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衡阳知青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12)
----  40年回首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12&id=27737)

--  作者:夜深人静
--  发布时间:2009/1/16 13:42:51

--  40年回首

1968年

2008.10.28

序言:

   68年冬天,对中国的老三界毕业生注定不平凡,没有想得太多,在时光隧道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在一种激情信念的支配下,我和所有高中、初中毕业生一样,热血沸腾,积极响应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下乡那天是从学校集合,爬上解放牌汽车,放眼望去,是黑压压的人群。锣鼓声、高音喇叭的豪言壮语声、众多送子下乡的家长抽泣声……我透过震耳欲聋近似癫狂的锣鼓声,似乎看到了务农的庄严与神圣。随之一切都淹没在雨雪交杂的寒风冷幕里,学校的教学大楼归于沉寂。

   那一刻起,事与愿违,青春的梦被寒风雪飘即刻冷冻,流金岁月注定在“广阔天地”里磋砣踯躅。泥泞的田间小路留下过我们的足迹,晒谷场坚实的三合泥土浸润过滴地即碎的汗珠;月光、竹林、田坎见证过我们冬积肥、春耕、插秧、双抢、送公粮那趔趔趄趄的单薄身影;村头白果树上悬挂的那口铸铁上工钟,像催命神似的默然俯瞰。多少个日日夜夜、晨昏午后,一次次击碎了我们的黄粱美梦……。

   命运的抛物线无情地把我们抛向穷乡僻壤,期间,多少人曾经为知青牵肠挂肚,多少知青家长曾经为儿女回城苦思冥想、辗转难眠、食不知味。

   艰辛、失落、忧伤、茫然、无助以及所有使知青绝望的念想,在那段时光都让我们一一品尝。终于,招工回城带着我们的梦一路走来,一切都已经过去,成为过眼云烟。

   下乡前夕父亲揍我

   随着大规模的下乡洪流,学校进行了总动员,学校分两个方向下乡,66、67届全部去洞庭湖白洲子农场,68届毕业生100%下放农村插队落户,也可以投亲靠友,接受 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偷偷的背着父母,12月16日把户口迁移到了衡南县双林公社。父亲是城市体力劳动者,黄昏,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收工回家,全家开始吃饭时,母亲对父亲说:“儿子昨天把办好了迁移手续,下放衡南县。”父亲抬头望着我,近似吼:“你迁户口为何不跟我说?当年我在乡下活不下去才进城做工的。你倒好,反往农村走。”我不示弱地说:“这是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您不应该反对,更不能抵触。”父亲虽是个粗人,从没打过我。不知怎的,听我满口“毛主席的号召”,那天父亲发毛了,二话不说,拿起他从事体力劳动的扁担向我打来,母亲还没有反应过来,重重一扁担落在我的背上,接着就是第二扁担,这一下被母亲狠命的护住我,打在母亲的胳膊上……那天,谁都没有好心情,父亲的沉默,母亲和我的哭泣。那晚,我听到父亲在床上辗转,没有睡着。

“新时代”的农民

   直到元月14日才正式下乡,这一天,正是我16岁生日,母亲为我收拾行李,在我挎包塞了5个鸡蛋,往年生日只有两个鸡蛋。父亲对我说:“去吧,好好干,书也不能丢,我不信永远待在乡下,说不定也有轮回。”我没有说话,不想惹父亲再生气,他太累了(那年,父亲55岁)。雪粒夹雨,寒风刺骨,父亲出门从事他那捞河沙的行当去了。(后来听母亲说,我走的那天,父从采沙船上不慎掉进江里……我知道,父亲是因为牵挂着我。)

   雨雪中,衡阳市六中68届的初中毕业生用5辆解放牌卡车敲锣打鼓送到了下乡目的地。那晚是在公社礼堂楼上过夜,用自带的铺盖在楼板上以及整个过道铺满稻草过夜。次日各生产队来人了,公社召开接受再教育誓师大会,我代表68班同学在大会上表决心,发言没有一点准备,表决心会上全然没有那种风彩,连一些简单的语句也想不出来,费了好大劲终于憋出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这是反修防修、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永葆红色江山万年长的大事。这对我们每一个革命青年,都是一个经风雨、见世面,下乡滚一身泥巴,扎根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好机会。”一连串的口号似的发言,好懵懂特单纯。

   大会结束后,就是人员分配下队了,分配下队是用一种古老的传统方式——抓阄,把男女名字分别写在小纸片上,折成一颗颗大小差不多的小纸团,公社谢秘书等两个人分别摘下头上的帽子,男女纸团分开放在帽子里面,然后将帽子举过头顶,让各生产队长按公社指定的分配男女人数,依次在草帽中摸纸团领人。那摸纸团的情景直到今天我还记忆忧新。于是我们班三男三女被分配在一个名叫“渣冲”的生产队,想象中是山清水秀的,到达目的地让我傻了眼,是个穷山恶水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搭配来的女同学哭了......

渣 冲

   我们下乡插队的村子很小,两个院落连在一起,全是土砖瓦房兼茅草房。全村除了我们六个知青,全部姓朱,没有一个杂姓氏。站在对面岭上看村子,就像秋天飘落在地上的桐树叶,蜷缩着被左右及后面的山坡包掩着。村前有一棵白果树,一口大钟挂在树上,每天出工或生产队开会就会敲响那口大钟,鸣者低沉、听者沮丧。白果树以外就是一垄田园,种稻子种油菜种麦子,冬季种的是萝卜。生产队长朱传甫很能干,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几乎能下田的农作物都尝试过。可是就是没见他们吃上几顿饱饭。

忘不了村前白果树那口大钟





--  作者:一江秋水
--  发布时间:2009/1/17 13:51:06

--  
我是68年12月18日下放的,衡阳市第二批,衡南县樟树公社,我那个生产队每10工分是8分钱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