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衡阳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12)
----  [原创]隔断城东市语哗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12&id=27790)

--  作者:一江秋水
--  发布时间:2009/1/17 14:14:35

--  [原创]隔断城东市语哗

隔断城东市语哗
  ——东行漫记之五

  甪直,这个名字难识,然而也难忘,它号称“神州水乡第一镇”(呵呵,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第一只能有一个,看来还需有关部门为它们排个名次了),位于苏州以东25公里与昆山的交界处。
  我们从苏大北校区出发,乘518路公交车,票价三元,经过30个站,一个半钟头。幸好昨晚睡眠充足,加上道路两旁的景物对我来说陌生而新鲜,所以倒也没有昏昏欲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甪直古镇”的金字牌楼,高大雄伟傲然屹立,使我想起了“千灯古镇”的牌楼,它们是同样的造型。过牌楼约 200米,就见一个小广场中央矗立着大型金山石器雕塑“甪端”兽(这小广场自然也命名为“甪端广场”)。“甪端”雕塑是甪直镇的镇标。甪端是为何物?为何要用甪端作镇标?据说甪端和麒麟是我国古代祖先臆造的一对独角兄弟,官方用它们象征光明正大秉公执法,民间则用它们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甪”字时,还不知道念什么音,后来才得知念“LU”第四声,与“陆”同音)。
  “甪”字创于秦朝:“角”字为七划,字头形似双角,指的是双角兽之双角;“甪”字为六划,字头形似独角,指的是独角兽之角。那么,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甪直?该镇古时称甫里,因唐代诗人陆龟蒙(号“甫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也有说是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但我认为前者可能性比较大,盖因古人有以名人命名地名的传统,安知塘名不是因镇而名呢?甫里镇东面有直港,通向六处,故又名“六直”镇(这里“六”字必须念另一个音“LU”第四声,与“甪”同音),加上传说中曾有甪端兽在此安家,一来二去的就成了“甪直”。
  甪直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可能不像周庄、同里那么声名远播,可是也自有一番风韵。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驳岸是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小码头),看看渔船人家,却是别有韵味,别有情趣。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41座,造型各异、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五处,数量上比周庄略胜一筹(周庄只有一处,不过周庄双桥桥洞一方一圆,极具特色)。
  临河小街曲曲弯弯,与千灯有得一比,虽然没有千灯“华东第一街”的又细又长,但胜在数量众多(千灯主要就是那一条街,而甪直有九条,总长度却是超过了千灯)。九条长街还派生出58条小巷,最深的巷子长达 150米(在这么个小镇上可算得名符其实的“小巷深深”)。甪直的街道都以卵石或花岗石铺成(千灯是用“胭脂红”条石舖地,其历史的厚重感和材质的差异,甪直却又望尘莫及了),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枕河而居”(这十二个字非常贴切)。屋后临河有门有踏级,屋前河边有许多驳岸,河街上设有石条凳供人憩息。住宅均为青砖翘脊黛瓦粉墙木门木窗(石门高墙的就是从前的大户人家了),部分为明清时代的老房,墙壁上还饰有花纹。有一条临河小街还有 200余米长的廊棚(又称过街瓦河棚),张灯结彩的倒也透出些喜庆气氛,沿河都有吴王靠。吴王靠?哈哈,没听说吧。它实际上一种长凳靠背,安装在石条凳上,有许多并排向外弯曲的纵向栏杆,坐时背脊的弧度正好与之吻合,很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取名“吴王靠”莫非是战国时的吴王发明的?太有才了。
  甪直系船用的揽石有几十个,揽石上有精美而多彩的浮雕,大多为民间吉祥图案或民间传说,也有简明实用的图案,质朴而美丽。
  保圣寺应是甪直最有名的景点了,它躲藏在古镇“香花弄”深处,具有1500年历史,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千年银杏、百年枸杞、不知年代的铁钟又深藏在在寺园内,还有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苍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寺院的抱柱题联:

  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
  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

  镇上的女子衣着很有特色,一身农家的打扮,五彩的衣料拼接得象春天油菜花中的蝴蝶一般,连那脚上的鞋也绣着牡丹的花样。她们到苏州城到南京城、上海城,都是这般打扮,这般招摇过市,引得路人注目却毫不在意,我行我素消遥自在。
  甪直古镇,穿越了2500多年的历史风雨,饱经苍桑的岁月,“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拥有广袤的沃野和湖泊,保留了从春秋到清代以来的众多名胜古迹。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它本可成为浮华背后的乐土,可惜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剧和知名度的提高,繁华、喧嚣、浮躁和污染也步步进逼而来,触目所及都是小商小贩和兴致勃勃的游人,入耳之音满是商品的推销和游客的讨价还价,再也难以回复往日的宁静和质朴。我只能强使自己在依稀可见的古镇风貌中,放松心情,涤荡心灵,让思绪随小桥流水而来,飘过小巷古宅,渐渐远去……梦中的水乡,似一副旖旎画卷。想象着“小镇、流水、人家”,撑一支浆驾一叶扁舟,慢慢划过轻波,口中吟着古人的妙句;踏着青青的石板路,抚摸那古色古香的屋子。
  清人汪琬在《再题姜氏艺圃》中有句曰:

  隔断城西市语哗,
  幽栖绝似野人家。

  现在这样的地方已经难找了。
  其实,我倒觉得,甪直与周庄、同里、锦溪都为水乡泽国,风貌相似,其中的区别也仅是规模的大小和寺、塔的知名度以及名人效应,但甪直却有三样是别的水乡所没有的:镇标、妇女服饰和龙须糖。若要大加宣传,应在这三样东东上下点功夫。
  说到龙须糖,它的制作实是非常传统而有趣的工艺。我只看到一个店在现场制作:那位制糖师傅面带笑容,一面唱几句又吆喝几句,一面不停地将手中的糖面圈套在一个木桩上使劲拉,拉长了又折半,再套上再拉,如此反复,也不知最终要拉多少次,直到那糖面被拉成无数细丝,后面还有什么工艺我却不知了。我突然盟生一个念头:那个制糖店面临游人如织的小街,很多人驻足观看,完全可以开创一个新项目“制糖 DIY”——让游客吃自己亲手做的龙须糖!我相信游客一定会趋之若骛。呵呵,这个创意可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以后这个旅游项目若火爆,甪直镇可得感谢我哦。

图片:

1.牌楼后面就是甪直古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甪直镇的镇标-甪端兽,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驳岸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过街瓦河棚:临河这一边有人坐着的就是吴王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5.龙须糖制作工艺有点类似兰州拉面,但拉面是双手在空中拉,而拉糖则要套在柱子上拉,看来不但是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6.古桥掩在古树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7.穿桥过洞情趣盎然,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小船儿推开波浪,摇船的吴娘唱起了吴歌,轻柔柔的象不断的蚕丝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8.京剧“三叉口”描写了梁山好汉的误会,甪直的三叉口却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9.香花弄内无香花,唯有墙上的斑驳诉说着小巷的苍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0.画家和摄影师都想把这美丽的景色永远保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1/17 16:30:24

--  

   一篇有景、有物、历史渊源讲解的游记。

   甪直(lùzhí),这个字在文字中几乎难用到,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智能、紫光输入法都没有,只有全拼可以输入。

   古镇甪直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令人神往,据说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为江苏省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为“甪直”。一块风水宝地,据说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看水乡,逛古镇,不可不去甪直。”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镇上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特色,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

   搜索到这神仙居住的的方,秋水兄也属一神仙了!羡慕你!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1/17 16:41:51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作者:老灯火
--  发布时间:2009/1/19 0:04:56

--  

      长见识了。这“甪直”前一字还是第一次见识。独特地名用字?如长沙榔梨镇那“郎字上,木字下”的“榔”也是独特地名字,但湖知朋友多种努力也未在电脑打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