故居检修了漏雨的瓦片,再则就是购置了一百个茶杯,因慕名而来的瞻仰者还是要喝一口水的.后来,故居有一扇墙是与簇邻相共,那族邻拆房新建时,故居就更不成体统了.耀邦去世的1989年,政治气候也使苍坊村笼在迷雾中.记得1986年耀邦因政治见解从总书记位子上下来时,当时的文家市区和中和乡都非常静,1989年的暮春,也同样如此。这个奇特的政治现象,足够以后的史学家来研究了。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伟人,其追随者也是不少的,任政治风云怎么变幻,前来耀邦故乡瞻仰的还是络绎不绝。我曾陪同不少外来的朋友去故居参观多次,有一个重复的镜头总让我吃惊,就是不少朋友都爱在耀邦的生前睡过的床上坐一下,口中念念有词:从政的会廉洁一点,经商的财运要好一点。我们来沾沾福气了。

   耀邦参加革命60年,仅在1964年任湘潭地委书记并搞社教时回过一趟家乡故里。1985年他到江西铜鼓县考察,与故里仅一山之隔,浏阳人民盼着他回来一次,可他只在铜鼓说了句:希望铜鼓把鼓敲得更响,然后临空飞过了。据说他乘飞机在浏阳上空盘旋三周,以示回了。这不回家的现象,也将会使史学家研究一番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耀邦是对亲人严格要求的,决不能象封建社会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有个侄子被湖南某个大企业关照招工了,谁知传到了他耳朵,他硬是严令那企业退了回来,要侄子老实务农。就是他的亲哥哥上北京见他,也不许惊动任何人,要一样的坐火车硬卧,不许有半点特殊。对浏阳而言,也更是没沾上这位总书记的光,他在位期间,没给家乡特批或关照给过一分钱的支持。这也是所有研究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人费解的地方了。

   更难理解的是,耀邦逝世后的骨灰,一没进八宝山,二没投入大海,三没葬回故里,却葬在了他亲手创建的江西共产主义青年团大学。现在就一直安卧在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山岗上。我曾几次看过耀邦归葬时的录像。当时主要护送骨灰的,已是现在的国家主要领导人了。那时我曾猜想:耀邦的名字还会再显赫的闪耀在我们的眼前吗?今天,这不算一个谜了。他那新修重建的故居,好象在昭示着什么.

   一个伟人,一个正直廉洁的人,一个让史学家费解的人,在特定的18年后,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声音,一种境界----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小,何必争多得少得----将永远如黄钟般震响在我们的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