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湖南知青 (http://2009.hnzqw.com/index.asp) -- 武陵打油匠专栏 (http://2009.hnzqw.com/list.asp?boardid=104) ---- [原创]又回断港头-(八)杨李垸 三港子 镇得桥 (http://2009.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104&id=33828) |
-- 作者:武陵打油匠 -- 发布时间:2009/3/26 21:42:41 -- [原创]又回断港头-(八)杨李垸 三港子 镇得桥 (八)杨李垸 三港子 镇得桥 中路口是去杨李垸和镇德桥的必经之路。生产队到中路口有三里多路。到中路口的堤上往右走是吴家荡,再往前走是公社渔场、冲天湖、湖畔便是公社。往左沿河堤走四里多路到杨李垸。经杨李垸到三港子,坐渡船过内河,再沿堤走一段路,才到镇德桥。 问杨李垸到三港子有多远,人们会信手一指:“不远,您看,就在那疤迹!” 仿佛这段路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三里多路”,“ 四里多路”和人们信手一指的这段路有多长距离?谁也“多”不出个名堂,反正是老辈人沿袭下来的,没人再抱根问底,“究竟有多远?” 我在这段路上走过多少回,很难记清晰,觉得这么被人信手一指的路,至少有三里多路。从三港子过河,上岸后到镇德桥还有三、四里路。可是在村民心目中,队里到镇德桥只有七、八里路,仔细算算却足有十几里。 我第一次去杨李垸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刚下到队里,杨李垸的油菜喜获好收成。我与方老伯去杨李垸割油菜籽。收工回来,方老伯让我挑那担稍轻的担子。我步履稳健不知不觉挑回了队里,大家见我挑担的样子不难看,用农村人的评判标准,是‘这个伢儿挑担式口好’(像那么回事)。 得到称赞的我非常高兴。当时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再次出工就挑了150斤,在中路口只歇一肩,回到队里大气都不喘。队里称我“扎实”(有力气),从此成了小有名气的“大篇担”。 队里在公社买了化肥,从水路运至中路口。我们从杨李垸、吴家荡收工回队,男劳力要顺将化肥挑回生产队,化肥每包50公斤,绝大多数人都拿一包拆开,均衡放在箩筐两头。我是“大篇担”有种自豪感,不拆包挑二包,结果,担子越挑越重,路越走越长,心里在想出工时走这条路,好像一会儿就走到了,现在却这样望不到头,人压得像龟孙子一样,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咬着牙,慢吞吞地走。 逞英雄的结果是压伤了腰。后来每每变天,腰都痛得直不起来,医生说是“腰肌劳损”。不知吃过多少活血化瘀的药才愈,真是自作自受。 秋天的阳光带着丰收的喜悦,迎来了我与铜匠。我们兴致勃勃行走在河堤上,边走边看。当年齐腰的树木能遮阴避日了。堤两旁茂密的野草都被秋风吹黄了,勾着头,伴随微风朝我俩点头微笑,仿佛在窃窃私语:“这两个老倌子俺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认得他们,他们年轻时在这疤迹挑秧、担谷、挑稻草、还赶早挑糠到桥上去卖。” 在人们眼中秋天的草木、叶片黄落,与鲜花盛开的春天相比,既难看又惨淡。所以,人们喜欢春天,歌颂春天。我也喜欢春天,歌颂春天。但我同样喜欢看到秋收后人们的喜悦,和眼前一幅幅秋日的美景。秋天的景色与春光相比各有千秋,无法说出它们的高低。我们不停地拍照,把难忘的瞬间定格在照片中,成为美好的记忆。 铜匠怕我走不动,想雇辆车代步,我坚持步行。 随着工业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更加便捷,减轻了人们旅途劳顿,生活节奏加快,无形中夺走了人们领略沿途田园景色的权利。深秋的枯荷、黄叶恋人,不愿随秋风逝去,摇曳舞动着尚未凋零的身姿,令人心醉神驰。我们步行前进,这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有些劳累,却弥补了乘车一晃而过,无法亲近大自然带来的不足,不能不说是件乐事。 是啊!当年在这儿时,并没有心情领略这样醉人的田园风光,离开它,久了,再来,就知道了。也不是所有的人能体会到它的真正内涵。 忽然,见到对岸有条小船,沿河边至大堤上有条小径,像条彩带连接着小船与茅草屋。我认为是渡口,敞开嗓子大声喊:“过河!船家,有人过河!”对岸无人应答。我着急了。铜匠说:“我们是不是拐错了弯,相背而行,朝公社渔场方向走了?”我很自信,决不会错,要错,是人为地将三港子逆转了。 着急之余又想,万一不能过河,就赶到黄腊溪,上公路,拦辆中巴车去常德,明天赶早到北站坐汽车去刘家桥,多待一天,说不定还有些意外的收获。 坚持再朝前走,欣喜地发现有座浮桥。哦,明白了,原来过河再不用渡船了。 有次铜匠在长沙偶遇一位从刘家桥来长的打工者。用德语简单的交谈了几句,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人走又渐渐忘了。 不久,打工者一家三口带着孩子来长沙求医问药,人生地不熟,想找铜匠试试看。想不到善良的铜匠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全力帮他们,小孩很快痊愈出院。临别前,他们千恩万谢并邀请铜匠去刘家桥作客。于是铜匠趁这次机会去‘走亲戚’,我随之“吃伴片。” 我们故地重游越走越欢,边走边看边拍摄,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五点。夏至至短,转眼天快黑了,铜匠接到电话催促。我们才加快步伐,准备赶到镇德桥后坐慢慢游到刘家桥。 我们日程安排得太紧,清早起程,背着行囊,坐中巴到先锋拐。又坐车到永寿,从永寿走到黄家铺,又从黄家铺走到三港子,再走到镇德桥,走了几十里路,两人为防寒露风过于保守都裹着两件衣,生怕冻着,忘了春捂秋冻的道理。没料到秋阳送温暖,像夏天般火热。我俩顶着火红的太阳边走边流汗,不便脱衣,就是脱了,也没处塞,拿着又碍事,不如不脱,浑身上下,干了湿,湿了又干,搞得人疲惫不堪。 我在心里啄磨,赶快回到常德找家三星以上的宾馆,打开热水笼头,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清除汗垢,再让热热的水在身上久久地冲,放松、解乏。越想,身上越痒,越痒,身上越流汗,越想热热的水在身上缓缓地冲。 这样想着,刘家桥到了。 刘家桥原是个汽车小站。当年若没赶上到三港子的机帆船,又有紧急事要当天办,那么,可以赶到常德汽车北站,坐上开往刘家桥的班车,经镇德桥回断港头,少走些水路,多走些旱路。现在,刘家桥大变样了,砂石路修成了宽扩笔直的水泥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经过时不再扬起灰尘;公路两旁的水泥楼房拔地而起;高大的行道树叶片染上了黄绿色,宁肯抱霜枝头老。 主人家在公路旁修了栋两层的楼房,曾在楼房内开过餐馆。后来,人们见开餐馆有赚头,一窝蜂地开餐馆,而过往旅客并未一窝蜂地猛增,户户经营惨淡,赚不到钱,无奈,主人家不得不歇业,另谋生计。这几年,办红白喜事场面大,兴请人掌勺。他抓住机遇上门承办酒席,靠手艺和信誉,请他办酒席的人纷至沓来,现在他们忙都忙不过来,比自己开店时还花算,觉得这日子有奔头了。 今天,主人家推掉了一档子生意,早早归来,准备做顿地道的常德口味的饭菜招待对其有恩的铜匠。我进门就看到炉火烧得旺旺的,黄焖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厨房案板上还准备了不少洗净切好的菜,只等客人到来后下锅现炒。我真有口福,肚子打起精神来凑热闹,“咕、咕”直叫唤。我再仔细瞧瞧,发现样样菜都作得“辣呼哒”。我两人因身体欠安,没福气享用这桌的“乡里土菜”。辣已入味,主人无法分离出来,非常愧疚,我们也觉得遗憾。 我告诉主人家,铜匠是北方人,好吃面条(其实我也一样),煎两个荷包蛋(最好是乡里土鸡蛋),放几片青菜叶,就是咱俩的美味佳肴。不久,主人家端来两碗香喷喷的面条,上面还放着让人垂涎的荷包蛋和菜芯。 我们饱餐一顿,天全黑了。 我们的心随洗热水澡放松解乏之心驱使,不想久留。诚心地对主人说:“谢谢了!”并表示争取早日康复后,再找机会再来,来品尝这些作得辣呼哒的“乡里土菜”。
|
-- 作者:武陵打油匠 -- 发布时间:2009/3/26 21:51:06 -- 内河河堤 杨李垸 清澈的河水 中路口与三港子分界的河湾 过了桥回头看 新老结合的镇德桥 通往刘家桥的公路
|